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正处于规划中的港珠澳大桥。其最初修建计划的构想在1983年就已经提出。历时20余载。现在大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完成。预计将在2009年左右大桥能完成建设。大桥的起点是香港。跨越珠江口。最后分成Y字形。一端连接珠海,一端连接澳门。大桥建成后。从香港到珠海的公路交通将从3、4个小时缩短到几十分钟;同时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能使澳门与香港有了直接的”硬”通道连接.  相似文献   

2.
为“九七”回归铺路厂商统一商品名称据外刊报道,由于香港与内地关系日益密切,不少生产消费品的跨国企业纷纷收回在港沿用多年的代理权,为扎根香港、进军内地做好准备。还有一些公司趁“九七”前大量新移民来港之际,把产品的中文名称从内地“移民”香港,以免新到香港...  相似文献   

3.
我从1948年开始在香港华润公司工作,到1963年才回到上海,所以对香港的情况很熟悉。 沪港经济发展协会成立的时候,我是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总经理。我还记得,协会成立的启动资金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其1927年所写《再谈香港》一文中说,“我经过我所视为‘畏塗’的香港,算起来,九月二十八日是第三回”。这次是他辞掉广州中山大学的教职,决计同许广平一道,途经香港,前往上海定居的。此次在港,泊舟两日。前两次,据其日记,也是在该年。第一次,是由厦门赴中山大学任职的途中,1月17日抵港,18日晨离港;第二次,是应香港某团体之邀,由叶少泉、苏秋宝、许广平等陪同前往香港青年会演讲的。2月18日赴港,20日返回,在那里他作了两次演讲:《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经唱完》。此后,再没有去过香港。  相似文献   

5.
童韧: 一晃,来到香港已经有2个多月了。虽说以前我曾多次来港,但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只是走马观花而已;这一次不同,“沉”进去了。说实在的,我很喜欢香港,很喜欢她的那种弥漫在整个都市里的现代化的气息——这句话,你听了也许有点玄,不过,在以后的信里,我会把这种感觉一点点勾勒出来的。香港很繁华。且不说那林立的高楼、滚滚的车流、美轮美奂的橱窗、琳琅满目的商品,光看一看大街上那熙来攘往、摩  相似文献   

6.
香港“女人街”引出的话题尽管在香港地图上找不到“女人街”,但几乎每一位到过香港的“阿拉上海人”都知道香港有条“女人街”。在一家沪港合资广告公司当文员的吴小姐,以往每年都有机会到深圳出差,回来後总是中英街长、中英街短地说个不停;自从前年去了一次香港,回来後又是女人街长、女人街短地说个不停。吴小姐天生丽质:白净皮肤瓜子脸,高挑身材再配上一副大眼睛,真是人见人爱,加上她从里到外全套的“港货”行头,真让小姐妹们羡慕煞! 双休日,与吴小姐住在一幢房子里的“芳邻”王小姐拿着一张“香港地图”来问吴小姐:  相似文献   

7.
7年之后,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2014年11月17日晚,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如释重负。沪港通“通车”首日:“港股通”即内地投资者购买港股方面,全日额度105亿元人民币,首日成交量为17.68亿元,占比约16.8%;“沪股通”即香港投资者购买A股方面,全日额度为130亿元人民币,至11月17日下午1时53分已告用罄。  相似文献   

8.
助年代初开始,港商为寻求低成本优势而将加工程序大规模迁往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厂北迁”现象大规模地发生。到了90年代,经济特区已经成长到一定水平,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水平的提升,于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迁往内地其他地区,是为本文所称的“特厂内迁”。“港厂北迁”与“特厂内迁”有共通之处,研究“港厂北迁”的教训,对我们正确认识“特厂内迁”必有神益。一、“港厂北迁”及对香港经济的负面影响香港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之后,在80年代面临严峻的挑战。地价、租金、工资飞扬使香港的低成本优势遭到严重削弱…  相似文献   

9.
成立于1980年代的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本着“增进友谊、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培训人才,为香港、上海两地经济建设、共同繁荣而努力”的创会宗旨,为沪港两地经济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8年来。协会本身也逐步发展壮大,香港沪籍知名人士及各大财团,几乎都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的会员。日前,记采访了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新任会长孔祥勉先生。今年75岁的孔祥勉是个资深银行家,现任香港浙江第一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他1950年出生在上海,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0年来香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如今他已是“功成名就”。尽管孔先生英语和粤语相当熟练,但他亦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他说这是“家乡语言”。  相似文献   

10.
屠海鸣 《沪港经济》2012,(10):16-17
当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正如火如荼举行之时,700万港人翘首以待的“港人港地”政策终于出炉。近年来,内地豪客一掷千金到香港买楼的消息频出,港媒直指内地买家炒高香港楼价。因香港秉承“大市场、小政府”的自由市场理念,—直以来,港府都鲜有干预地产买卖。  相似文献   

11.
中资看好香港楼市大量购入香港房地产市场人士表示,香港中资及国内机构在港地产市场交易活跃,购置物业显著增加.据有关方面统计,从去年底到今年6月,中资及国企在港有关物业交易超过100亿元。香港地产界认为,中资、国企积极人市,对香港楼市有利。同时,显示他们...  相似文献   

12.
车阳 《中国西部》2010,(6):88-89
休闲这把“琴”其实流行没多久。也是近几年才“呼之欲出”的东西,但“风头”却不小.刹那间就姿态万千,“曲子”不仅不是“曲高和寡”还从中透出那么一股“洋气”。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2008,(1):13-13
特区政府提出在香港和深圳机场之间兴建一条铁路的设想,经过近月来的磋商已见雏形。“港深机场铁路”全长30公里,从香港到深圳机场只需20分钟,届时将采用“一地两检”的模式,方便快捷。粤港两地政府将成立机场合作专责小组商讨预备工作,以便拟订具体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14.
东方 《湖南经济》2003,(2):25-26
“许多人觉得我很神秘,其实,我的成长与家庭关系不大。”“我父亲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民党的官员绝大多数出自黄埔军校和圣约翰大学。他23岁就担任晋江县县长,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县长,曾经当过《中央日报》社长。”20世纪70年代初,黄氏家族开始把资产一点一点从台湾转移到香港。“因为当时台湾整体的政治、经济环境让许多人感到危机,有钱人最顾及的就是财富。于是,父亲和我的几个兄弟就决定在香港开公司。”“我始终有一种不服气的心态。我们家在台湾有一个大公司,在海外有20多个分公司。香港的公司主要是将台湾的产品…  相似文献   

15.
具有得天独厚“深水良港”优势的浙江省舟山市近日喜讯频传: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并报南京军区同意,舟山港对外开放范围扩大一倍,面积从原来的360平方公里增加到720平方公里;1月中旬,在香港举行的“2004香港浙江周”产业推介会上,舟山港与宁波港、香港宁业(集团)公司签署了总投资50亿元的金塘集装箱码头项目合资意向书;舟山还先后与宁波、上海就三港的资源统筹整合、按一体化战略联手开发舟山港进一步形成共识,目标直指世界级港口大市。  相似文献   

16.
《首都经济》2009,(12):9-9
在第十三届京港洽谈会京港金融服务合作论坛上,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负责人士表示,北京金融监管部门鼓励北京的金融机构到香港,或通过香港向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同时,还将继续吸引香港金融机构来北京开“分号”。  相似文献   

17.
吴江 《亚太经济》1999,(4):33-35
改革开放以来,在港中资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立足香港,依托内地,逐步迈向多元化和国际化,对促进内地的经济建设,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有中资背景的上市公司股票,即所谓“红筹股”,曾经是倍受青睐的投资对象1996、1997年在香港形成了一股红筹热潮。但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在港中资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急剧恶化,尤其是广信事件后,不少中资企业出现债务危机,粤海、华闽被迫进行债务重组,中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严重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从红筹热潮到红筹危机,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港中资企业如何通过改…  相似文献   

18.
访港随笔     
我一到香港,就被五光十色的商店装潢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迷着。香港人说:“世界有的东西在香港都可以买到”。我未曾去过“世界”,无法判断此话有无夸张。但我来自国内,确知国内难得一见的名牌国(?)特产,在香港竟可随手买到,所以再听到外国游客赞说香港是“购物天堂”,我也不生怀疑了。说它是“天堂”,不仅因为货多物美,更因服务优良,使顾客不但买到了心爱的商品,而且感受到精神上的欣慰。我们从到达香港第一天起就上馆子吃饭,以后天天都被人带着上茶楼、酒家,高级的我们去了,大众化的也到过。高级酒家,店铺虽大,门前街道却很窄小,不能停放汽车,但驱车来的顾客不必为此费心,  相似文献   

19.
水昆 《沪港经济》2001,(2):40-41
没来香港之前,我曾听人介绍说香港是个商品化经济意识很浓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很缺少“人情味”。然而当我踏上香港的那一天起,我始终被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所感染,我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经历告诉我,此话有点偏激,至少是不全面。也许对于“人情味”的理解有所不同,我想说的是香港其实是个很实实在在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港澳·综合     
外商对香港经济前景充满信心香港回归祖国已5周年,多家跨国大企业继续到港设立地区总部并扩大业务。有关统计数字显示4年多来,跨国大企业到港设立总部的公司已由原先的2514家,增至目前的3200多家。外商企业之所以不断增多在港设立办事处和地区总部,是从以下因素考虑的:一是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优势地位无与伦比;二是香港是当今全球金融服务业最成熟的区域市场之一,有极具潜力的客户群;三是香港是内地企业最理想的海外融资市场及外资企业进入内地最理想的“跳板”。总之,海外投资者对香港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继续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