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席龙胜 《经济论坛》2011,(8):199-2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家族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发展壮大,家族企业治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近国美电器大股东与管理层的控制权之争所涉及到的家族企业公司治理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与经理人陈晓之争表面看起来是一场利益之争,实际上凸显了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揭示了治理模式演变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和特征。本文以国美电器事件为例探讨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演变过程和特征,对提高我国家族企业的治理水平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方晨 《时代经贸》2013,(2):129-129
上市公司“国美电器”大股东黄光裕与职业经理人陈晓有关公司“控制权。的争战,被媒体称为“中国企业进花史上的经典案例”。在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无论是黄陈哪一方的胜利,亦或是国美多方相关利益主体的多赢,都将成为公司法实践历史上不可抹去的苍劲一笔。透过这一商战过程,世人不仅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架构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能感受到我们这个国家法制的进步及社会人文精神的进步。对许多白手起家并处于转型期的家族企业来说,。国美权力争战”涉及的公司治理、股东大会决议、股东提案权和高管任命等诸多问题给企业家们提供了思考与启迪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3.
党印 《资本市场》2011,(4):110-112
<正>中国商业环境下,陈晓的离开预示企业公司治理何去何从?自2010年8月开始的国美控制权之争,近日以陈晓离任、张大中接任再起波澜。伴随着其他几项人事变动生效,黄光裕家族全部实现了之前的五项议案,重新执掌国美,标志着历时八个月的国美内部纷争基本结束。博弈的结局体现了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基本均衡,也为  相似文献   

4.
股东会层面控制权不同于董事会和管理层层面的实际控制权,拥有股东会层面控制权的股东并不必然掌握实际控制权,而实际控制权也并不必然以控股权为基础。第一大股东在股东会层面的控制权与实际控制权存在多种组合,这些组合构成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模式。不同的控制模式在控制权的竞争—效率、委托—代理方面存在不同的特征与效率。  相似文献   

5.
崔楠 《资本市场》2011,(4):113-114
<正>2011年3月10日国美公告,陈晓离职,这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相比一部商业大片,国美之争更像是分季的连续剧,其结局还远未可知。很多人对其中的商业伦理津津乐道,黄光裕和陈晓也曾分别发布公开信,赢取大众的情感分,但是,国美之争事实上体现的是公司治理中各方利益的博弈。  相似文献   

6.
国美控制权之争是上市公司治理困境的现实反映,表现为大股东(或控股股东)行为缺乏有效制衡、成熟的受托责任意识缺失、内部人控制现象日益突出以及外部治理弱化。其治理对策是:增强股东控制权、规避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控制、健全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资本市场约束、经理人市场约束、法律约束和媒体约束。  相似文献   

7.
股份制改组中片面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以及股票发行制度的行政审批和额度控制,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问题严重。特别是上市公司在控制权转移后,控股股东控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本文研究了控制权转移后股权制衡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的关系,这将为我国今后的产权改革和投资者保护研究提供很好的经验证据。本文研究发现:(1)控制权转移后的董事变更比例、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比例和控股股东在目标公司董事会中所占的席位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正相关;(2)控制权转移后的第二至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呈明显的U型关系;(3)在股权制衡中,第二至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股东终极控制与掠夺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公司控制链微观结构的视角研究了大股东的终极控制与掠夺行为.金字塔式控股结构和交叉持股是大股东实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两种重要方式,并造成了大股东对小股东掠夺的强烈动机.通过建立一个模型分析了大股东掠夺行为产生的机理,大股东能够用较少的现金流权来实现对公司的实质控制是掠夺行为产生的本质原因,从而攫取更多的控制权私人收益.  相似文献   

9.
股权结构与代理问题: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关于股权结构的研究大都以“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为前提,关注于经营者对股东的代理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质疑,并以控制权为切入点,从理论和经验上证明股权集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大股东普遍存在。控制权依然掌握在大股东手中,而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才是股份制企业中的核心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股东控制所产生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我们通过一个严格的数学模型发现:由于大股东控制而产生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将导致企业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将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公司其他中小股东对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公司的投资风险将会降低;相比于非生产性大股东的公司,生产性大股东的公司将会投资于更高风险项目。我们的研究对于认识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投资行为,以及通过如何改进股权结构.加强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往对大股东控制权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对投资者和公司价值侵害问题,难以解释为何众多大股东控制企业能取得稳健的发展。本文以可持续增长率度量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考察大股东控制权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风险水平、规模、行业、信息公开度等变量后.大股东控制权与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间的正相关关系仍显著存在,且呈现出倒S型的非线性关系。在非ST和PT类公司中.大股东控制权与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关系更倾向于正向线性相关。实证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大股东控制权的提升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确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过份强调对中小股东的保护而忽视大股东控制权收益对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作用是不妥的,大股东控制权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2001-2006年发生的407起上市公司大宗股权协议转让数据,研究了实际控制人性质、股权性质变更和控制权转让方式对转让溢价的影响,发现政府作为目标公司实际控制人,具有与非政府实际控制人所不同的掏空方式;政府实际控制人将控制权转让给不具有政府背景的并购方时,更倾向于收取较高的转让溢价;在政府普遍干预控制权市场的制度背景下,异地出让控制权带有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并购方收购目标公司的溢价越高,内幕交易越严重,宣告日前的累计超额收益成为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最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广泛存在的现象,公司治理确保在这种分离下企业经理人不会违背所有者的利益,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包括了激励性薪酬、大股东控制与董事会等。本文通过国美控制权之争,分析了这些制度安排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竞争均衡的核心是控制权争夺.拥有控制权的一方不仅能获得银行价值增值所带来的投责收益,还可能获得各种非投资收益,这些由控制权带来的、超过投资收益的各类收益就是“控制权收益”.本文通过构建控制权收益模型能较好地解释现实中银行股权结构的竞争均衡,结果发现监管者可以通过控制对小股东的“制裁成本”来影响其在具有竞争力差异的国外战略投资者和国有大股东之间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国外战略投资者参与为代表的多利益主体对控制权收益的竞争,不会降低股份制银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基本概念 控股合并是指合并方通过企业合并交易或事项取得被合并方的控制权。合并后,被合并企业仍维持其独立的法人资格继续经营,合并方通过股权控制被合并方的生产经营活动,两者形成母子关系。按照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是否同受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同一控制下合并的合并日是指合并方实际取得被合并方控制权的日期,也就是被合并方的净资产或生产经营决策的控制权转移给合并方的日期;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实际上是一种企业之间的购买行为,其合并日就是指购买方实际获得被购买方控制权的日期。  相似文献   

16.
邓德强 《生产力研究》2007,105(10):115-116
从辩证的视角,文章认为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本质属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可以是其补偿监督成本的途径之一,也是激励大股东监督经理层的重要因素;第二,大股东过度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行为则会蜕变成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行为。因此,控制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建立大股东监督的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二是要建立大股东利益侵害行为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公司治理领域关于大股东控制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大股东控制存在的普遍性、大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模式、大股东控制的激励效应和隧道效应,以及投资者保护问题等。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并对主要发现和结论进行了总结和评论。文献研究表明,股权集中的内在机制在于大股东有动力和机会增加所有股东都可以获得的共享收益,而且大股东可以通过消耗公司资源来获得小股东无法分享的控制权隐性收益,并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高效的投资者保护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隧道行为,提升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少波 《经济研究》2007,42(2):85-96
现有文献将控制权收益定性为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这一定性扭曲了大股东侵害的实质,导致了一系列无法解释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对现有研究中关于控制权收益和大股东侵害的理论作出了修正,指出并论证了控制权收益是控制权成本的补偿,是控制权的风险溢价,它的实现载体是控制权作用于公司治理绩效改进所产生的增量收益,它与大股东侵害无关。本文进一步提出超控制权收益这一新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及其与控制权收益的本质差异作出了界定和分析,解构了大股东的利益结构,指出大股东侵害的实质是攫取超控制权收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作出了新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9.
姜硕  刘旭 《经济前沿》2008,(2):113-115
控制权配置是公司治理的关键内容,在股权分置改革阶段,控制权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配置并不十分完善,仍存在着内部人控制,大股东超强控制及监督权虚设等问题。因此,构建合理的控制权配置机制是提高企业治理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近期,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引起了我国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很多学者提出了导致我国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原因和对策。首提“内部人控制”的日本学者青水昌彦说:“我们所说的内部人控制,是指从前的国有企业的经理或工人,在企业公司化的过程中获得相当大一部分控制权的现象。”而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内部人控制”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与之并不一致,但他们都强调“内部人”(经理或工人)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企业控制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权利,是企业资产的经营权,还是企业资产的所有权,还是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