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日前在《中国证券报》上发表权威报告指出,此轮短经济周期的高峰期已过,经济增长正步入周期性调整期。从市场内在趋势看,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将逐步向下调整,但地方政府存在明显的“逆市场”冲动,使投资增长调整缓慢。  相似文献   

2.
1998年的经济走势如何?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在分析和研究1998年经济走势时,需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经济周期所处的位置分析和研究年度经济时,需要放在整个经济周期中来考察,这样才能把握年度经济在整个经济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从全国、全省的经济周期来看,有两个新的特点需要把握:一是经济周期的时间拉长。以前浙江经济周期一般是4  相似文献   

3.
原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新经济的出现,特别是IT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出现会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现在看来,仅仅2—3年的时间,经济仍然没有摆脱这样一个经济周期的规律,世界其他国家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几年实际处于比较低谷的状态,或调整状态,经济仍然具有周期性,没有摆脱经济周期特点:高涨、调整、萧条到复苏。  相似文献   

4.
<正>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曾使人们怀疑过经济周期的存在性,但新世纪初的经济减速告诉人们,经济周期仍然作用于美国经济,"新经济"可以改变经济周期的表现形式,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周期,因此,未来的美国经济仍将会在经济周期和"新经济"的相互作用下运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 建国四十多年来,中国先后经历了多次的经济周期和经济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点之一是:经济增长率的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周期波动,伴随而来的是经济政策的扩张——紧缩(调整)——再扩张——再紧缩(再调整)的反复变动过程。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特点之一,也是中国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源之一。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6.
1996年即将过去,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普天同庆日子已日益临近。香港经济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如何已越来越成为海内外人士关注的热点。 1994、95年,香港经济经历了周期性局部调整。当时海内外都有人对香港经济能否在近期复苏感到担心。有个别别有用心的人,还预言香港在97回归前一年会出现经济危机,甚至有一家杂志还恶毒地胡说香港经济正走向死亡。然而出乎人们意料之外,香港1996年的经济形势已经走出低  相似文献   

7.
国防经济周期是多种随机冲击而引起的产出和其他国防经济变量的总量或者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变化。它是在国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军事战略的周期性调整、国防经济管理体制的周期性变迁、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冲击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国防经济周期波动是国防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8.
美国经济本轮周期调整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战后美国第九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在去年春夏到达高点,自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的减速,由此进入调整期.目前这一调整已近一年.这轮调整的原因和性质是什么?调整将向什么方向发展?美国新经济还有没有发展前途?这些都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将讨论三个问题:一、本轮周期调整的必要性及目标;二、周期调整的性质;三、经济调整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要论述经济周期影响因素及经济增长源泉,首先要清楚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就是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第一,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由于这种波动而引起了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对外贸易等活动的波动,所以,研究经济周期的关键是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规律与根源;第二,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第三,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之点,即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刘树成日前撰文指出,从2000年开始的我国本轮经济周期出现了新的波动形态,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大大延长,经济在上升通道内持续平稳地高位运行。为延长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运行,在一轮周期中,应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多次进行微调,化大调整为不断的小调整。把节能减排以及把住土地闸门等政府的微观规制从宏观调控中剥离出来,以"长"抓不懈。另外还要注意解决总储蓄大于总投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Markov区制转移模型,对中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区制依赖特征以及美国对两地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不仅证实两地经济周期的协同性存在依赖于经济周期区制状态的门限性质,而且显示:两地经济周期的正向协同性,隐含了美国作为两地之间经济冲击的传递渠道以及两地共同的外部冲击源的影响;当剥离出美国经济的影响之后,两地经济周期的协同程度较为微弱。在此背景下,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周期的长期趋同,应科学甄别和合理利用美国经济对两地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英国《金融时报》12月22日】2008年,在外部环境恶化、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内在周期的三重压力下,中国“出口——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的内在矛盾全面激化,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出现逆转,宏观经济急转直下,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急剧变化,中国宏观经济开始步入深度下滑的下行区间。2009年,由于世界经济周期与中国经济周期、实体投资调整周期与金融资本调整周期、  相似文献   

13.
动态     
我国经济将进入周期下行区间东海证券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合课题组的报告认为,在外部环境恶化和国内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下,2008年我国经济将开始步入本轮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预计2008年我国GDP增长10.4%,增速比2007年回落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正>在全球化趋势下,21世纪初的台湾经济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台湾经济的发展以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用经济周期理论和世界经济论坛的评估指数来探析当前台湾经济形势,可以更清楚地回答当前台湾经济的全球竞争力状况及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区域经济周期问题的分析已成为经济周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文章首先利用“谷-谷”法对各省经济周期阶段进行划分,然后依据Harding and Pagan (2006)的周期阶段同步性指数,定量测算我国省际间经济周期阶段的同步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部以及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为代表的区域合作组织的经济周期阶段同步性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间经济周期阶段的同步性在60%~70%时间内是一致的;经济周期阶段的同步性具有“俱乐部”特征;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省际间经济周期阶段存在明显同步性,而环渤海经济圈省际间经济周期阶段同步性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黄雨萱 《天津经济》2023,(11):37-3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经济周期的特征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成为经济研究的热点.经济周期以其周期性波动、多阶段性、预见性困难和全球互动性为主要特征.与此同时,货币政策通过各种工具如利率调控、存款准备金率设定、央行票据操作和金融市场干预,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产生影响.在经济扩张期,货币政策可缓和过热现象;在经济衰退期,可刺激经济活动;在经济复苏期,可稳定复苏态势;而在经济过热期,货币政策需收紧以避免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席卷全球的经济调整中,美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抵御和调整能力,而东亚经济则陷入观望和无所适从的茫然。在经济周期波动和产业盛衰循环的暗中偷换中,东亚经济的“恨不当初”与美国经济的“早知今日”全在于银行体系是否能够及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一、1990—1998年上海经济运行状况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上海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年GDP 增长率猛升至15.8%。以后在经历了回落→上升→再回落之后,于1990年上海经济进入到此轮经济周期的启动点。1990—1998年GDP增长率%(以上年同期为100) 对这一轮经济周期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990年是此轮经济周期的启动时期,上海经济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市场疲软。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0.7%,考虑价格上涨因素,实际下降3.9%。由于市场疲软,企业资金循环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产品积压严重,企业开工不足,从而导致1990年经济发展速  相似文献   

19.
一、周期背景:两个经济周期之间的转折点1996年的真正意义不在自身,而在于它是两个经济周期的转折点。中国经济周期每隔6——7年一次,与市场经济国家不同,中国社会总体上并没有脱离政治,经济,文化高度一体化的模式,或者说是在实际上已经脱离,但是尚未被全社会特别是社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波动可能与中美两国间相对经济周期具有紧密的联动性,为此,本文首先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对两国间实际汇率波动与相对经济周期关联的存在性进行了论证,随后应用频谱分析技术对1994:Q1至2011:Q4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波动与中美相对经济周期的联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的结论有两个,一是在样本时段内中美相对经济周期领先于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的波动,二是在4年左右一个波动周期的频域内二者的联动性最高。以上结论说明中美相对经济周期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的决定因素,而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并不能改变中美两国经济的失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