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创新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业科技创新是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探索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改革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业新的跨越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虹 《经济纵横》2006,(10):26-28
当前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探索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改革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3.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地处粤东的金史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转型发展和经济实力快速提升,新农村建设取得很多成就,但在农村发展与建设中,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农村居民点“散、乱、空”和日益严重的空心化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又千差万别,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需要应对许多问题,笔者就现阶段如何建设杜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李振佑 《生产力研究》2007,(15):1-2,13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进一步认识和实践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需首先厘清认识上的模糊问题。文章主要从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城乡统筹等十个方面做了认识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敬 《经济研究导刊》2013,(9):50-51,9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基本途径。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我们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旧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目前某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滞后,农业地位仍然薄弱,农民增收依旧缓慢,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道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形势下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影响着其主体地位的发挥。文章首先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及要求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出"新农村建设的长期目标应该是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结论,并提出了实现此目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农村”视野下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内涵,分析了区域性农业院校的科技优势,对区域性农业院校服务于新时期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振华 《时代经贸》2007,5(11X):44-44,46
鹤壁市辖两县四区,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人口150.5万,农业人口占103万,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326757万元,占全市GDP的17.55%。近年来,鹤壁市从自身实际出发,狠抓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突出抓好产业支撑、城镇辐射带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体制创新等重点工作,围绕新型资源型产业、先进制造业、优质食品加工业“三大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了7个工业集中区,总投资82亿元,扶持引导大用、永达等4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吸纳全市30%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为工人,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了一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一、新农村建设要有新认识 新农村建设不是呼口号、搞运动,也不是搞形式、模式化。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第三次重大调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要求我们必须从更大的视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和构思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孙琪 《经济视角》2006,(10):44-46
据吉林省人口计生委提供的数据,截止2005年第四季度末,全省流动人口总数为2129307人,占总人口的7.88%,比上年度同期增加67683人,增长3.18%,超过总人口2.95%的增长速度,呈上升趋势。流动人口绝对数量的不断增长使该群体计生管理与服务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为解决我国流动人口问题,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分布和优化配置提供基本保障。长春市作为省会城市,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动人口数量为438910…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农业资源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尤为重要.文章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角度,重点就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小红 《时代经贸》2008,6(10):12-1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使农民知识化,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队伍,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进而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落脚点。但面对中国70.8%的人仍然以农为生、58.2%的人还住居在农村的局面,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与历史重任?该文认为无外乎三个层面:农业·农村·农民,也即三大战略转换:一是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二是农村社会形态的转型;三是农民身份的转换。但这三大战略的转换需要产业的有力支撑,只有夯实这一经济基础,建设新农村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  相似文献   

18.
马国林 《发展研究》2007,(5):116-11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与难点问题,也是一个始终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2004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15∶85,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47∶53,城镇化水平达41.8%.  相似文献   

19.
杨中柱 《经济前沿》2008,(10):13-16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该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一是要大力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二是要大力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三是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四是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五是要大力稳定壮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队伍;六是要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七是要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交流与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20.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探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和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文章在对西安市农村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并借鉴西安市统计局已有的部分资料的基础上,对农民收入的现状、收入增长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