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关村》2014,(6):101-101
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南加州大学16日有15,754名学生毕业。其中有不少是中国留学生们。毕业容易留下来难,中国留学生们说,工作难找,工作签证更难拿,一半留学生计划回国。  相似文献   

2.
李政 《中关村》2005,(3):61-61
2003年,中国GDP达到13720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4年的GDP实际增长9.39%左右,与上年大体持平。显然,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世界第一阵营。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全球视角,也需要全球布局。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已经加入WTO的事实,使中国经济的全球攻略成为可能。那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就是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的重组和资源的配置,传统的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世界资源最佳的配置是通过贸易的交换达到的。但是,随着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全球性配置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进行。目前,有三种资源配置形式,一种在全球配置,这…  相似文献   

3.
周树鑫  李政 《中关村》2005,(3):59-60
留学生与国际化2002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三家重要单位的首脑,齐聚北京签署联合合作协议。协议约定:5年内,三方共同持续开办针对中国政府官员的“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MPA)”,每年一期,每期为中国政府培训60名左右的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政府官员出国培训计划。随着中国政府对官员的海外培训计划的实施,中国整体社会都在走向国际化。事实上,改革开放的本质或者说直接结果就是中国渐进式地逐步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政策与体制的效应充分显现。在这些效…  相似文献   

4.
李福龙 《中关村》2005,(3):56-58
怎样定义留学生经济?是留学生作为创业者、社会各个单位从业者,对于生产制造、商业流通、金融服务等行业发生作用的经济?还是留学生单纯作为一个教育学意义上的存在,因为学习、工作、生活或者消费对留学当地的经济起到拉动作用的经济?我们所提出的留学生经济是前者。自1872年第  相似文献   

5.
李政  曾颖 《中关村》2004,(3):15-17
一个人的重要性在于他的激情燃烧的事业所具有的社会历史影响力。段震文的重要性在于他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带来了曙光。段震文掌帅的北大维信的血脂康,以其中药的本质,国际化的形式与工艺成为了一个范本。范本的意义在于,它证明着中药现代化事业的可能性,范本的伟大在于它会带动产业、唤醒文化。在这个意义上,段震文的企业家行为具有历史的未来的效果,这种效果,不论怎么赞美都不是过誉。  相似文献   

6.
王征 《中关村》2009,(12):70-71
11月6日,澳大利亚环球校园管理集团拥有的五所私立学校在一夜之间倒闭,致使3000多名学生受到影响,其中包括1200多名中国留学生。这无疑给国内近两年持续升温的留学热潮敲了一个警钟。记者专门走访了北京某留学中介机构。对于留学,该机构的王艳红经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刘占远  李征 《中关村》2004,(10):110-111
申遗中的困顿以当今世界的眼光,成为在文化上具有影响的大国,无疑要看那里的人文遗产多丰厚。然而越来越程式化的思维方式的确障碍了人们对于文化的辨认。一方面,要等到被联合国批准才被认为属于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民族情感总是起着文化甄选的角色,排斥外来文明,使人类的文化遗产被毁坏和消失。就在上海市准备将外滩建筑群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却无形中引发了一场舆论战。争论的焦点无非是殖民文化要否被重视。下面录入一些有关2003年南北媒体表述观点的背景;先是来自新华网的消息:“记者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获悉,上海外滩建筑群拟申报…  相似文献   

8.
王畅  才力 《中关村》2004,(10):98-99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武侠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广。自太史公司马迁于2100多年前以史笔著成《游侠列传》,对侠客的追慕便一直绵延至今。清高而不失血性的文人们以诗词、小说、戏曲进行浓墨重彩的书写,并以文武双全的“一箫一剑任平生”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而在民间,强烈的尚武精神历朝历代从未断绝,事实上它已楔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中国的武侠文化长久兴盛,让人痴迷,借用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关于通俗文学的断言,这是由于武侠文化里“有人类的基本兴奋点”、“埋着人类的‘永恒主题’”。这一兴奋点和主题的具体所指,不妨引述著名学…  相似文献   

9.
家乡的灵魂     
王宏甲  CFP 《中关村》2006,(7):103-105
站在古罗马雄伟的废墟上,我看到,自古以来,多少宫殿倒塌了,多少帝国崩溃了,多少曾经繁荣的经济消失了。但《荷马史诗》没有丢失,《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有丢失。无论罗马、巴黎或圣彼得堡的壮丽,最终都不体现在他们曾经的经济水平上,而体现在文化的建设和传承上。  相似文献   

10.
《信息产业报道》2004,(4):34-36
由于在资金、技术、管理水平都落后十跨国企业,中国民族企业完全靠自己的竞争力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政府能够提供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1.
春天的期待     
3月,尽管北方还是春寒料峭,南方已是莺飞草长了。这是我们美丽的中国,雪花与杨花共舞,冰河与春江并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大踏步走进了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春天,全世界都以惊诧的目光为她喝彩!当然,人们也发现,中国仍然问题多多: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腐败严重、政治改革滞后、民主法治不健全……虽然存在诸多坚冰和积雪,但是谁也抹煞不  相似文献   

12.
李政 《中关村》2004,(11):70-71
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言,应当采取一个什么样的复兴方案?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来自于文化的复兴,那么,文化复兴的方案是什么?因为文化与教育的密切互动性,这个文化复兴方案首先必定是一个教育方案。两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在中国文化的未来选择中继承其成功的惯性?这还需要等待。但“,时不我待”,中国文化必须选择自己的未来,在这种痛苦的选择中,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中关村》2006,(5):35-35
刚才主持人也说了新东方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感到很高兴。也许我们会有勇气,也许我们还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有所作为,把新东方在未来真正建成一所好的私立大学,现在还不敢说。但我们会一直努力。在我们新东方一直有一首歌,是从来不敢忘记的,就是在年轻时听到的一首歌叫做“永远相信未来。永远相信梦想”。面对中关村、中国的现实,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重任,我觉得中关村像根扁担。  相似文献   

14.
王岳川 《中关村》2004,(7):111-113
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表征,其话语兴衰同文化命运紧密相连。当代中国文化受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文化艺术的影响,出现了诸多与西方文化相整合的踪迹。然而,随着后殖民主义问题的敞开和当代东方话语的觉醒,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未来世界文化不是一种平面化的文化,不是后殖民单边主义文化,更不是一种所谓全球化的霸权主义文化。相反,未来文化只能是多元互动的文化,一种对话的生态主义文化。这一语境将使新世纪中国文化出现一些新的发展空间和话语症候。北京大学著名学者王岳川教授长期从事文艺美学,西方文艺理论、当代文化研究和批评的教学和研究,承担全国性  相似文献   

15.
中药浅谈     
冯新生 《中关村》2005,(5):118-119
幼时,有首唐诗曾深深打动了我,诗情画意有时竟飘入梦境。这是首五言绝句,仅二十个字,铺叙了山、松、云、药,几句问答,涵盖了远离尘世喧器的超逸与寻师不遇的惆怅。此诗飘缈得令我懒得查记作者大名,只想让诗的“大写意”融入心境,于不精彩的日子里添几许轻松。此诗是这样写的:松  相似文献   

16.
李政 《中关村》2005,(3):68-69
文化前言其实,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慢慢地去品,于是才有味道,才能了解所谓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胡锦涛就任总书记之始,到各地视察工作。他的第一站是西柏坡,第二站就是中关村。2003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一行来到中关村国际孵化园,对一些留学生企业进行了视察。那么,为什么第二站就选择了中关村?联系到中央后来的人才战略以及对于文化的重视,我们便十分自然地得出结论——这绝对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举措。中关村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这里的大学和大院大所的人才与研发力量,在于这些力量所催生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商业,在于这些产业、商业的运营…  相似文献   

17.
萧惑之 《中关村》2009,(12):108-111
初识韩永飞教授,缘于他是世界著名的密码专家。曾经成功地攻破了世界顶尖的网络安全系统并开发了密码物理分析方法,被《纽约日报》称为“有突破性”的核心技术。中国IT业界赞誉他是“信息安全之盾打造者”。心仪韩永飞教授,只因拜读了他的大作《破译文化密码/与秋雨侃时分》,一位“非文化工作者”,独树一帜,勇敢地对当代中国文化思潮“批点非议”。  相似文献   

18.
胡鞍钢 《中关村》2004,(7):33-33
软力量是作为一个大国和强国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根据“软力量”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的定义:它是一种“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硬力量和软力量相互作用并相互加强。中国崛起的硬力量部分比软力量部分较早较快提升,也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是,软力量的滞后可能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被疏忽的重要内容。而  相似文献   

19.
王卓 《中关村》2005,(1):27-27
从“电子一条街”到今日,中关村已走过了二十寒暑。从一个郊区农村小镇成为全国闻名的科学城,中关村教育的力量不容忽视,在只有一个清华学堂和北大校舍的薄弱基础上,建成了一个新的中国科学与教育基地。到今日,中关村已有68所高等院校,聚集了几十万名在校大学生,有以中国科学院为首的213家科研机构,5万多名中高级知识分子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其中两院院土427人,占全国总数的36%以上。现在中关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体系。雄厚的教育资源使中关村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知识与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也是中关村发展的资源基础。二十年风风雨雨,中关村的教育几经变迁,接受着时代和科技的洗礼。二十年里,中关村的教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打破传统,融入新生元素,为教育界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中关村教育破冰二十年”,我们如是说道。但是这二十年里攻破的难关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想要说的东西也太多太多了。在这里我们却只能选取其中的几个大事件与您共同分享中关村教育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李士江 《中关村》2004,(3):78-79
目前在美国的几乎每一所大学里不仅遍布中国留学生,而且都有华人华侨教授,据估计,仅在美国中西部九个州就至少有六七百中国人在当教授,在美国东西部就更多了。华人华侨教授在美国的高校已是一股不可低估其作用的队伍。2003年3月,由旅美学人自发组织,80余名有威望、有成就的华人专家、教授发起成立了美华学社,并设立了“在美国当教授”论坛。2003年12月下旬,受中国教育部的邀请,美华学社组织了一个20人的高级代表团回国,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文化交流和访问活动,推动了许多具体的中美合作计划,期间,本刊记者曾和他们有一些交流和访问,既为他们在美国取得的成就和愿意努力为祖国建设出力的雄心所感动,也深叹在美国的高等学府里甚至是美国的主流社会站住脚之不易。通过自发组织的学社和论坛,华人华侨学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必将推动他们与祖国的各项事业的交流与合作。“在美国当教授”这个论坛产生了许多积极的成果,本刊特地从中挑选出三位华人教授的演讲稿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