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农村贫困的程度、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2006年进行的一项全国抽样调查,以被调查的农村住户为单位,考察了现阶段衣村贫困的规模、发生率、类型、程度,农村贫困住户的主要经济社会特征以及农村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村贫困的调查发生率仍然较高,农村贫困的深度、强度和对扶贫投入力度的要求都有所上升,但按国定贫困线计算,农村扶贫压力仍在国家能力的承受范围之内。在家庭人力资本、物质性经济资源、结构性社会地位以及关系性社会处境等方面,农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在多数情况下存在明显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短缺、物质资源不足、社会结构制约和社会排斥等问题,可以部分地或不同程度地解释贫困的成因。最后,本文提出,农村反贫困战略应当重点解决持久性的贫困。  相似文献   

2.
张圣帅 《南方农村》2012,28(2):71-74
受新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转型的影响,现阶段农村正经历着基础结构、财富观念、社会关系、人员结构等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村民自治运行中呈现出家庭结构的细分导致参与主体的丰富化;对村庄内生价值的认同降低,政治参与冷漠;村民自治参与主体缺失;妇女参与村事务的管理等新特点。该文基于对一个特定村庄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上结论,以期对现阶段影响村民自治的相关研究进行一些探讨和补充。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家庭作为迁移决策单位,利用多层次分析技术,从家庭、村和省级三个层次研究我国省际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家庭类型、家庭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家庭经营主业和家庭在收入分层中的位置等家庭层次变量,经济类型、交通条件和迁移传统等村级层次主量,以及投资强度、经济结构、农村社会保障等省级层次变量对农村家庭的劳动力迁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农村家庭养老支持力来源进行界定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笔者在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河南、安徽、青海以及云南等8省市的实际调查数据,对现阶段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支持力进行了系统讨论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制度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快农村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继续巩固农村养老家庭支持的基础地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应体现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留守丈夫"的身影在学术界长期缺场。本文晋南符册村的案例研究试图呈现当前农村"留守丈夫"的留守类型和家庭处境,并揭示其背后的生成机制和社会结构变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夫妻外出还是留守的问题,取决于农村市场化进程中家庭生计两性分工的比较优势及其家庭发展模式。农村"留守丈夫"家庭的主要特征是"夫守妇出",这一家庭发展模式建立在"市场——家庭——个体"三个维度互动的基础上,由此可以将"留守丈夫"群体类型学分为城市市场挤压型、故乡生计吸纳型与家庭发展周期型。强势面具下的"留守丈夫"受到故土情怀、子女教育、家庭养老的慰藉和羁绊,而长期夫妇分离极易引发婚姻破裂和亲子关系失衡。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一股农村"留守丈夫"家庭的亚文化,而对当前中国农村留守问题的学术审视需要回归到"家庭"的整体性视野,从中寻找中国社会活力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农村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加快,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规模逐年递增,居民理财需求逐步扩大。通过问卷和实地调查,对农村家庭金融理财情况进行调查,从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学历等方面对家庭金融理财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中国家庭理财模式过于保守,农村家庭金融理财经验和知识匮乏,缺乏风险意识和专业性。因此,农村家庭应进一步学习金融理财知识,合理分配家庭收入,增加金融理财经验,提高金融理财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农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方式主要是家庭养老,但在新经济时代下,家庭养老等传统的养老方式的弊端不断暴露,要迎合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就要立足于现阶段农村养老现状探寻新的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社会分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一组大样本数据,本文尝试以家庭为单位,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税改革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背景下农村居民的社会阶层分化情况。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促使农村居民的职业和收入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进而促使社会分层更一步深化;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已经很高,大多数类型的家庭都可以分享劳动力转移的成果;农村社会已经形成了七类特征较为显著的群体,这些群体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近似金字塔形状的社会结构,传统农业家庭和年老贫困家庭成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同时,在"人口红利"兑现后农村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不是城市人的特权,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农村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一是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施行;其二是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这两个改革对于农村老年人、农户家庭以及家庭养老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现阶段农村老年人保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研究现行农村的养老方式,描述了目前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如何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结构面面观1.随着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裂变、分化、解体和重新组合。如何对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做出客观而科学的分析,已成为亟待深入研讨的重大现实问题。2.社会分层分析和阶级分析同为分析社会构成的重要方法。但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对这两种分析方法的取舍上,都存在过偏重后者而轻视前者的倾向,即简单排斥社会分层分析理论,照搬和套用马克思对阶级对立社会的阶级分析理论,来分析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结构,其结果是很难达到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剖析,给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不应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世界银行的社会资本指标体系对山东、河南和陕西三省461个农村家庭进行调查,分析了农村社会资本的结构和性质。结果发现,农村社会资本的来源虽然有了较大转变,但以传统文化维系的关系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农村家庭的社会资本具有差异性,开发越早的区域农村家庭社会资本水平越高;户主受教育水平和政治面貌影响社会资本水平;4口及以上人口家庭的社会资本水平明显低于小家庭,但大家庭有大于小家庭的幸福感,表明农村家庭对于多子多福的传统文化仍然有根深蒂固的认同。从经济绩效方面来看,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家庭收入水平,传统的家族信任和社会信任对家庭收入的作用最为显著,而公共认同和能力认同等体现现代市场秩序的社会资本在农村家庭收入中的作用则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家庭是社会转型的产物,是农村改革、工业化、城市化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农村留守家庭因家庭成员的两地分居,使传统稳定的家庭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家庭代际关系呈现出结构失衡、角色错位、内容复杂等新特点,由此引发了家庭各代之间在观念、生活方式、情感交流上的冲突。消弭这些冲突,构建和谐的农村留守家庭代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构建和谐的农村留守家庭代际关系,需要增进代际沟通,加强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并积极推进社会帮扶。  相似文献   

13.
家庭结构变化对农村家庭养老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现阶段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家庭养老是指成年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为年迈的长辈提供经济上的资助、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家庭养老符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家庭结构的核心化,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土地保障功能衰弱等原因,我国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保障多元化的养老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鉴于我国经济基础尚不雄厚的实际,我国农村地区应该在得到国家和社会大力支持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家庭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农村家庭养老展开,首先介绍农村家庭养老现状并指出其现阶段仍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提出农村家庭养老现存问题及解决策略,强调完善农村家庭养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希望本文对我国加快农村家庭养老制度的完善具有推动作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国6个地区农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民与市场关系差异是解释农村养老类型出现分化的重要变量。由于社会结构和经济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民有着不同的市场化动力和能力,前者导致农民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存在差异,后者导致农民在就业领域选择上存在差异,其结果是在中国形成了本地务工、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强工弱农以及以夫妻分工为基础的弱工强农等三种家庭劳动力配置形态。而养老嵌入于家庭,家庭劳动力配置方式是决定养老实践的重要因素,劳动力区域配置会影响劳动力的空间分布,从而影响老年人所获得的日常陪伴;劳动力产业配置会影响家庭经济收入,以此影响老年人所获得的经济积累。由此,在农民与市场关系影响下中国农村养老形成了高、中、低三种养老实践类型。基于此,农民与市场关系视角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对中国农村养老现象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现代化转型对中国农村家庭的深远影响,也为进一步的政策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农村"半工半耕"结构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当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催生了农村老人农业和中农农业,后者走出了过密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经营的逻辑,是中国农业变迁的重要方向。同时,该结构还型构了"新三代家庭",促发了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催生了农村中坚农民以及型塑了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对农村经济和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该结构不仅内含了收入结构和生计模式的农村经济结构,它还是农村政治结构、村庄结构和家庭结构。农村"半工半耕"结构的提出和提炼,远超出了描述性概念的层次,由其作为主导变量及其衍生变量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能够在农村诸多重要经济和政治社会现象之间建立逻辑关系,建构解释链条。因此,它有望被建构成迈向分析性的中层概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论层面深入考察家庭结构对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效果及影响机制。基于2013—2014学年和2014—2015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两期数据,采用OLS和Ologit回归方法以及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实证检验家庭结构对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家庭结构会影响农村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发展,与父母双方共同居住的青少年的不良社会行为发生率要低于单亲居住或双亲非同住的青少年,其作用效果在父母之间有差异,总体来看母亲在规范农村青少年不良行为发挥的作用要大于父亲。其次,家庭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父母监管与理解两种途径作用于子女不良社会行为的发展,父母监管在家庭结构影响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作用要强于父母理解。再次,家庭结构对农村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与地区差异,女性负面影响大于男性,西部负面影响大于中东部。最后,选择工具变量法以及PSM进行稳健性检验,仍然得到了一致的结论。由于青少年社会行为发展不仅影响自身的人生轨迹,而且关系着国家经济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农村“双亲非同住或单亲同住家庭”对青少年社会行为发展的负面影响,应引起政策研究者和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农村社会调查获得的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行为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特别是外出打工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增加了农业投资,提高了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在小范围内推动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不确定性影响.因此,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必须在城乡关系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引导.  相似文献   

20.
从农户家庭禀赋、经营结构、社会资本、农户所处地理环境、农户主体性等五个层面建立农户收入模型,利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各类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导致农户收入差异的关键因素是能力差异,这是一个复合的、多层面的因素,既有微观层面因素如农户家庭禀赋、经营能力和经营结构,也有中观层面因素如当地的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还有宏观层面因素如全社会的公共产品供给等。在过去30多年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和减贫的最主要动因,但也因此导致并加剧了乡村空心化和衰退等问题。现阶段,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有机协调乡村和城市平衡发展,优化农村劳动力布局,使农户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相互补充,使其成为增加农户收入、改善乡村环境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切入点,这对于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的减贫脱困十分重要,也是在欠发达地区形成城镇化和村镇化双轮驱动发展模式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