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的诸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与年出口额、外国证券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外债还本付息额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2)年出口规模与外汇储备规模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是造成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3)外商直接投资、外国证券投资和外汇储备规模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其影响强度较弱;而外债还本付息额与外汇储备呈负向相关关系。(4)1986年~2009年间,贸易顺差对外汇储备规模增长的贡献度约为68%,而资本流入约为32%。本文基于实证分析结果认为,采取贸易项目收支平衡战略以减少外汇储备过度增长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原因及变动趋势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极快.造成这种增长过快的某些原因是不正常的.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巨额国际、国内投机性外汇资本的流入,对2003年我国外汇储备的非正常增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动趋势说明:逐步建立一种更富有弹性的外汇管理制度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3.
截至2011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31 975亿美元。贸易顺差、人民币汇率、外商直接投资和货币供给量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普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这些因素与外汇储备急剧增长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和增速的不合理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鹏 《财经研究》2003,29(6):8-12
本文从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效用和外汇储备国际比较几方面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和增速进行了分析。从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上看,我国出口额、经常项目顺差、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往来项目顺差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远运低于同期外汇储备增长率,反映出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不合理性。从外汇储备的效用上看,我国并不需要很多的外汇储备来保证对外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以实现汇率目标。比较东南亚外向型经济国家,我国外汇储备与进口的比率,以及外汇储备与进出口总量的比率也是最高的。基于这几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增速过快。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中国1985-2006年期间的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之间关系的检验表明,外国直接投资是长期性的、促进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而且,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百分比增加效应也在不断的被放大,随着中国外汇储备基数的增加,最终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呈现了如今的大规模高速增长现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呈现出较快增长,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但2008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外汇储备量出现多年内首次下降,于是外汇储备的增长是否能够持续、持续的时间多久,成为外汇储备管理问题的焦点。在对中国国际收支历史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外汇储备在未来走势做出预测,结果表明,经过短期波动后中国外汇储备将进入稳定增长通道。  相似文献   

7.
通过运用R软件对1995-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回归结果,建立外汇储备模型,来分析各个因素对外汇储备影响的大小.来研究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并对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获得巨大发展,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FDI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从而得出在积极吸引并利用外商投资的同时,应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以此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并进一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对外经济主要体现在外贸、外资和外汇三个方面。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加速增长带来的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及其背后的体制和政策性原因,同时指出,化解我国对外经济领域矛盾的关键在于调整外贸、外资和外汇战略和政策,即从单一追求外贸顺差的发展战略向实施开放式的综合平衡式的外贸发展战略转变,从过度依赖“引进来”的利用外资战略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资本战略转变,从强制结汇制向意愿结汇制转变。  相似文献   

10.
2013年以来,由中国主导和参与的多边开发机构层出不穷。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和发展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纷纷启动。多边开发机构的筹建开启了中国内外经济互动和内外大局统筹的新棋局,也为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使用提供了新的选项。中国外汇储备用于多边机构建设不仅可以分散投资风险,更重要的是,中国可以利用由自己倡议、积极参与的多边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的杠杆作用,充分发挥承建基础设施建设的比较优势,促进相关商品输出,消化过剩产能,支持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及结构优化调整。本文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基本面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情况,对中国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一平台对外投资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更好地运用外汇储备资源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鹿梅  熊翀 《经济问题》2012,(3):112-116
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实证方法研究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波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实际有效汇率(REER)、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对外依存度(OPEN)显著正相关,与汇率波动(VOL)和平均工资(WAGE)显著负相关;短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波动对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存在影响,且汇率的波动比其实际值的大小更能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实际有效汇率及其波动的冲击在零期对外商直接投资均没有影响,响应值在第四期达到最大,实际有效汇率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投资时机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外汇储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主要由多年贸易顺差积累形成,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直接影响着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高额外汇储备一方面增强国家的国际清偿能力和购买能力,使国家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另一方面也会削弱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引起贸易摩擦等。优化产品结构,分散贸易地理方向,扶持企业发展等措施有助于减轻两者之间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连年增长、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背景下,运用协整、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对国外主要币种汇率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对国外主要币种汇率之间不具有长期的协整性,但存在从外汇储备到人民币对国外主要币种汇率的单向因果关系.外汇储备的增长会引起人民币对国外主要币种汇率上升,短期内外汇储备的增长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一定的压力.中国应考虑对人民币名义汇率的调整,从而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抑制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从2010年6月19日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来,人民币汇率出现了一轮持续快速升值过程。探究人民币持续快速升值的原因、分析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对我们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化解因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根据我国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检验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工资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且前者的影响力高于后者,而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力较弱。因此,中国应积极采取吸纳外商直接投资,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竭力控制通货膨胀以及逐步放松人民币汇率管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实际汇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归纳关于对外贸易依存度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提出汇率,特别是实际汇率是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依存度的一个影响因素.之后对实际汇率与贸易依存度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果截然相反.在对此结果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对外贸易依存度研究的重点及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负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让人感到欣喜的同时,高额外汇储备也引来了国内外的广泛争论.本文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外汇储备规模偏高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增加了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并促使人民币升值,同时,大大增加了储备成本和储备风险.面临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困境,探讨了同样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新加坡管理外汇储备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改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与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龙莹 《技术经济》2007,26(5):88-90106
在目前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本文研究外汇储备和汇率间的关系,利用协整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二者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即人民币汇率的下降将引起外汇储备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