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深入,保险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对保险业的监管要求也更高。纵观西方各国,其监管模式多已由对市场行为的严格监管过渡到围绕偿付能力进行监管。我国保险业在十几年间走过了国外上百年的历程,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已然随着保险市场的繁荣而愈加突出,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已经是迫在眉睫。由于财险和寿险是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业务,本文将选取我国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对其偿付能力用现行方法加以评估,以期发掘我国现阶段财险偿付能力监管的不足,并就如何完善财险企业的偿付能力监管试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2.
今年,中国保监会决定全面试行《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分别确定了各类公司的最低偿付标准,并对保险公司财务、资金运用、投资收益等方面设立了监管指标值,最后将根据综合评分情况确立不同的干预标准。因此,如何综合考虑这些不同类别的指标,对保险公司进行综合评价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本文中,我们试图用因子分析方法针对我国寿险公司经营稳定性与盈利能力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保险市场正逐步开放,面对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和经验丰富的外资保险公司,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惟有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国内非寿险保险公司长期以来习惯于粗放式经营,对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如何科学地评价核心竞争力,并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都不甚了解。本文试图结合我国非寿险保险业的特点来阐述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有效地提升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近年来保险市场逐步地开放,面对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和经验丰富的外资保险公司,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惟有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友展。但由于国内非寿险保险公司长期以来习惯于粗放式经营,对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如何科学的评价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都不甚了解。本文试图结合我国非寿险保险业的特点来阐述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有效地提升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寿险公司资本结构的特征,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寿险公司资本结构对其偿付能力的影响,并引入偿付能力监管系数,最后阐述了寿险公司资本结构、偿付能力监管系数和偿付能力危机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对寿险公司的监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开放程度、竞争行为对中国寿险业产业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构建了一个包括保险公司努力程度、外资保险公司竞争活动外部性和贸易成本的模型。基于开放程度与寿险公司的竞争活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考察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程度对寿险产业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寿险市场已经脱离恶性竞争阶段,开始进入有序竞争。(2)以FDI衡量的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程度与寿险公司的竞争行为正相关,与市场份额、绩效正相关,但影响程度正在弱化。(3)保险市场开放程度和寿险公司竞争活动、经济增长的协同效应体现为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7.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价、预警——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某寿险公司财务比率数据为例进行因子分析,再用一个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时偿付能力进行学习、训练,再利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检测评价,发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下降。其原因主要有: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下降,粗放经营。因此保险公司应该走集约经营的路子、拓展投资业务、降低经营费用、加强监管等措施来提升偿付能力.  相似文献   

8.
建立资产波动准备金控制寿险公司投资资产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我国寿险公司投资资产风险及投资渠道演变入手,在得出寿险公司投资资产风险出现增加趋势结论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偿付能力监管水平,提出建立寿险公司资产波动准备金的建议,以期实现对寿险公司日益增加的投资资产风险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对于经营不确定风险的非寿险公司,财务风险存在于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故有必要对我国非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进行研究。国外对于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研究已经有较长的历史,很多方法对我国有借鉴意义。将偿付能力充足率作为衡量公司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并通过多个财务比率来反映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动来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构建我国非寿险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于保持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对偿付能力及偿付金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对世界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指出国际保险监管经验对我国保险业的借鉴意义,提出了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1.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对我国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与偿付能力充足率关系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实际偿付能力额度变化率、速动比率、应收保费率和资产认可率等四个监管指标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而其他监管指标不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因此,针对我国实际,应该删除相关性过高的指标,尽量减小指标之间的自相关影响;适时调整监管指标的正常范围;增设诸如准备金和再保险等监管指标。  相似文献   

12.
寿险公司业务经营具有跨期均衡性、资金融通性、偿付能力充足性三大特性。受业务特性驱动,寿险公司盈余管理策略具有独特性,这些策略主要包括再保险交易、保险准备金提取、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合理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利于维护寿险公司和保险市场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鉴于保险经营环境中各因素的组合变化,研究监管者如何监测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并为保险公司经营提供指导构成保险理论与实务界的一大研究趋向。本文介绍了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在保险公司偿坟能力监管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对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启示,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动态偿付能力测试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保险产品创新背景下的保险监管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产品创新不仅为保险公司提供了风险管理的新途径(从巨灾风险管理向一般经营风险管理的拓展),而且创新型的保险产品也日益成为保险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但是,保险产品创新在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放大了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并由此对保险监管提出了挑战。运用均值一方差分析工具,可以研究保险产品创新对保险公司经营有效边界的影响,并可对保险产品创新背景下的保险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的效率进行度量。  相似文献   

15.
保险偿付能力是指保险企业对所承担的风险在发生赔偿和给付时所具有的经济补偿能力;它是保险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保险监管部门监管的核心。我国保险业监管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相对于国外先进的监管技术与体制,我国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仍然比较落后。基于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国际比较,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借鉴国外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是实现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和达到偿付能力要求的有效途径;必须建立监管指标、信用评级与风险资本相结合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创建偿付能力动态监管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16.
内部风险管理水平是决定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当前对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中却没有体现这一点。将BMS模型应用到对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模型中,能有效区分因内部风险管理水平差异而具有不同偿付能力风险的保险公司;同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含有BMS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模型可以有效激励保险公司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偿付能力充足率作为衡量公司偿付能力状况的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有重大影响的内外部因素。影响因素的选取基于已有研究的定量分析结果,寿险公司按照公司规模划分为大中小三类。实证结果表明,2013年造成各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差异最主要的内部因素是公司规模和投资收益率,同一因素对不同规模的寿险公司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针对不同规模的寿险公司,监管者和公司管理层在防范偿付能力风险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李志国  何飞 《新智慧》2004,(2B):51-51
2003年3月中国保监会颁布施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简称《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正式启动,在规则具体化与技术国际化上迈出了一大步,使我国保险业在操作层面上分析资金的运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成为可能。本选取保费实现这一环节,分析其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在会计上的传导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风险的角度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资本要求下产险公司的风险保障水平和各公司之间的风险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该规定的偿付能力资本要求缺乏风险基础,亟待建立在业务线相关性基础上的偿付能力资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偿付能力监管是现代保险监管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衡量保险公司经营稳定与安全性的主要指标,如何改善偿付能力是保险业界必须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再保险特别是财务再保险,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将成为改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基于再保险的角度去探索改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途径,从财务再保险的基本理论出发,介绍了财务再保险的定义、特征和分类,并结合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模型计算,得出了财务再保险与偿付能力最适边界和可解决域.这将极大的方便保险公司在购买财务再保险时的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