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平 《企业家天地》2010,(10):69-70
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影响已经显现端倪,也将逐渐蔓延到对养老保险制度和实施的影响上,如何在经济危机大潮中继续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养老保险制度取得的成绩,提高企业年金在养老保险中的作用,使其成为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将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提高养老保障体系的保障作用、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至关重要.以实现目标替代率、使更多人受益及避免政府税收过度降低为三大目标,构建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模型和替代率模型,对EET模式与我国现行TTE模式下的养老金替代率和税收进行对比测算和敏感性分析,认为应在EET模式下,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确定商业养老保险免税缴费额而非收取固定缴费额,长期来看对税收现值损失的影响很小.在当期可接受的税收损失范围内,测算了最佳缴费比例区间及养老金领取阶段适用的税率,并对我国实施个税递延养老保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主权养老基金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损失。但作为全球十大主权养老基金之一的南非政府雇员养老基金的基金规模和投资收益却都出现了正的增长,这归功于其相对比较稳健的投资战略和灵活的投资策略相结合、分权化的投资管理以及公司化治理结构的有效调整。南非的经验能够为其他遭受挫折的主权养老基金从金融危机中振作起来提供信心和有效的治理经验的借鉴,也能为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即尽快完成社会保障基金的改造以及以建立一只主权养老基金的方法来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家庭代际分离现象日益凸显,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出现危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为农村居民养老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支持,也建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其保障水平不高、保障范围有限,也进一步弱化了农村家庭养老。对新疆M村的田野调查显示,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其中维吾尔族居民的家庭养老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养老正式制度还不能完全有效发挥其保障功能时,应重视家庭养老这一非正式制度的功能。不但要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拓展保障范围;还应基于一定程度代际分离的现实重建农村家庭养老制度,使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成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两个支柱”。  相似文献   

5.
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4亿,占比将达到24.4%。在我国目前的养老体制下,丰富我国个人养老保险方式以及推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推行递延型养老保险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老龄化在中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棘手问题,老龄风险也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多年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试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探讨中国老龄风险的应对策略,认为我国特殊的国情导致养老风险较高,但只要做到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分别承担各自的责任,养老风险就能迎刃而解,从长远来看,相关对策应该逐渐走向机制化、体系化,并进一步上升到法律层面.  相似文献   

7.
杨长富 《全国商情》2009,(12):57-58,80
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劳动就业、人民币汇率和金融改革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探讨了从扩大内需、加强金融创新监管、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8.
杨敏  王超 《全国商情》2009,(10):138-140
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实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实现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我国现存基本养老账户存在的问题出发,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实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作出了一些思考,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快,基本养老保险不堪重负,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体系已成为各界共识,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体系的第二支柱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我国已经推行了一套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参加养老保险也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金为家庭养老提供了保障性收入,因此运用保险精算的方法,分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农村家庭保障收入的影响。通过建立家庭保障收入现金流模型,结合农村家庭数据,模拟分析家庭结构对家庭保障收入的影响,以及城乡养老保险对农村家庭各成员的影响。通过重新定义替换率,从新的角度测评城乡保险对未来退休人员生活的保障程度,最后根据测算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的不断加剧,养老问题解决已经迫在眉睫,而我国六成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布在农村,所以农民养老问题尤显艰巨。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根本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的需求,迫切需要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虽然北京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较为发达,但仅依靠政府财政也难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需要商业人身保险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扩大覆盖面,提供多层次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决定把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转变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但在实践中,新的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养老金向资本市场的有效投资。应通过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多渠道补充养老基金、提高养老基金管理和监督水平等措施、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此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其深层次原因是资产证券化,特别是房地产证券化.金融危机的影响已席卷全球,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本文深入剖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并从中小型企业、进出口贸易、就业、房地产市场等方面分析了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如外汇投资的损失、实体经济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我国在基本巷老保险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我国企业补充养老制度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存在很多问题。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采取养老金确定型。同时,在会计核算制度方面,应就会计主体、会计原则以及信息披露等问题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再加上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农民的养老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难题。为了让农民也能够享受到像城里人一样的养老保障,我国创新推出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本文就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策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成威 《西部金融》2015,(2):38-42
自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以来,这一新型的养老方式开始逐渐从理论走向了现实。本文从对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法律本质的分析出发,提出其背后的基础法律关系是保险合同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税制下应如何对这种新型养老模式进行征税做了系统分析,对如何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再加上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农民的养老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难题。为了让农民也能够享受到像城里人一样的养老保障,我国创新推出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本文就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策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传统保障还起作用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五城市的农民工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依靠家庭和土地的传统养老保障对农民工城市养老保险获得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表明传统养老保障对农民工的保障作用正日渐消失.子女对农民工养老保险获得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工资与农民工养老保险获得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此外,农民工的就业正规化程度以及所在企业的特征也显著影响了他们的养老保险覆盖率.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民主要靠土地养老保障和家庭养老,而两者功能都在弱化,未来我国农村应建立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为基础,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社会照料和社会福利服务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老保障制度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众多的养老保障制度中,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长期发展和不断调整,已被公认为国际典范之一.为了应对老龄化危机,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全民养老保障水平,有必要根据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地借鉴美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