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未必是“关于人的”(man—oriented)翻译,但翻译一定是“人为的”(man-performed)翻译。人是一切哲学研究的最高核心,故研究译者主体性(subjectivity),需以人的主体性哲学探讨为前提。尽管“主体性”概念本身争执不已,本文以能动性、创造性与自主性为三大研究主线,相应地尝试探讨翻译行径中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译者主体性一直是国内译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译者虽成功地摆脱了其在传统译论中所背负的"仆人"、"媒婆"、"翻译机器"等身份,转而成为翻译活动中不可忽略的主体性存在,但译学界长期以来以单一实体为主导的研究倾向却也时常导致对译者主体性无节制地过分张扬。本文依托哲学阐释学理论,从主体间性的高度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依次论证了译者主体的回归及其间性存在,强调译者主体性正是在主体间性的对话即视域融合的过程中才得以真正彰显。同时指出,要确保译者主体充分发挥和谐的创造作用,就必须在对话过程中坚持平等性,并尊重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化妆品品牌名的翻译对其品牌的推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品牌名称的特殊功能与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外国化妆品品牌的中文译名很难与原名在语言层面上实现"忠实",所以译者需要发挥主体性作用,在翻译中实施"创造性叛逆"。本文尝试从"创造性叛逆"角度分析在化妆品品牌名翻译中译者如何发挥汉语优势,重新创造意象,避免文化冲突,从而加强对中西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翻译作为一种垮文化交流的社会行为。承载和传达着不同文化的文字和语言的多样性。忠实原则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原则,但是一种有限原则并不全面。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5.
《商》2015,(9)
古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诗歌语言及形式等方面都有着独特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译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抗译性。面对这种翻译之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通过意象变换、词汇变通等,能够更好地展现原作风貌。  相似文献   

6.
吴望新 《现代商业》2012,(3):285-286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意义是巨大的,正如埃斯卡皮所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二次生命。"诚然,翻译并不如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是一种机械性劳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文学翻译更是如此。本文通过对翻译工作中创造性叛逆的必要性、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及创造性叛逆的限制性等三方面的探讨,力图把握文学翻译的规律与特点,并藉此作为指导文学翻译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学翻译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7.
一、从主体间性看待主体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被译为“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主观际性”、“主体通性”和“共主体性”等,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它包含着多重的主体间关系: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群体类(人类整体)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没有明确使用“主体间性”、“互主体性”概念,但对主体间的交往关系进行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的异化学说,通过异化劳动阐述的“人与人相异化”,揭示了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体间的关系,“自由人联合体”所要扬弃的也就是此种“人与人相异化”的关系,所要建立的社会,也就是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创造的“真实共同体”。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为我们科学理解人们的“主体间性”问题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相互认知、理解和互惠。主体间性关系的确立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物质资料和语言符号,并在一定的目标和规则框架内生成...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模式的视角下来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和图式观的角度来详细论述翻译股从衡中,译者自身经验对于翻译效果的影响。翻译教学应该注重译者的主体性,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商》2015,(9)
政府工作报告翻译是一种基于对政治、政策、事实的全面分析,准确表述报告原文的学术性为。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主体不同于传统的由作者和译者构成的简明二元化结构,而是随着翻译文本的复杂构架逐步演进为具有多元化性质的翻译主体。本文从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多重主体中选择作者本人作为主体,具体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剖析翻译如何拒绝停留于原文表面文字,词能达意,体现报告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0.
来春燕 《致富时代》2011,(12):143-144
翻译中不同策略选择是译者主体性体现之一,该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探索译者为了实现最佳关联的传递,如何使用不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角度对翻译的研究,使得译者的主体性问题逐渐受到关注。翻译过程可分为准备、解码与组码三个阶段。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优劣。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以来,译者的主体性在各种框架下得到研究.随着哲学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其主要观点对译音角色定位的进一步认识有着独到的启示.本文拟在分析古诗<送别>的七种译文的基础上,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思想为指导,来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所折射出的译者文化双重身份性(即作为阐释者的译者身份),以及译者的这种双重身份性对不同译本的生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商》2015,(5)
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彰显。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识解理论从详略度,辖域或背景,视角,三个角度来分析并结合《洛丽塔》的两个中文译本来研究认知语言学识解视域下,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夏源梓 《商》2014,(4):267-268
翻译是连接文化的桥梁,在经济的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国内市场蕴含着对翻译的极大需求。翻译活动受到社会、文化、历史、以及译者主体创造性的影响,因此,本论文从这个角度入手来讨论翻译的特性对英语文化词语汉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由于商标翻译的特殊功能和目的,创造性叛逆是非常突出和普遍的现象,以创补失已经成了现代商标翻译中的流行趋势,然而"创"并不意味绝对叛逆、随意发挥,而是叛逆中含忠实、以叛逆求忠实,动态统一、共同服务于翻译目的——突出商标的社会功能和宣传功效,以激发译语接受者的消费欲望。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4,(7)
文学翻译与其他类型的翻译不同,有其独特之处。翻译是艺术,是美化之艺术。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完全忠实于原文是无法实现的,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美学的观点来看,文学翻译运用其独有的创造性,完成了对原著的替代。文学翻译实践中所产生的"不可译性"、不确定性等,决定了文学翻译的本质,便是其独有的创造性。这样,就要求译者本身具有更高的翻译能力,从而实现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世事洞明皆学问。翻译更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翻译之事只有更好,没有人敢言最好。翻译总体来说是份卖力不讨好的差事,译得好是原作者的功劳,译得不好挨批的总是译者。有些译界名家也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现象,结果贻笑大方。翻译是逼人谦虚的职业。尽管难,仍需有人来做。做翻译的人做到行家里手的却凤毛麟角。译文神形兼备,优美流畅可供人欣赏的是艺术品,这等翻译功夫可不是能学得来的。我们只讲译者能用责任心可以做到的一点:正确。虽然这已不是易事,可这是翻译的下线。一、人名的翻译人名的音译似乎是翻译里最容易的事。音译时只要遵循译文读音与原文的发音一致就行。Lily音译成“莉莉”就行,译成“丽丽”也不错。可就是音译人名也出现了不少错误。如Uncle Sam译成“山姆大叔”就不妥。没翘舌音的Sam在译成了“山姆”后出现不应有的翘舌音,译成“萨姆”才对。Steven译成“史蒂文”也犯了类似的错误。Edward译成“爱德华”,Holms译成“福尔摩斯”都带有译者的地方口音,不符合规范。而Eisenhower译成“艾森豪(尔)”比通行的“艾森豪威尔”更恰当。现行的译法存在译字母而不是译音的现象。至于Lucy译成“露茜”则是一个将错就错的典...  相似文献   

18.
科技论文的翻译在科技、文化等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的作用。译者要做到最大程度上把原文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并非易事。科技论文由于其专业性和严谨性,对于翻译者来说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专业间的鸿沟让译者往往在理解文章的具体意思上很困难,因此译者不仅要对两种语言有娴熟的转换能力,还需要对所翻译领域有一定了解。在这里我们结合实际的翻译工作实践,仅对科技论文总结了一部分选词用句相关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9.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农民群众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也是建设的目的,既是“建设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主体,突出主体。该文将主要阐述如何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农村文化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在严复“信达雅”的基础上提出译者在翻译中应负的责任。本文从林语堂提出的译者责任角度出发,通过两音翻译标准比较,探讨林语堂和严复翻译理论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