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特别是近两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增长速度较快。那么,国内同样存在着资本市场,为何大批企业纷纷远赴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筹资呢?  相似文献   

2.
3.
4.
许建春 《新财富》2005,(11):26-27
无法有效利用本身的体内循环资金,而舍近求远地引进高成本资金,仍是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我们看到国、内外资本市场在流通市值、融资额和IPO数量上的差距正不断扩大。而与此同时。不能为民间已经囤积的大量资本提供有效的投资渠道,资本的逐利性将驱使这些资金从国内资本市场继续外流。  相似文献   

5.
李波 《北京工商》2003,(11):14-15
20世纪90年代初,瑞银华宝的一位投资银行家为哈尔滨动力的上市直接从欧洲来到了哈尔滨,正是因为看好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一点,面对中国市场的可观利润,海外证券交易所和投行都把蓬勃发展的中国企业作为竞争的焦点。但成长潜力并不直接等同于企业的利润或者股价一路上升。10年间,中国企业的海外融资  相似文献   

6.
李彤 《商界》2006,(7):138-144
如今.企业家对海外上市已不再陌生.IPO、买壳等各种名词屡见于媒体。借道他乡市场踏上企业及个人的新起点,无疑极具诱惑力。国美、尚德等企业的神话一次次刺激着企业家血脉。实现海外上市,登陆香港、美国等资本市场的意识在企业家的脑海中逐渐清晰。然而。哪条路才是真正的终南捷径?  相似文献   

7.
江耀进 《中国工商》2004,(2):156-159
中国资本市场就像一只猎狗被套上“死扣”,既不能捕获猎物,自己又动弹不了,该嚎叫的时候不叫,不该狂吠的时候乱咬。  相似文献   

8.
乔新生 《大经贸》2008,(9):78-79
2008年7月12日,是中资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成功收购资源型企业的日子。中国国有企业——中钢集团公司发表声明,截至2008年7月10日,持有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Midwest)213840550股份,持股比例高达50.97%,获得了对该公司的控股权。更让人感到兴奋的是,此次收购不是项目资产收购,也不是要约收购,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IPO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德控股”登陆纽交所,为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IPO画上了一个令人关注的句号。2005年的中国企业海外IPO数量为70家,较2004年减少了约14%.但筹资金额约为212.3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了约90%。建行成功在香港IPO募集资金超过92亿美元(行使超额配售权后数额),成为香港证券市场有史以来单一IPO集资额的最高纪录,也是5年来全球最大的IPO项目。由于建设银行成功上市.使得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平均IPO数额大幅上升。自2003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IPO的融资额已连续三年远远超出境内IPO的融资额。2005年深沪两交易所发行15只新股共募资57亿元,约6.84亿美元,是1997年以来首发募资额最低的一年,比2004年减少了约35.86亿美元.而同期海外IPO的中国企业筹集资金比2004年增长了100.79亿美元。而且2005年海外新上市的公司数量是国内的4倍多.筹资额约是国内的31倍。2006年仍有相当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到海外上市.因此总结和研究2005年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最多的香港、新加坡与美国三个资本市场的不同特色.并结合2005年三地新上市中国企业的统计数据对三个资本市场进行了比较。对拟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近期,中国资本首次收购美国银行机构获批,表明中资银行拓展美国市场取得重大突破,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我国银行业涉足海外市场成功案例,剖析其成功原因,希望以银行业为蓝本,为国内各类资本涉足海外市场提供一条平稳、渐进、有借鉴意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世界范围内"最后一块处女地"的非洲市场已经引起了国际资本的密切关注和疯狂追逐。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非洲市场同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2.
13.
最近《中国证券报》在头版刊出一篇署名文章即《关注国内资本市场的外包现象》[以下该文简称为《现象》]。该文章尽管是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刊出,但道出了一直以来市场所流传的一个说法,即国内大量的优质公司到海外上市,将弱化国内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那么国内资本市场一定会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14.
蒙飞 《国际贸易》1997,(12):21-23
国企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金需求问题。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以前单纯地靠财政和银行的资金供给方式已远非解决国企改革中种种问题的良方。因此,有效利用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来推进国企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取向及问题 影响国企改革发展取向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对市场主体的客观要求;二是国家在按照一般的经济规  相似文献   

15.
邓亚萍  陈方正 《财贸研究》2006,17(2):146-147
一、社保基金投资海外资本市场的必要性目前社保基金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范围基本限于国内证券市场。理论上来说,社保基金投资内地证券市场可以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取得稳定丰厚的收益,但是现在突出的问题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社保基金的承受范围  相似文献   

16.
尚千琳 《大经贸》2006,(9):10-11
当前,民营企业对中国GDP的贡献有目共睹,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民企侧身而坐;证券市场上,民营企业属凤毛麟角,如此状况,使民企普遍面临资金饥渴症。这时的海外上市看来是如此的美丽:不仅可以顺利融资,同时还能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对于我们的民企来说,看不透自己,读不懂海外上市的密码,这条捷径通往的也许是险境。  相似文献   

17.
中国银行首次公开募股(IPO)轰动香港。今年5月18日起,中行在香港公开招股,一时成为香港最热的话题。为多领认购表、提高中签率,有的全家老少齐上阵,轮番排表;领取认购表和招股说明书的长龙队伍,盛况空前。由于认购者太多,原本印刷300万份表格的保荐人又赶印了100万份。一些银行  相似文献   

18.
王国刚 《财贸经济》1996,(4):13-19,45
中国资本市场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兼论“九五”资本市场取向和动态王国刚在经历了“八·五”期间迅速而曲折的成长后,中国资本市场在宏观金融适度紧缩的背景下步入了1996年。新的一年作为“九·五”期间的第一年,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走向的确定至关重要。为此,...  相似文献   

19.
20.
《国际市场》2005,(1):42-43
中国企业的首次公开募股(IPO)通常都是投资银行眼中的香饽饽,但现在全球各地的证交所也都开始来到中国争取潜在客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