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基于基金经理调研,文章分析了市场对美联储紧缩的关注点之所在,指出市场整体仍缺乏一致预期,但关注点与3月调研时相比有了明显变化:其一,更担忧美联储加息对经济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其二,更加关注缩表的节奏和影响。其三,更加关注美联储如何结束本轮紧缩。与3月相同的担忧是美联储加息可能导致外资流出中国。机构关注点大致分为6大领域:资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中国的资本流动、通胀和其他(主要是市场流动性)。  相似文献   

2.
2009年美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和2010年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美国经济增长跌宕起伏,GDP在经历了上半年的大幅收缩之后,下半年初步显现复苏势头,但经济运行仍然面临很大压力,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形势严峻、财政赤字压力大幅飙升,预计2010年美国经济前景仍将受失业率、信贷市场以及商业地产市场等因素的困扰,经济复苏过程可能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严重冲击了美国、欧洲、日本资本市场并波及中国,美欧政府及其央行果断迅速地加以干预、援助。本文论述了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成因和影响,并论证了中关两国房地产市场是截然不同的,指出中国根本不可能发生类似危机,美国这场危机对中国大陆深圳上海证券市场的冲击将是全世界各国中最小的,并且总结了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对中国经济、资本市场发展的教训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贺军 《银行家》2012,(2):42-44
2011年,中国经济经历了极为复杂的形势变化。从外部来看,最大的负面因素是全球经济环境很糟糕:美国经济在低谷徘徊,失业率居高不下;欧债危机持续恶化,欧元区面临崩溃的危险,市场担心欧洲经济可能面临"失去的十年"。全球经济低迷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情况——长期以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外部需求出现显著收缩,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情况很可能长期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外汇》2015,(1):12-13
美联储何时加息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终于使美联储在2014年10月正式宣布史上最大规模的货币宽松QE谢幕。2015年,美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复苏依然可期,美联储很可能继续维持终结量化宽松政策的基调,且随着通胀压力的上升,随时可能宣布进入加息周期。鉴于美元在全球的重要地位以及美国资本市场和基金管理的规模,美联储未来利率变动对新兴市场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6.
美国商业地产融资情况及对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参与主体、融资结构、证券化率,还是银行贷款质量,美国商业地产融资状况与住房市场相比均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对房地产市场本身以及宏观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商业地产也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的波动,一度有观点认为商业地产可能是令美国经济受损的第二只鞋,监管当局也对商业地产市场衰退拖累银行体系和整体经济存在担忧,而新近发生的迪拜事件再次使商业地产问题引起公众的关注。本文从市场基本面和融资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商业地产运行现状及对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袁天昂 《时代金融》2013,(17):19-22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实行了四轮超宽松的货币政策(QE1~QE4)。在刺激其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来加强中国经济稳定,以减轻其有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退出时机、操作目标、退出模式等因素及其影响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圆满落幕,中国进入了后奥运时代。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里,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金融业,并可能威胁实体经济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能否独善其身?9月27日,亚太论坛2008年年会在广州举行,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和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会长聂梅生女士等专家学者就美国金融危机、中国后奥运经济的走势、房地产市场调整和汇率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要深 《金融博览》2009,(16):46-47
监管重拳出击,市场积极应对 全球经济的复苏之路在火红的七月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压力。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近日感叹“美国消费者不再是全球经济繁荣的引擎”,进而期待亚洲国家用内需取代美国消费者的角色。但在市场看来,亚洲国家并不一定能如美国所愿。由于投资者担心中国的银行可能准备收紧放贷,以防止市场过热,进而抑制全球经济复苏,因此大宗商品价格及能源股、原材料股等受到拖累。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来说,全球化浪潮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就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变迁的全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强势国家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经济势力最强、技术进步领先的美国是最大受益者,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受益国。  相似文献   

11.
胡明 《中国外汇》2014,(9):75-76
美国经济的稳定势头,全球货币政策的前景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偏好情绪降低,都使得美元在中期依然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2007年3季度次贷风波爆发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美国经济本身在长期发展中堆积的大量风险在相互传染中集体释放,对美国消费、投资和贸易增长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美国经济周期由此从复苏阶段滑向放缓阶段,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金融稳定也受到不确定性显著增强的较大冲击。虽然次贷风波对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短期影响有限,但也给中资银行带来了一些警示,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3.
次贷危机的爆发不仅仅对于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一个冲击,其引发的蝴蝶效应波及到了整个美国实体经济,从而传导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中国。本文从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为切入点,重在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历程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通过对于中国通货膨胀、外贸企业的运营模式及证券市场的资产流动分析,提出应对次贷危机的基本对策以及在后次贷危机时代如何使中国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胡海峰 《云南金融》2011,(6X):55-55
次贷危机的爆发不仅仅对于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一个冲击,其引发的蝴蝶效应波及到了整个美国实体经济,从而传导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中国。本文从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为切入点,重在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历程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通过对于中国通货膨胀、外贸企业的运营模式及证券市场的资产流动分析,提出应对次贷危机的基本对策以及在后次贷危机时代如何使中国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一、严峻的形势和充满希望的中国资本市场 (一)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衰退 1.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已经转变为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造成了重大冲击,并进一步波及全球的实体经济,大幅减缓了美国、欧盟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6.
时隔两年之后,为刺激经济,美联储第三次踏上了量化宽松之路。短期内,QE3会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市场产生良好预期和提振作用,但中长期看,随着美国将所面临的压力转移给世界,其对全球及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会逐步显现,中国需要加紧制定政策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目前,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已经有所下降。从短期看,美国经济复苏还面临一些困难,但从中期看,新能源和制造业可能成为美国经济的引擎。对中国而言,高利率和高汇率可能使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应警惕美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8.
欧文 《中国金融》2004,(2):60-60
新社在2003年12月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在“美国将引导2004年经济反弹”的市场预测背后,潜伏着美元大幅贬值、贸易战、疾病以及恐怖袭击的风险。花旗集团全球市场首席经济学家科密特·肖恩霍兹认为,人们对通胀螺旋下滑、日本金融崩溃以及战争威胁的担忧已经减轻,但贯穿于2003年的一系列可能导致经济急速下滑的不利因素依然法存在,其中包括新的恐怖袭击、朝鲜半岛冲突、非典复发以及石油供应波动等等。不仅如此,随着2004年11月美国总统竞选步入高潮,工业国中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也可能加大。市场经济学家在将对2004年美国和全球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稳中求进     
《中国外资》2012,(2):4
<正>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加复杂,2012年将是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逐步趋稳"的一年,也是十分复杂的一年。美国、日本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市场信心下降,世界经济可能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低迷。在这一背景下,今年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在全球范围呈现扩散蔓延的势头.面对这场“百年未有之大疫情”,如何从宏观经济的视角分析中美经贸关系和世界经济可能受到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受疫情冲击出现剧烈波动,中国应如何确保国内市场安全?在美国继续对中国实行多方位遏制的形势下,中国应如何发挥优势,以实际行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推动世界秩序的深刻变革?笔者以经济学视角,从疫情、国际金融市场、中美经贸关系、全球秩序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分析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