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库泥沙淤积引起库区水位抬高,侵占调节库容,造成库容损失,且有害粒径对水轮机造成磨损,从而引起水轮机运行效率下降、出力和年发电量减小、检修间隔缩短和费用增大。以云南某水电站水库为例,利用非恒定一维模型对库区泥沙淤积形态、泥沙冲淤、过机含沙量等变化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库泥沙淤积形态为三角洲淤积,泥沙淤积对调节库容的影响较大;通过水轮机水流的含沙量较小、粒径较细,泥沙对水轮机的影响较小;泥沙淤积数值模拟与实测资料相符,因此采用非恒定一维模型进行泥沙淤积数值模拟是可行的,可有效地解决云南地区泥沙淤积数值模拟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3.
中国河流的高泥沙含量在一些大型水电站的水库中造成了严重淤积问题。本文评述泥沙淤积问题的监测和处理方法,并提出控制泥沙淤积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5.
潘家口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潘家口中水库建于滦河中淤,自1980年蓄水以来,对天津市及唐山地区的繁荣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然而,由于水库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致使潘家口水库的泥沙淤积总是也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6.
本在一维非恒定泥沙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引进韩其为对恒定泥抄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考虑泥沙非均匀性的影响,对悬移质泥沙连续方程进行了离散,得到了非恒定非均匀条件下的悬移质含沙量计算公式。运用Preissrmttm四点差分格式离散水流方程,与泥抄连续方程非耦台求解.用此模型对白河堡水库淤积进行了验证计算,与实测淤积地形符合良好。在得到断面在任意时刻的古沙量的同时,还可得到断面在任意时刻的悬移质泥沙组成。 相似文献
7.
红山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山水库自六十年代初期建成以来,在防洪、灌溉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效益.然而由于老哈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红山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近十年来淤积上延问题十分突出,它不仅造成水库上游库周两岸淹没、浸没损失扩大,而且由于防洪库容的淤积,使该水库的防洪标准逐年降低.另一方面,红山水库土坝工程在抗震和渗流稳定性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如何管理运用好本水库,使之既能发挥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又能减缓水库淤积,是保证工程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的任务. 本文首先分析了红山水库的淤积现状,着重分析了水库淤积上延的程度及其原因.为了预估今后红山水库淤积发展,本文对该水库上游流域水利水保措施对入库水沙量的影响作了分析.最后简述通过数学模型计算所得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也是与一般水库不同的概念是:限于目前红山水库的条件,即使采取汛期泄空水库的运用方式,其冲刷范围也是很有限的.这一分析方法对其它水库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鱼岭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总库容1037.5万m~3,有效库容769万m~3,死库容69万m~3。水库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养鱼等,其工程规模及经济效益为丹凤县水利工程之冠,为商洛地区综合效益较好的水利工程之一。但是,泥沙淤积已成为这座水库的致命问题。 淤积日趋严重 鱼岭水库修建在丹江一级支流老君河谷东、西两河交汇处之鱼岭梁,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37.5平方公里,流域长度35公里,东河主沟长34公里,西河主沟长29公里,是重点暴雨冰雹区。水库无专门排沙设施,加之一、二级电站相继投产运行以来,采用拦洪蓄水运用方式,实际上拦泥淤库,缩短了水库寿命,泥沙 相似文献
9.
采用类比分析、数学模型计算、物理模型试验等方法,对万家寨水库泥沙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水库设有一定规模的泄流排沙装置;采用定期冲刷或日调节的运用方式,充分发挥大洪水的冲刷作用;控制淤积末端在较陡的河段内;水库可以实现冲淤平衡并长期使用,库区支流红河口不会形成拦门沙坎。正常高水位及死水位分别在980m和957m以下,汛期采用调水调沙运用时,可以保持2亿m~3以上的调节库容。 相似文献
10.
11.
黄河是多泥沙河流,在引调黄河水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泥沙。文章从沉沙池型式选取、泥沙沉降与淤积形态分析、出池含沙量控制、沉沙池运用方式等环节,阐述了沉沙池泥沙淤积特性的计算原理及计算方法,使出池含沙量达到控制标准,满足引黄工程引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海岸强侵蚀机理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黄河三角洲从挑河湾到孤东临海堤北端是黄河刁口河和神仙沟行水期间发育形成的年轻海岸,为强蚀型岸段。经初步计算,1976~1988年,每公里年均泥沙侵蚀率为320万t,现已建有桩西海堤和孤东海堤进行防护,但侵蚀仍在继续。本文分析了侵蚀的主要原因:一是流路停行初期,波状岸滩地形在涨落潮流往复作用下侵蚀;二是波浪能对底沙起作用的水深区位于强潮流区,波、流结合加剧了侵蚀作用。为此,单一的海岸防护工程,不能消除该岸段的泥沙流失,应同时通过调沙措施使其达到动态稳定。建议采用“二级分汊、多汊并存、人工控制、按需排放”的治理对策,避免海岸侵蚀,同时消除陆域洪灾。 相似文献
13.
研究黄河下游河道的中、较粗泥沙冲淤效率与细泥沙含量和全沙含沙量的定量关系,据此得到不同细泥沙含量条件下,中、较粗泥沙在黄河下游河道不发生淤积的临界含沙量。同时,结合黄河干流水库的分组排沙比与全沙排沙比的关系,给出小浪底水库不同入库含沙量条件下,中、较粗泥沙在下游河道不发生淤积的水库排沙比。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内蒙古十大孔兑来沙对黄河干流水沙条件变化及对干流河道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十大孔兑来沙使得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1953—1968年、1969—1986年、1987—2010年3个时段的年平均含沙量分别增大13.6%、26.8%、55.6%,年平均来沙系数分别增大13.9%、29.0%、57.6%;1953—1986年三湖河口来沙和十大孔兑来沙造成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的年均淤积量分别为0.157亿t和0.088亿t,相应淤积比分别为11.1%和36.7%,1987—2010年年均淤积量分别为0.190亿t和0.139亿t,相应淤积比分别为36.9%和50.2%。总的来讲,十大孔兑来沙使得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的水沙条件进一步恶化,十大孔兑来沙的淤积比大于三湖河口来沙的淤积比,而且随上游来水量的不断减少,十大孔兑来沙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异重流排沙技术在冯家山水库排沙减淤工作中的应用,分析了异重流排沙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减少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提出了建议,供相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黄河口水沙变异与调控I--黄河口水沙运动与演变基本规律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黄河口以水少沙多、流路多变、不断淤积大量新生土地(湿地)而著称于世。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理论探讨、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对黄河口水沙运动与演变基本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河口潮汐特性、潮流特性,海洋动力的输沙能力,河口泥沙的输移与扩散,河口的淤积延伸、蚀退与造陆,河口拦门沙的形成过程与演变特性,河口流路演变及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河口异重流的形成与发展,河口三角洲湿地的发展等。通过与世界其它主要河口的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黄河口——这个独具特色的河口的认识。研究成果为黄河口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一,二维连接的河口冲淤数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口,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相互作用,动力因素极为复杂。对于多沙河口,其冲淤演变规律更为复杂,河口的范围包括河口段河道,入海口及口外邻近海域。本建立的适用于河口三部分水域的一、二维连续的冲淤数学模型,其中上能反映多沙河口冲淤演变频繁的现象。通过数模计算探讨了黄河口入海水沙与潮流、风吹流及波浪相互作用下的输沙规律,并实际计算了黄河口的冲淤地形及规划方案中各条流路河口的淤积范围等。 相似文献
19.
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不同于一般水库的特点在于它的减淤2调节,它吸取了三门峡水库的经验教训,采用逐步抬高汛期运用水位,以有利于山东河道减淤为目标,汛期调节出库流量集中于600m^2/s、2500~4000m^3/s两级流量。洪水是黄河来沙与下游河道淤积的主体,为使水库多拦对下游有害的粗泥沙、多排对下游无害的细泥沙,可采取拦粗排细的运用方式,即根据水情预报,当出现流量大于2500m^2/s的洪水时,提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三门峡库区及下游河道实测输沙资料和淤积物取样分析发现:三门峡库区及下游河道淤积物中,粒径d ≥0.05 m m 的泥沙含量1950 ~1995 年为42.3 % ~44 .5% ,d≥0 .025 m m 的泥沙含量为72 .8 % ~74 .3 % ;从各年代不同粒径组泥沙的百分含量来看,d ≥0 .05 m m 的泥沙含量从50 年代的50 .9 % 减少到90 年代的30 .3 % ,而d ≥0 .025 m m 的泥沙含量从50 年代的81 .8 % 减少到90 年代的61 .9 % ,泥沙有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