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世界经济危机迫切要求实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品内国内分工,东部地区主要从事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样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又维护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产品内国内分工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参与全国和世界分工过程,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是实现经济全国化,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早过了追赶时尚年龄的人,特别是作为一个以理性来架构生活的人,在《英雄》横扫大江南北的时候.对那40元甚至是80元一张的电影票的边际效用几无犹豫地持一种坚决否定的态度。然而当不久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认真地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才猛然间觉得张艺谋可真是一个“英雄”,由此对张导演的敬佩 相似文献
4.
杜池禛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5,(1):42-42
电影“大片”,是近年来电影艺术中的一个新词儿,所谓“大片”,一般来讲,是指投资高、质量高、影响大、卖座率高的“大制作”影片。这其中既有传统的故事片,也有现代高科技的三维动画片;既有进口片,也有国产片,例如《人猿泰山》、《指环王》、《狮子王》、《哈里波特》、《特洛伊》、《英雄》、《十面埋伏》等。 相似文献
5.
“西望长安,有个西影厂;西望长安,有个吴天明。”这是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电影圈流传的一句话。从《人生》到《老井》,再到《变脸》,他以一部又一部经典巨制,成为新时期西部电影的重量级人物。 相似文献
6.
在有关中国独立纪录片的介绍文章中,有一部老纪录片常被提起。那就是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中国》。1984~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对外部任编导的陈真,是中国独立纪录片在80年代末萌芽时期的见证人和推动者之一。他在一次采访中说,他和后来拍《流浪北京》的吴文光。在1988年时通过央视“内部放映”看到了《中国》,两人都被其纪实风格和个人视角深深震撼,这部影片也因此成了中国新纪录片的启蒙教材之一。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并不是一种批评方法,而是有助于认识媒介活动中性别的"刻板印象"。其中,女性是被建构的、男权社会的一种内化。在社会性别秩序中,所谓的"女人"都是固定的角色,而《末路狂花》从当代女性主义出发,探讨讲求多元发展和差异,强调理论和实践中关注因种族、阶级、年龄、性取向、性别认同而在女性之间出现的差异,并且拒绝以白人、中产、异性恋的女性主义的声音视为普遍和唯一的标准,要真正的发出女性的声音,拒绝歧视,在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让更多人看到女性本质人格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在全国的经济地位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目前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领航区.又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率先融人世界经济的露要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9.
10.
马克思从作为经济的细胞的商品中看出了政治权力和政治关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而从电影《迷失北京》中的身体意象也可以解析出某种政治经济关系,即身体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1.
由资本市场杂志社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共同主办的“2005’中国电影产业投资高层论坛”,被一些人看成是电影产业即将大发展的前奏。 相似文献
12.
在所有人都满心期待国美这场大股东与高管之争最后鹿死谁手的时候,投票结果却未免让人失望:增发未获通过,人事罢免也未获通过,黄、陈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解决.本以为只是一部电影,却上演成了电视连续剧。业内人士分析,国美内战远未结束,结果必然是以一方退出而告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了“非国内化”仲裁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其在理论上存在的争议,并从“非国内化”裁决之效力来源、实践中仲裁地点的浮动性、《纽约公约》对“非国内化”仲裁的态度以及仲裁制度的未来发展等方面论证了“非国内化”仲裁在实践中存在的合理性,并为我国将来制定相关法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按照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的统计,2007年中国内地电影的票房总收入达到了33.27亿元,而2006和2005年这个数字分别是26.2亿元和20.46亿元,近三年中国的电影票房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着.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随着全球化消费时代的到来,文学的视觉化转向越来越明显。文学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既有其相关性又有其差异性。从中国文学与中国电影之间关系的演变来探讨文化视觉化转向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科幻之父"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新作《普罗米修斯》虽然才在大陆上映没几天,但有关该片名字的讨论半个多月前就在网上热议开了。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帮人类从奥林匹斯山上偷取了火,被誉为"奥运圣火之父"。 相似文献
20.
本篇主旨为探讨澳大利亚的教育变革是在去管制化趋势下,朝向偏重资源运用的效率、市场竞争导向和消费者利益为考虑的变革,对教育本身产生价值冲击。去管制化政策保障新市场的运行,扩大既成市场利润,导致教育资源的垄断和财团化。这也意味着财团的权力扩大,社会冲突增加,公民权力受到限缩与压制。其结果)中击到澳大利亚人民一百多年来所建立的平等主义、进步主义和多元文化等人文社会价值,以及这些价值所体现的不分阶级、性别、种族和国籍的社会内容与教育哲学。随着新自由主义的管理主义导向,这些传统价值逐渐流失。于是,澳大利亚教育工会和公共大学协会等公民组织开始反思新自由主义所带来的危害,他们经由倡议、论辩与活动,提出不同的观点与行动策略。本文旨在探讨澳大利亚公民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如何对新自由主义去管制化政策进行批判,如何重新组织教育,如何经由论辫提出建设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