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玲 《商》2014,(34):97-97
民生与就业是息息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处于过剩状态。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高质量就业,城镇化则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在实现城镇化过程申仍然存在着失衡等问题,这样就会阻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整体质量的提高。本文就城镇化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进行了讨论,重点探究了现实意义、制约因素两方面,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干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陕西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就业压力巨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用工信息、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工作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水平。据此,从供需的角度分析了陕西省农村公共就业服务的供给现状、需求现状,并提出了完善农村公共就业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非农就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探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仍将大幅上升,农村就业问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提高农业生产率、重视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城市化进程政策扶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粮食主产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地域的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粮食主产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和所在村外出务工人数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地域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加大粮食主产区农村的基础教育投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地域,使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粮食主产区应该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当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尤其是保证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在当地实现非农就业;粮食主产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规模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引入制度变量,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规模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户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国民经济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最重要因素,而制度变量通过影响二、三产业的发展间接影响非农就业。当前,增加农户的人力资本存量和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涉及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关系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大局,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该文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有其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问题,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探究解决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因素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异常活跃.在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暂时缓解的背景下,本文要思考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治本之策,以期做到既要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又要有利于我国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尹建彪 《商场现代化》2011,(18):156-157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制约了农民致富。努力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是我国各级政府始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就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有效拉动了就业。但与内地工业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强,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产业规模和层次仍然偏低。因此,新疆应鼓励发展中小企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发展工业;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空间;发挥地缘优势,促进劳动力境外输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农村劳动力是我国最大的劳动力群体。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是“十二五”时期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以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打工的农民工形式进行。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现象,就业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妨害了农民知识素质和就业技能的改善,进而直接影响到其转移就业能力的提升。为此,要高度重视就业培训工作,完善劳动准入制度,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大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14、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地确权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确权户从事非农就业的概率下降4.9%。随着农地确权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其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负向影响有所下降。机制分析发现,农地确权主要通过扩大农地面积和提高农业投入来增加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水稻种植区、存在跨县流动、平原地区和有非农经济村庄的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鉴于此,应在新一轮农地确权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盘活农地资产,带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就业环境不宽松,劳动力需求信息闭塞,政府引导不足等问题。应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拓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发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何更好地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现通过对南疆四地州十一县市的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进行问卷调查,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就业特征三个维度,利用Logit模型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学历、汉语能力、务工收入和务工方式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显著性影响,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 70% 以上,做好城乡居民就业,提高城乡居民就业质量,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做好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怎样依照劳动力市场经济规律,彻底消除制度性和体制性障碍,实行城乡劳动力择业自由,区域和行业间不受限制自主流动,异地共享就业信息,达到城乡一体,提高城乡居民就业容量和质量,是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就业面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因此,文章结合现阶段河北省城乡居民存在的就业困境问题,给出了提升就业质量的实践导向和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钟农 《致富天地》2006,(11):15-16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发展历程中,有云南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还有许多热心人的积极参与。正是这些“铺路石”的奉献,铺就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之路。  相似文献   

18.
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江西农村劳动力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大农村劳动力省外就业的意愿越低,上年务工月收入对农村劳动力省外就业有积极作用,务工途径对农村劳动力省外就业有显著影响,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家庭特征变量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省外就业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但基于当前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城市现代化建设来讲,二元经济结构是不符合现阶段的发展要求的,所以需要通过相应的措施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从而推动城镇化目标得以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就是重要举措之一,同时发挥的实际效果也非常显著,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过程当中,贫困地区的农妇女的转移就业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在区域基本结构因素制约下,个体主观选择的过程。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决策分为动机、环境认知、决策方式三个阶段。使用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构方程等方法,对安徽省四个样本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决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决策因子、空间决策路径的地域差异。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动机和环境认知是影响就业决策的重要因素;动机对环境认知有很强的正向作用,动机通过环境认知对就业决策的中介作用,大部分呈现正向影响,但也有一些呈现负向影响或影响不显著;家乡和家乡城镇就业环境与当前就业地就业环境的差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认知形成的基础,进而影响其决策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