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农业物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非凡  吴志华 《乡镇经济》2009,25(10):34-39
农业物流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两个要素起到直接推动作用,对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三个要素起到间接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对农业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按照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物流自身发展的要求,从农业物流法律法规、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农业物流信息化、农业物流技术、农业物流主体等方面推动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了吉林地区农业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提升吉林地区农业物流的发展水平,为促进吉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刘宝 《特区经济》2008,(2):273-274
农业物流系统中部分产品的公共性及其本身的偏弱质性和后发性特征决定了政府政策性扶持的必要。国家应从财政和金融政策两个方面,采用多种手段及措施对农业物流发展进行必要且适当的引导、鼓励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江西农业物流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峰 《老区建设》2006,(8):15-16
现代物流已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对于实现经济高效运行,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改善客户服务水平等都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江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江西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物流必然有力的推动农村生产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闽台农业合作发展与物流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近年来闽台农业合作迅速发展,催发福建物流体系的重构。本文在分析福建物流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重构福建物流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郑琦 《上海经济》2006,(10):69-71
进入21世纪的农业已不再仅仅是第一产业的概念,它具有产业综合的作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关键看农业是否有强大的贸易、信息、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作支撑。以市场为导向、贸易服务为龙头、信息文化为纽带、产业分工为依托、构建农业物流基地,是上海农业在新世纪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葛晶 《辽宁经济》2023,(1):25-28
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生产分工与协作的载体。改造和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是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沈阳市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存在组织化水平较低、农业供应链物流不健全、农业空间链布局与效应有待完善、产业加工链附加值较低等问题。沈阳市要在高位谋划“数字链”、融合发展“价值链”,龙头培育“优势链”、强化管控“标准链”等方面加以努力,通过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加强中国与南美国家的农业合作,对维护全球和中国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南美粮食物流新通道建设,着力改进和建立仓储、物流、港口、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基础设施,是加强中南农业战略合作的新思路。通过新的粮食物流通道建设,挖掘通道覆盖区域的粮食生产能力,开发新的耕地,既可为当地扩大生产,又可为国际粮食市场增添供给,也可为中国粮食安全建立必要的补充基地。  相似文献   

9.
《中国老区建设》2013,(6):33-34
许昌县的河南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品质、纯天然、有机、绿色蔬菜和粮食作物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及生态农业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专业化企业。该公司"用工厂化的理念管理农业",其蔬菜和粮食作物从播种到采摘再到物流等每个  相似文献   

10.
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西部农资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自2003年7月成立以来,始终本着“集约经营、服务农业、促进师市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集团化运作、规模经营的优势,为新疆兵团农八师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着保障。  相似文献   

11.
<正>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新华乡积极探索农业服务组织参与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依托多样化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发挥特色产业品牌优势,拓展“一站式”为农服务,显著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新华乡积极探索农业服务组织参与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依托多样化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发挥特色产业品牌优势,加入商贸服务和电商物流,实现农户信用赋能、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和乡村产业化“一站式”服务,显著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农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四大功能决定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包括农业生态产业、农业加工产业、农业服务产业和农业创意产业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不断拓展农业的多元功能,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边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须注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其在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产业体系,提高金融、物流、营销等服务产业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水平;积极发展农业创意产业,完善农业创意产业体系;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自组织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成为来农业发展的重心,在新媒体时代,现代农业继续进行互联网转型,文章中提出了"互联网+农业"的新型的销售模式,将"新"零售模式实践、生态农业产业振"兴"、精准扶贫"愿"景这三方面相结合,在健康中国背景下绿色农产品新零售模式建设下建成虚拟种植系统、智慧物流体系、绿色生态农场与社区讨论四大板块,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推进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构建和发展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成为了我国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云南建水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互联网+农业”为切入点,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链发展模式,构建了农业发展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一体化、规范化、智能化和品牌化的高效发展模式。和源公司在农业网络技术应用、现代化物流基地建设、农户管理模式、品牌化建设以及农村环保工程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为我国在农业发展模式创新以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相似文献   

15.
胡雁飞 《中国经贸》2016,(19):41-4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已成为促进国家或地区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农产品数量的增多以及农产品远销国内外趋势的发展,必须州市农产品物流运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产品物流的一体化和系统化发展,进而建设完善的农产品物流运输体系,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智慧农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总体方案、功能方案和系统逻辑结构,并进行了通信系统和通信协议等关键技术研发,实现了一套集数据采集、远程监控、通信数据传输和后台综合管理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通过对传感器网络、土壤水文、气候环境、植物生理与养分以及物流和客户信息等进行综合管理,最终服务于农林业的作物生产、灌排、物流、消费和服务等环节。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变革和大趋势。低碳经济时代要求都市农业旅游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强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并实现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在低碳发展实践中涌现出低碳农业观光型、低碳技术研发型、低碳科普示范型、低碳农业物流型和低碳生活体验型若干模式。实现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有政府主导、行业组织、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等不同路径选择,应综合考虑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俗文化特色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实现我国都市农业旅游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最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产品物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农产品易腐变质,所以冷链物流的发展成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关键。农产品冷链物流在物流行为中不易引起重视,因此发展比较缓慢。介绍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国内外发展形式,再分析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还结合蒙牛乳业的冷链物流案例进行研究。最后总结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加强,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使农产品冷链物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解决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人才缺乏、发展滞后等问题,要建立本地化的特色农产品垂直平台和集约化整合平台;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培育县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群体,形成涵盖物流、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的配套体系;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地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促进农业、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有效推动县域经济持续、高效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总体发展缓慢。安徽省农业资源丰富,但在国内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大环境下,安徽省农产品物流亟待发展。推进安徽省农产品物流发展,主要在于改善物流机制,引进先进技术,跟进时代步伐,因地制宜培养农产品物流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