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凸显出来。本文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系统要有机整合和互补,尽可能使因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为农村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大城市务工,致使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留守老人在经济、精神关怀及养老照顾等方面受到较大的影响。面对此现状,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减负增收、加强精神关怀及满足老年照顾服务需求3个方面入手,优化家庭养老对策,助力老人度过幸福晚年。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的劳动供给模式及其家庭福利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男出女守的家庭分工改变了中国留守妇女的劳动供给模式,留守妇女保留工资较低、劳动参与率较高以及工资性工作时间较长,表明其劳动供给更接近合作博弈模型所描述的女性劳动力供给行为。留守妇女的家庭分工和劳动供给模式有利于家庭短期经济状况的改善,但同时也使得女性的家庭事务、工资性工作和农业劳动负担加重,不利于家庭的长期利益和不同家庭成员的长期福利。留守妇女的多重角色冲突导致原有的家庭利益平衡机制和稳定状态受到冲击,并且由于目前中国农村仍然缺乏有效的市场化和社会化途径将家庭短期经济收入转化为长期利益,因而短期内无法有效缓解家庭冲突和矛盾。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村中出现所谓的"留守群体",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农民工和留守儿童身上,忽视对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进行阐释,分析保定农村留守妇女就业所面临的困境,并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在对贵州省毕节试验区12个山村673位儿童、155位家长(监护人)以及86位教师和村镇干部的调查中发现,贫困山区农村家庭基本保持着淳朴的原生态,“留守儿童”在学习力、心理承受力、生存环境、饮食状况等方面,和该地区其他孩童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山区农村家庭呈现重生养功能轻教育功能、重经济功能轻情感功能、重权力功能轻保障功能等特征。家庭功能的理性回归优于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家庭情感功能的不可代替性决定了家庭功能的理性回归是解决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亲戚抚养管理的未成年人,这些孩子多数集中在3~16岁,在学龄上一般反映为小学和初中。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得不到来自成人的有力支持,同时无法获得父母在思想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随着第一批农村留守儿童逐渐成年,进城务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子女极有可能再次面临留守农村的问题,成为留守二代。所谓留守二代是指正在或曾经重复经历过父辈留守状态的农村儿童,也被称为留二代、第二代留守儿童等,他们相较于以往的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结合实地调研认为,留守二代现象将是未来我国留守儿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9.
博弈论思想下的庇古税理论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博弈论思想指导下的庇古税模型加以分析后,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对庇古税模型、古诺双足寡头竞争模型、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以及20世纪以后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比较,指出后来者在原有的经典模型基础上考虑了开征庇古税对企业带来的负效应,从而丰富了庇古税模型的理论含义。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对五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展示了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现状,并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导致留守老人的居住方式发生改变,减少了老人能够获得的照料资源,并导致原本由外出女性子女承担的照料老人责任向留守老人尤其是女性留守老人和其他未外出子女转移,加重了当前照料提供者的劳动负担。当前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存在很大风险,普遍缺少日常生活照料和扶助,疾病照料缺失问题尤其严重,同时安全上也存在很大隐患。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本研究对340名农村留守妇女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对生活厌倦、缺乏安全感;很多留守妇女存在寂寞孤独、抑郁烦躁的不良情绪;留守妇女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婆媳关系难处理;留守妇女对丈夫的婚姻忠诚度是很信任的,但婚姻状况仍受到两地分居及对丈夫担忧的影响;留守妇女的睡眠质量也不容乐观。本研究还对留守妇女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关系着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探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的策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应用庇古税理论,结合煤炭企业生产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企业生态补偿行为选择路径,提出了三种企业生态补偿行为即不响应行为、被动响应行为、主动响应行为,并提出了生态补偿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成长,寻找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要立足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特点,把握留守儿童成长规律,推进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建设,这不仅有利于广大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更为其将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杨静慧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3):36-39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和家庭因素。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明确政府职责,调动社会力量,变革教育机制,强化家庭观念。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化比例的上升,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愈发加重,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指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四大困境: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低、医疗保障不完善、情感寄托缺失等,并提出应从倡导家庭养老传统、制定专门养老计划、完善新衣合、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组织等四个方面妥善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18.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留守丈夫的身影在学术界长期缺场。本文晋南符册村的案例研究试图呈现当前农村留守丈夫的留守类型和家庭处境,并揭示其背后的生成机制和社会结构变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夫妻外出还是留守的问题,取决于农村市场化进程中家庭生计两性分工的比较优势及其家庭发展模式。农村留守丈夫家庭的主要特征是夫守妇出,这一家庭发展模式建立在市场——家庭——个体三个维度互动的基础上,由此可以将留守丈夫群体类型学分为城市市场挤压型、故乡生计吸纳型与家庭发展周期型。强势面具下的留守丈夫受到故土情怀、子女教育、家庭养老的慰藉和羁绊,而长期夫妇分离极易引发婚姻破裂和亲子关系失衡。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一股农村留守丈夫家庭的亚文化,而对当前中国农村留守问题的学术审视需要回归到家庭的整体性视野,从中寻找中国社会活力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间,农村人口发展态势随之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移民潮”催生了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庞大,地区分布不均匀,且发展趋势也相对复杂,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性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有四种类型:单亲监护、隔辈监护、亲戚或朋辈监护、同辈或自我监护,其每种监护类型均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利弊.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结构,厘清其动态框架与监护类型的利弊,将有助于化解该群体的利益补偿和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儿童辍学是比学习成绩下降更为严重的教育问题。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本文在发现其它情况均相同条件下,母亲外出显著增加了小学、初中、高中留守儿童辍学概率,且该影响在各个学龄段间有显著差异。父母均外出增加了小学、高中阶段留守男孩辍学的概率,但对留守女孩任何阶段的辍学概率没有显著影响。母亲外出的影响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显著、21世纪初期不再显著,到2015年再次显著的变化。父亲外出的影响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增加、21世纪初期降低留守儿童辍学率的变化,因而从整个时期来看父亲外出对留守儿童辍学的概率没有显著的影响。父母均外出的影响经历了2015年之前不显著,在2015年变得显著的变化。近期的变化提醒我们应从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入手,逐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