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公司治理的最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1 2月2日,美国《财富》5 0 0强排名第七位的安然(Enroh)公司宣布破产,2 0 0 2年7月1 5日,美国世界通讯公司(worldCOM ,Inc )也宣告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宗公司破产案。此外,施乐公司(Xerox)、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等公司也爆发了财务丑闻,这一系列财务丑闻使曾经受到全球推崇的美国式的公司治理模式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使得人们对美国公司治理模式进行重新估量和评价。本文将着重分析安然事件后美国改进公司治理的新举措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一、安然事件后美国改进公司治理的新举措安然等公司财务丑闻发生后,美国的危机处理机…  相似文献   

2.
从西方财务丑闻看股票期权制度缺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西方国家财务丑闻爆发的必然性 安然、世通、施乐、默克制药等业界巨头的系列公司财务丑闻去年震惊了世界,其涉及面之广,数额之大,影响之深,令世人骇然。据魏斯评级公司在调查了7000家公司后发布的报告说,有多达1/3的美国上市公司可能存在捏造盈利报告的问题。其中,“美国最大能源贸易商”安然(ENRON)公司2001年  相似文献   

3.
许荣华 《经济论坛》2004,(21):46-47
2001年底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ENRON)公司会计造假案事发,并申请破产,引起了美国资本市场的极大恐慌。进入2002年公司财务丑闻更是像传染病一样,在上市公司中迅速蔓延,奎斯特、环球通讯、世界通讯等公司相继爆出财务丑闻,引起世人的瞩目。在公司股东遭受巨额损失的同时,这些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却利用会计手段夸大公司的报表利润、哄抬股价,然后抢在这些公司巨额损失暴露并导致股价暴跌,乃至公司破产之前,以暂时哄抬的高价执行他们自己拥有的股票期权而获取暴利。2003  相似文献   

4.
在2001年11月至2002年4月安然和世通公司财务丑闻暴露之后,人们有一个深深的忧虑:资本市场几十年来持续不断的生命力真的终结了吗?我们能否在这个制度框架内找到一个杜绝上市公司造假的机制?就在人们的忧虑和怀疑声中,我们仍在资本市场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孜孜以求,以期找到一种能使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制度基础和技术措施,同时希望探寻到能保证公司如实披露信息、使市场保持足够透明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孙莉 《经济论坛》2008,(10):133-135
经理人股票期权(Executive Stock Option,简称ESO)是现代公司对经理人实施有效激励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作为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实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80年代得到普遍推广,90年代飞速发展。由于其强有效的激励作用和良好的运行效果,受到企业界的普遍推崇和广泛应用。然而,在2002年美国大公司财务丑闻的风波中,股票期权制度却遭到了强烈质疑。  相似文献   

6.
《资本市场》2008,(1):68-77
在2001年11月至2002年4月安然和世通公司财务丑闻暴露之后,人们有一个深深的忧虑:资本市场几十年来持续不断的生命力真的终结了吗?我们能否在这个制度框架内找到一个杜绝上市公司造假的机制?就在人们的忧虑和怀疑声中,我们仍在资本市场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孜孜以求,以期找到一种能使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制度基础和技术措施,同时希望探寻到能保证公司如实披露信息、使市场保持足够透明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曲国霞 《技术经济》2003,22(2):39-40
近一段时间以来 ,会计界人们讨论最多的莫过于美国大公司的会计丑闻。不久世界通信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施乐公司等著名大公司相继报出丑闻 ,会计界惊呆了 !一、美国有关公司会计丑闻产生的原因分析1、创新日新月异 ,使美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滞后 ,公司有机可乘。安然公司的沉沦主要是由于该公司过去几年采用激进的会计手法 ,对其报表肆意粉饰的结果。根据安然公司以及安然公司董事会特别调查委员会提交的长达 2 18页的《调查报告》(俗称鲍尔斯报告 ) ,安然公司从 1997年以来 ,主要通过“组织创新”、“交易设计”和“衍生工具”等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与科学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快速进步,使得公司财务欺诈的手段和方式也不断变化发展,给审计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上市公司欺诈手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使得现有注册会计师很难按正常的审计程序对公司欺诈行为进行审计。欺诈丑闻的不断出现,各国专家都意识到研究公司欺诈审计问题的严重性,本文根据目前公司财务欺诈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手段等角度入手,进而分析公司财务欺诈的审计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公司信息披露管制的若干国际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信息披露管制存在的基本理由是基于市场的私人契约的不完备性,其基本目标是缩小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证券市场危机能够打破公司信息披露管制中博弈各方的力量均势,促使其走向新的均衡。2002年公司财务丑闻频繁爆发所引发的证券市场危机,促使世界各国管制机构纷纷作出反应,从而使公司信息披露管制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国际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假账“多米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和 《资本市场》2002,(8):31-33
<正> 最近一个时期,美国华尔街似乎不太消停,丑闻不断。 6月25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有线电视网揭露了又一个惊天丑闻:电信巨头世界通信公司涉嫌虚报巨额利润,在五个季度中,先后共虚报了38亿美元的利润,把亏损变成了盈利多多。假账丑闻会形成多米诺效应吗这个丑闻似乎证实了一个现象,华尔衔正在上演着一个危险的假账丑闻的多米诺。半年前震动美国经济的安然公司似账案尚未平息,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通信公司又创造了美国财务假账的历史记录,在安然公司假账案中名声扫地的财务公司安达信又一次不幸地与这个假账  相似文献   

11.
黎翠梅 《技术经济》2004,23(4):13-14
<正> 一、美国上市公司丑闻暴露出其公司治理模式的某些缺陷和漏洞 2002年,美国的安然公司、世界通讯公司、施乐公司等国际大公司相继爆出假帐丑闻,令业界一片哗然。不久,世界著名的威斯评级公司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称有多达三分之一的美国上市公司可能有篡改盈余报告的问题。假帐现象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暴露出美国现行公司治理模式存在某些缺陷和漏洞。  相似文献   

12.
胡审海 《新经济》2005,(2):90-93
诚信是证券市场永恒的主题。英国1720年的南海泡沫事件和美国1929股市大崩盘早已成为证券发展史上抹不掉的苦涩记忆。近一个时期以来,美国证券市场丑闻不断: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事件余波未了,世界通信、施乐复印公司又爆出财务欺诈案。这一连串会计丑闻的曝光,不仅严重打击了美国财会审计制度乃至整个上市公司制度的信誉,也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全球眼     
《商周刊》2012,(11):13-13
最新一项调查报告对按营收计算的美国300家最大型公司的CEO薪酬进行了分析,这些公司在2011年5月1日到2012年4月30日之间提交了股东委托书。分析显示,公司CEO薪酬与公司财务业绩和股价表现之间的联系性正在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美国企业巨人世通、施乐等大型公司财务丑闻相继曝光,美国资本市场的两大指标———道·琼斯和纳斯达克股票指数应声而跌。全世界的目光重新聚焦于美国经济,舆论界和经济界开始有人悄声议论美国经济是否会二次触底。应该说,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在笔者看来,美国经济麻烦不少,隐患深重,前景堪忧。新泡沫破灭与资本外流从1993年开始,美国经济步入了长达八年繁荣发展的增长期,特别是1999年,人们曾预计这一年经济增长率可达3.5—4%,可实际的增长率竟然高达5.5%,大大超出了最乐观的预期。1993至2000年是美国历史上罕见的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15.
从美国公司会计丑闻看美国公司治理神话的破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01年年末美国爆出安然公司会计假帐事件以来,接二连三暴露出一系列财务丑闻,像环球通信、世界通信、施乐、默克、奎斯特通信等许多大公司都榜上有名。这使公  相似文献   

16.
《经济导刊》2002,(11):34-35
美国安然公司等一系列大公司丑闻事件,引发了美国各界专家学者对美国市场和公司制度的思考和反省。当然,企业金融风险的积累和经营中的行为扭曲是与企业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行为经济学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17.
萧晓东 《经济师》2003,(4):90-91
自 2 0 0 1年底以来的美国大公司会计假账丑闻严重挫伤了公众投资者的信心 ,使全球股市和美元汇价遭受沉重打击。文章从美国新经济环境、公司治理结构和中介机构执业诚信的角度透视了美国大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的警示  相似文献   

18.
陈昆 《生产力研究》2007,(22):130-133
2001年年末起始爆发的美国大公司系列会计丑闻充分暴露了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实质上就是代理问题。在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公司中,代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解决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韩东海  舒红黔 《经济论坛》2005,(14):128-128
从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以来,虽然为制定和推广国际会计准则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一直受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竞争。随着2001年底美国安然、世界通信等著名大公司相继发生一系列财务丑闻事件,人们对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产生了质疑,这使得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之间的趋同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公司丑闻、声誉机制与高管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3~2008年发生丑闻的公司高管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作为非正式制度约束的声誉机制对高管变更的影响。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公司业绩、董事会特征以及股权集中度并不能有效解释丑闻公司高管变更的原因。相反,声誉惩罚却显著提高了丑闻公司高管变更概率,并分别将这些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变更的概率至少提高了8.02个百分点和2.46个百分点。进一步研究还表明,声誉惩罚显著降低了丑闻公司董事长变更后继续担任公司其他职位的概率。研究结论证实,在转型期的中国,作为非正式制度约束的声誉机制能够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