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首先要分清两个问题一是不能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相混淆;二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不是要素价值论。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分配,其中生产要素贡献大小的量无法确定。克拉克依据生产率递减规律,用边际产品收益来测算生产要素的报酬,存在着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难题,因而是不科学的。本文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3.
4.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5.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邦根 《经济经纬》2000,23(5):18-20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按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分配。生产要素价格形成的过程同产品价格形成的过程共同构成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总过程。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不仅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而且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但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形成的收入差距过分两极化,一定要给以政策上、法制上的限制,使所有的经济主体按照合理的市场竞争规则公平地竞争。  相似文献   

6.
浅析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浅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萍  华章琳 《经济师》2007,1(3):32-33
文章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得出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这一理论深度不但能澄清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分配论的理论误区,而且能为市场经济建设的探索提供一种理论路标。  相似文献   

8.
宋宪萍 《生产力研究》2007,2(4):12-13,68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萨伊“三位一体”公式的区别表现在理论出发点不同、理论依据不同、理论结果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时效要依据所处的生产条件而定。  相似文献   

9.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蓉 《生产力研究》2005,(1):30-31,88
目前理论界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的讨论仍然很多 ,这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经济实践中的重大意义 ,也涉及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问题。本文在综述了现有主要观点之后提出 ,按生产要素分配或者按劳分配并不是劳动价值论的必然逻辑结论 ,要素的所有权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原则。文章分析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以及实现二者相结合的条件、形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逻辑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兼与周为民、陆宁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展开分析,可以看出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并不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而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分配规律.它是存在范围更为广泛、本质层次更高的经济规律."按劳分配"的"马克思条件"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会具备.现阶段的"按劳分配"是统一在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当中的.我们只能在这一基础上来研究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层次性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前人研究进行归纳基础上分析了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内涵,并提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宏观经济运行层次的分配规律,应纳入按要素分配的范畴,是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共同进行生产活动时获得补偿与积累的规律;按劳分配是对具体劳动力的补偿标准,属于按要素贡献率分配的范围,是微观经济活动层次内的一种分配规则。在此基础上对按劳分配实施过程中衡量有效劳动的标准以及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及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首先是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贡献,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和尺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产权关系和商品经济原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在现实经济关系和法律上的体现,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这两个方面都有科学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是分配制度中两种重要的分配方式。二的关系是研究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重要内容。本将致力于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新视角分析按资分配对按劳分配作用范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按劳分配问题的关键是要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说明按劳分配的“劳”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计量的问题。梁博士把“劳”解释为“有效劳动”是不正确的,因为按“有效劳动”分配无法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笔者认为,“劳”指的是劳动者付出的个人劳动中包含的抽象劳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能解决“劳”的计量问题,也就能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也就能使按劳分配理论科学化,并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了。  相似文献   

16.
对马克思按分配原则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是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资本主义分配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逻辑起点。只是以往我们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最本质的含义理解不够透彻。实质上,应该说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最本质的内容包括三点,即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劳动量的大小为依据,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承认能力本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仍然没有偏离这三点本质的含义,但已经有了新的特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7.
论按劳分配制度的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国在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上的新突破,是对按劳分配制度在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深化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1978-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分配原理同中国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分配制度适时调整,分配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和创新:从平均主义到部分先富,实现非平衡突破;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确定新的分配原则;从单一"按劳分配"到"多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建立经营者股权激励机制应摆正八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营者股权激励制度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备受推崇,就国情而言,我国目前实行这一制度应正确处理好八大关系:即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经营者持股与职工持股的关系,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的关系,期股期权激励与实股激励的关系,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股权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与法人治理结构,与营造外部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分配问题历来多争,本文主张应回到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的思想上来。按要素分配、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三种分配方式,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共时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发挥并应用原著思想,能够设计出符合实践要求、适应形势发展的三位一体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