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土地生态经济生产力的维持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运行动力,土地生态经济生产力是指以土地资源及其环境为基础,利用一定技术措施投入相应数量与质量的社会经济资源。文章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入手,细致地分析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毛粉兰 《经济师》2007,(11):285-286
农业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作为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农业资源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文章从土地资源角度出发,探讨甘肃省庆阳市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南县位于洞庭湖北部平原区,具有湖区所特有的土地资源优势。全县农业人口52万,耕地73万,1983年以来,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南县县委、县政府不断增强国土经济观念,应用生态原理,开发立体农业,把全部土地资源都作为生产基地,把所有阳光照射的地方都作为生产场所,引导农民把眼光从平面耕  相似文献   

4.
王迪云 《经济地理》1995,15(3):85-90
投资决策研究是农业土地资源开发系统不可缺少的工作,同时也是涉及多学科的生态经济问题。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指标层次加权和法建立了一个高沙土地区农业土地资源开发投资系统的仿真--决策模型,模型包括系统动力学模块、资金运用模块和评价决策模块三部分。该模型运行获得的最佳方案及其预测到的大量数据、图件和表格材料,为南通高沙土地区农业土地资源开发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遵循相关性原则,在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现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提出了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坚定不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进行土地生态经济规划等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为协调该区土地资源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为制订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持续农业     
《经济师》2001,(4)
在继承传统农业遗产和发扬现代农业优点的基础上 ,以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解决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协调人口、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在控制人口增长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条件下 ,因地制宜采取切实有效的法律、政策、技术、教育和社会等措施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要 ,又不妨碍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持续农业讲求发挥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效益 ,生产要发展 ,生活要提高 ,生态要改善。从经济学观点看 ,农业生产不光是土地、资本、劳动力的三个要素 ,而是要增添科技进步、农业投…  相似文献   

7.
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提出了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两大基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 -经济-社会耦合理论”,构建了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量化模型。  相似文献   

8.
乾安县是传统的农业县份,农业一直是乾安的经济优势。1992年,在全县4.89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为2.70亿元,占55.2%(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建设经济强县,我们必须注意发挥农业这一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业经济。一、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分析农业不仅仅是种植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已是一个包括农、林、牧、副、渔及乡镇企业在内的大概念。因此,我们有必要按照这个范畴,来分析我县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9.
长春市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系统、客观地分析长春市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背景、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针对长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SWOT分析框架对莆田市农业生态情况进行分析,结合福建莆田的地理情况,从而提出针对莆田市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旨在合理有效地利用莆田市农业旅游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探索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克服传统农业的弊端,持续农业的概念应运而生。当今,持续农业运动包括很多措施来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这些措施如自然耕种和低投入农业在过去50年间得到了发展,具有许多共性并可交替应用。持续农业不仅仅是减少使用化学物质,而且要加强土壤质量的管理,避免资源的耗竭,同时又不减少农民的收人,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非政府组织持续农业条约”对持续农业定义如下:持续农业是达到社会和经济均衡、共同发展,并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持续农业就是要依靠科学方法建立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社会公平、文化适…  相似文献   

12.
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投资与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统一杨竞寸,杨建生(大丰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管理局)(一)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逐步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实践告诉我们,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正在不断...  相似文献   

13.
森林害虫资源的开发与持续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森林昆虫综合管理的观点出发,害虫这一术语是以人为中心定义的,缺乏生态学的概念。本文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论述害虫与资源昆虫的关系,认为害虫与资源昆虫的概念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对森林害虫进行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是双重性的。森林害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员,当它们被人类利用时,它们又成为资源。无论是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角度,还是从资源利用的观点来看,对森林害虫的开发利用都应遵循生物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WTO背景下的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华 《经济经纬》2004,(1):102-104
加入WTO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产业莫过于农业。而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在分析我国加入WTO的有关承诺与我国土地利用政策现状冲突的基础上,辨析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提出了WTO背景下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以下简称塔河)是新疆最长的河流,流域范围几乎涉及整个塔里木盆地。其主要源流有阿克苏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三河在阿克苏南部的肖夹克附近汇合后称塔河。干流长1280公里。其中肖夹克至沙雅东南的哈达墩称上游,哈达墩至尉犁县卡拉称中游,卡拉至台特玛湖为下游。塔河流域农业资源丰富,但环境干旱,生态脆弱,资源开发独具规律。塔河还有另一作  相似文献   

16.
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一种模式,其主题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基于这一看法,较系统地讨论了两个基本问题:(1)农业的内在机制是“人与自然”和“经济再生产(经济系统)与自然再生产(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并提出和分析了与农业整体系统相应的两个主要层次结构和17个可供多学科通用的分析程式;(2)依据协调发展和最大综合效益原理及生态经济概念与原则,概括提出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对策途径。  相似文献   

17.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发展经济的重大课题.本文概述了当前兵团针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情况以及两者的关系,提出了对合理开发资源和加强保护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能值分析与生态足迹相结合的方法,在科学估算新疆南疆棉区棉花秸秆资源储量的基础上,对南疆棉区2005—2014年棉花秸秆资源的各种利用方式进行评估,根据能值生态足迹相关理论,从时序上判断南疆棉区的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和不同利用方式人均生态承载力的载荷。结果表明:近10年来南疆棉花秸秆利用的总人均生态足迹为9.65公顷,总人均生态承载力为8.009公顷,年均生态赤字为1.641公顷;说明研究区棉花秸秆资源的利用方式较为粗放,与区域资源环境不协调,并且超出了研究区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在饲料化和肥料化的利用方式上较为粗放,资源浪费比较严重,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农户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它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另外,由于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土地利用率不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耕地资源过度损耗等系列问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郭洪利  王颖 《经济视角》2009,(12):29-30
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它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另外,由于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土地利用率不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耕地资源过度损耗等系列问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