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葛貌 《魅力中国》2011,(14):273-273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分别从中西方语言的异曲同工、文字的构成、句子的结构、句子的押韵以及文化的角度来比较其可译性于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魏志高 《魅力中国》2014,(9):269-269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情等,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反映这些观念或事物。翻译时这些文化负栽词往往使译者捉襟见肘,陷入“旬月踟蹰”的困境,在译入语中找不到与之对等或对应的词语,不得不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表达其大概的语义,有的甚至只得“望词兴叹”略而不议。这种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词语的可议性限度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尤为突出,从而使作品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封晨 《黑河学刊》2011,(8):30-31
成语是汉语语言中的瑰宝,它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字凝练,意义深远,表达生动。成语不仅仅应用在书面语言中,也在口语中有广泛的使用。随着中外交流的加深,世界渴望更加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因此,成语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翻译成语之前,需要对成语本身进行研究并分类探讨,这样可以使成语翻译研究更加细致、系统。本文立足汉语成语的来源,以此进行分类,并在分类基础上讨论了成语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当前翻译界对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研究的现状出发,根据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所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原理,即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个中间环节,分析了存在“翻译主体间性”的主要原因,以及现实、认知、语言三者之间关系对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谁是翻译的主体”,“翻译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体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当前翻译界对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研究的现状出发,根据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所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原理,即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个中间环节,分析了存在“翻译主体间性”的主要原因,以及现实、认知、语言三者之间关系对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谁是翻译的主体”,“翻译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体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沈茵 《黑河学刊》2014,(3):101-102
现代的翻译理论家大多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传递,而且文化传递这一观点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文化的不同会导致翻译中的信息传递的错误。现首先对在翻译过程中影响文化信息传递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然后分析了其影响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一些在翻译教学中的有效解决方法,以期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并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文化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英语修辞手法的可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手法作为语言表达的重要形式,至今已渗透到各种体裁和文体中。由于英语和汉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都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因此,正确运用修辞手法便成为了翻译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在对英语修辞手法及其可译性进行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英语修辞手法就其可译度进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中诗英译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的译者,其主体性势必会在目标语文本中反映出来,也必然会投射到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解读以及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之中去。源语作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的桥梁正式架构在译者主体性的基础之上。我们去研究译者主体性在中诗英译过程中的体现,也是为了在真正理解源语的前提下,发挥目标语的长处,得到内涵丰富,意义准确,情操高尚,意境唯美的译作。  相似文献   

9.
传统翻译研究囿于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总是围绕翻译四元素即作者、译者、原本、译本打转,鲜有创新性、突破性成果。解构主义的兴起使翻译研究突破二元对立的樊篱,翻译研究步入当代发展阶段,走向跨学科综合发展,各派新兴理论迭出,创新性成果日益增多,丰富和完善了译学的学科体系。纵观译论发展史,可知译学研究要发展,译学学科要建立和完善,必然走向跨学科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复杂的交际过程。为了使认知语境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本文在界定了认知语境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认知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以及认知语境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出发,结合实例分析翻译中变译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影响因素,揭示研究该现象的现实意义及对翻译界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倩 《新西部(上)》2009,(9):142-142,125
本文结合隐喻认知理论对翻译思维过程进行探索性研究,旨在为翻译思维过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统一的框架模式--四维空间整合模式.翻译与隐喻认知理论的结合为各自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从读者角度看广告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告的目的是为了向公众传递信息并促使读者(消费者)采取购买行动,广告词应该从读者角度出发,广告翻译也应该以读者为中心.从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角度看广告翻译,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扮演着实现原广告目的的重要角色.广告翻译不仅仅要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 还要考虑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4.
隐喻在传统看来是一种修辞方式,而现在看来,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对隐喻的理解需要认知努力去解读,而对于隐喻的翻译过程则从反向重复了隐喻的认知与产出的过程,译者需要平衡、协调作者、作品、读者及相关各方的关系,实现两个过程的和谐统一,真实地再现原作的隐喻意象。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科普英语翻译的研究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因而显得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从科普文的文本类型、译文预期功能等方面对科普英语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科普文的翻译以及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词汇学角度看上市公司品牌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是上市公司信誉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打开商品销路,占领市场的重要营销手段.本文从国际品牌的跨文化,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入手,通过上市公司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败实例,证明了品牌翻译的重要性,并就翻译品牌名称的方法及实际翻译中要考虑的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任何词义都是在人的认知思维的作用下产生的。隐喻通过对相似事物间产生的映射作用,对词汇的发展、词义的延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文慧 《魅力中国》2014,(11):240-240
科技英语具有严谨性、简洁性和逻辑性强的特征,因而在行文上多采用被动句式。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对科技英语中的被动句式进行恰当的处理才能够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科技英语的准确含义。本文从从语义认知的角度,通过举例说明:合理运用全译和变译的方法可以对科技类的内容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义和解释,使科技英语中被动句的翻译更为准确,进而达到规避翻译歧义,实现顺畅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倪思思 《魅力中国》2014,(11):219-219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品牌名称的翻译逐渐成为了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更好的理解品牌名称,该论文主要阐述品牌名称的运用及其翻译原则和技巧。为了展示品牌名称翻译的特点,该论文采用了列举法,也就是列举大量的例子来体现此种翻译的特点。通过一些解释和大量例子后,该论文得出了在品牌名称翻译中有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使翻译理论与美学的联姻成为必然,诗歌作为文学的精髓,要求其译作具有美感,汉语古诗词的诸多特性更使得翻译美学成为指导其英译实践的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