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王海燕 《当代通信》2006,13(1):98-99
3G增强型技术是基于WCDMA、cdma2000 1x以及TD-SCDMA等3G网络上的增强型技术。3G增强型技术对于3G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数据速率的提升,而且意味着更高的频谱利用率,更低的每用户运营成本,网络覆盖和网络容量也将加强,同时保证系统的后向兼容性。  相似文献   

2.
3G业务市场的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震洲 《当代通信》2006,13(7):10-11
3G几经波折,现在在全球已经进入了规模发展的阶段。截止到2005年11月底,全球共颁发了152张3G许可证(实际有效的为144张),商用的3G网络共255个,其中WCDMA95个、cdma2000 1x EV-DO 25个、cdma2000 1X 119个。3G用户达到了2.07亿,其中cdma2000 1x用户1.498亿、EV—DO用户2050万、WOPMA用户5700万。面市的终端cdma2000有940多款,WCDMA有226款。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仍来自欧洲和日本,亚太地区正蓄势待发。  相似文献   

3.
目前,全球3G市场已经从起步期进入到发展期。在我国,随着3G网络试商用进程的稳步进行和TD- SCDMA标准技术和产品的进一步成熟,从网络设备商到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再到运营商和手机终端制造商,都蓄势待发,做好了抢占3G市场的准备。中国移  相似文献   

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包括以GSM MAP协议和GPRS为基础的和以IS-41为基础的两种核心网以及WCDMA、CDMA2000与TD-SCDMA三种主要RTT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的功能模型及接口由国际电联(ITU)制定,3GPP和3GPP2两个跨地区的第三代合作项目组织负责WCDMA、cdma2000和TD-SCDMA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ITU提出了IMT-2000功能模型及接口,然后对目前IMT-2000的三大家族成员--WCDMA、CDMA2000 lx以及TD-SCDMA的系统结构进行了介绍。其中TD-SCDMA是我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采用了智能天线、接力切换、联合检测、同步CDMA和动态信道分配道关键技术,提高了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5.
陶雄强 《当代通信》2005,(19):57-58
从全球3G的发展趋势来看,尽管前期颇为曲折,但目前3G用户总数已开始有所突破。UMTS论坛的数据显示,全球3G用户数现已经超过5000万,其中使用UMTS、WCDMA技术的用户约有3300万,使用cdma2000 1x EV-DO技术的用户超过1700万人。全球3G发展日益显现乐观的迹象。  相似文献   

6.
从全球3G的发展趋势来看,尽管前期颇为曲折,但目前3G用户总数已开始有所突破。UMTS论坛的数据显示,全球3G用户数现已经超过5000万,其中使用UMTS、WCDMA技术的用户约有3300万,使用cdma2000 1 x EV—DO技术的用户超过1700万人。全球3G发展日益显现乐观的迹象。就在全球3G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自主创新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信建设》2002,14(7):58-58
数据业务正在变得日益重要,3G移动通信竞赛已经开始。2G运营商都在寻找最好的技术和最有利的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由GSM阵营提出的UMTS(包括W—CDMA和TD—SCDMA)是最有前途的3G候选标准,而cdma2000是从IS-95发展而来的另一条3G途径。  相似文献   

8.
时代在变,用户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运营商提供服务的范围、方式与程度也应该随之变化。对运营商而言,4G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通信网络上。一是网络速度更快。4G网络支持100Mbps~150Mbps下行带宽,速度足TD—SCDMA的35储,是WCDMA的14倍。二是通信质量更高。4G时代对高速数据和高分辨率多媒体服务的支持远高于3G时代,通信品质也有所提升。三是网络更加智能。可以实现网络的智能疏导、管控和分发等智能管道能力,使差异化服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信建设》2004,16(8):58-59
3G在全世界人们的关注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球现已有43个商用的WCDMA网络,预计到今年底将有60个左右的WCDMA网络投入商用。3G用户的数量增长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3G网络的现网运行为运营商和供应商提供了丰富的经验,3G的设备也不断的成熟。诺基亚一直专注于WCDMA网络的研究、设备的供应和服务的提供,成为了世界领先的WCDMA供应商。在全球已商用的43个WCDMA网络中,有19个网络是由诺基亚提供的设备。诺基亚在与3G运营商的  相似文献   

10.
一、3G通信的现状 (一)3G通信在全球的发展 早在2001年.3G通信己经在一些国家开始运行,经过数年的发展,3G通信的用户数有了飞速的增长。至2008年6月己突破了24亿,其中WCDMA的用户数为23亿,cdma20001xEV—DO的用户数为1亿。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3G技术在发展中愈发成熟。3G技术主要有3大标准:即WCDMA、CDMA2000和TD-SCDMA。其中前两项标准已经投入商用。不少公司还在研究更为成熟的演进版本,希望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好的3G新体验。为了满足数据业务的高带宽需求,目前HSDPA和EV-DORevA等3G增强型技术进一步研究并已经进入商用阶段。新的技术大大提升了现有的数据传输速率,其中HSDPA更加成功,除了HSDPA和EV-DORevA这些3G增强型技术的不断改进外,后3G技术的研究工作也在全球积极开展着。日本去年已经宣布在东京开始进行后3G的技术试验,最高传输速率可以到2.5Gbit/s;欧盟的一些国家也早早启动了WINNER项目,投资2000多万欧元启动相关的技术研究;在中国,一些大的企业和科研单位也正在进行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3G技术商用及其呈现的主要特征,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10月18日国际电信联盟批准WiMAX为移动无线标准,这是继WCDMA、CDMA2000、TD—SCDMA之后的全球第4个3G标准。  相似文献   

13.
2001年底,3G WCDMA在欧洲开始商用网络的建设。在经过过去几年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培育后,国际3G WCDMA市场在2004年已经全面提速。  相似文献   

14.
由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空中接口的标准大多是基于cdma技术的,本文详细的介绍了一下CDMA技术的发展历程,它的主要特点以及当前占主流地位的两种宽带cdma技术的主要异同。以及WCDMA与第二代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两种无线接口提案,WCDMA和cdma2000都是宽带CDMA方案,除了在码片速率、同步方式、导频方式等有所不同之外,其它的如功率、软交换等基本技术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其中cdma2000方案是美国向ITU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空中接口标准的建议,是IS-95标准向第三代演进的技术体制方案。我们通常所说的CDMA 1X又称为cdma2000-1X,指的是cdma2000的第一阶段,它可以提供308kbps的数据传输,而且在网络部分引入了分组交换,同时还可以支持  相似文献   

16.
《当代通信》2005,(15):65-65
借鉴日本和韩国3G市场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在3G市场的初期阶段.3G网络的覆盖效果是直接影响整个3G市场的一个关键的因素;烽火移动针对中国城下具体情况和各地本土特点,结合目前世界先进的WCDMA网络覆盖技术,同时利用烽火集团在通信领域的丰富经验.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WCDMA网络室外覆盖和室内覆盖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了短暂的寂静之后,3G的重要技术--WCDMA近来又迸发出强劲的活力,特别是在日本和欧洲的三个WCDMA网络相继投入商用之后,有关WCDMA的讨论日益热烈.为了进一步了解WCDMA技术,4月16日在"中欧信息技术论坛"上,记者采访了爱立信首席技术官、高级副总裁杨登斐博士,他的发言再次表明:WCDMA已经就绪.  相似文献   

18.
3G 增强型技术成为重中之重随着3G 在全球商用步伐的不断加快,当前3G 技术自身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不同技术竞争的态势日益加剧,特别是为了满足未来数据需求激增的市场,在蜂窝移动通信不同的技术分支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竞争,因此,3G 增强型技术产品加快了步伐,角逐移动数据市场。本届展会上各大厂家对于3G 增强型技术都非常重视,纷纷展出了相关产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信建设》2002,14(8):53-53
随着3G的发展,对W—CDMA和cdma2000标准进行客观而综合的比较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cdma2000演进路径已经放弃了多载波方案,人们只能把W—CDMA与cdma2000 1x单载波系统及其不同演进阶段进行比较。经过比较,人们发现,W—CDMA和cdma2000都满足IMT-2000提出的全部技术要求,包括支持高比特率多媒体业务、分组数据和IP接入。这两种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均基于DS—CDMA作为多用户接入技术,但两也有一些基本区别。这些区别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20.
继中国移动G3、中国电信天翼之后.中国联通WCDMA制式的3G网络目前也已经揭开神秘面纱.并开始试商用,大家期待的中国3G时代已然到来。其中各家运营商在3G时代将如何作为更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