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工业下移”的实践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和人口高度集中于大城市而农村局部地区衰退或发展滞后的城乡经济发展失衡的现象,在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中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却较为普遍.外国的经验是通过大城市的工业和人口向小城市(镇)的扩散来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工业和人口自发流向小城市(镇),拉美国家政府对农村落后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资本的跟进,亚洲日、韩等国政府主导下的"工业下移",均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果.我国的城乡差距和"回波效应"的现实与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目标相悖,因此,借鉴外国的经验,通过"工业下移"来加速新农村建设可能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和全面现代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的旅游资源众多,但现有旅游线多为南北走向的,这使山东省东西部旅游资源利用不均衡。而齐长城一线贯穿山东省东西方向,对合理发展全省旅游业、东西双赢、平衡地区旅游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杭州市土地招标出让博弈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土地使用权出让3种方式中,招标是富有良性竞争的一种方式.以杭州市为实例结合博弈论建立的土地使用权招标出让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通过对博弈均衡的分析指出土地招标出让时投标人越多,越有利于充分实现土地价值;同时城市与城市之间以及大城市内部不同片区之间竞相出让土地的博弈结果,导致土地供给总量过大、土地价格下跌、土地资源浪费、土地效益降低,故土地出让宜采用束放策略.  相似文献   

4.
大城市农业资源区划办主任联席会议第十二次会议纪要为贯彻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联席会议10年工作,交流大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经验和资源区划工作,研究今后联席会议的活动,1995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天津市召开了大城市农业资源区划办主任联席会议...  相似文献   

5.
重庆是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的特殊直辖市,幅员8.2万平方公里,辖40个区县(自治县)、3200万人口,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农业比重相对比较小的大城市,农业的基础地位仍没有变。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本身的发展和农业基础地位的实现形式会有所不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各大城市,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要求,不断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大投入,农业发展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特别在近年,一些大城市郊区,自觉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探索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在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独特的做法,这些成功的经验和独特的做法值得各地相互借鉴。本期介绍的是京、津、沪、穗四个城市郊区近年在推进农业发展和改革方面的一些好的思路和成功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运用极值标准化法、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聚类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对内蒙古土地利用均衡度进行评价。时间上,内蒙古地区2008—2017年均衡状态由一般失衡转为轻度失衡,大部分盟市逐年向相对均衡状态发展,盟市间差距呈现缩小趋势。空间上,内蒙古整体失衡状态严峻且空间分布不均衡,东南部开发不足,中部及东北部开发严重不足,西部地区除乌海市开发过度外,失衡度大致由东向西递减。土地利用均衡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除呼包鄂城市群相对均衡外,其余盟市均处于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城市与土地利用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市是根据它的服务需求而诞生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能最有效地利用土地等各项资源;能限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更好的教育、卫生和社会设施;是政治、金融和管理权力的所在地;能提供多种服务;能承受大量的人口,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阐述城市是国家的希望和象征,城市规模和人口不能人为地控制之后,论述了21世纪城市的特征,最后对我国大城市效益和土地利用作了分析。分析表明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密度越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越高,单位面积土地承载人口越多,土地利用更为有效;我国城市市区面积远大于建成区面积,现有城市土地远未得到有效利用;城市市区人均GDP相差较大,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我国西部地区特大、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以及建制镇比例失调,特大和大城市过少,只有把大城市搞好,才能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上海市J镇为例,在分析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机制分析框架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本文研究发现,在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中,国家机制与社会机制是两种主要机制,而市场机制能够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不仅受这三种机制自身的影响,而且受三种机制间互动关系的制约。对于J镇而言,国家、社会两种机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两种机制间的契合不足,导致其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形成了"双重洼地",其配置效果不仅差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也差于上海郊区的中心区域。要促进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应有效发挥国家机制和社会机制两者的主要作用以及市场机制的有益补充作用,并且实现国家机制与社会机制的契合。  相似文献   

10.
实现大城市与郊区协调发展的探索李俊渠中国作为一个资源秉赋既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今后发展战略的重要抉择之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其中大城市及其郊区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石家庄市促进城市与郊区协调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并从中...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劳动力价格的地区之间不均衡状况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存在的意义,它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客观反映。影响地区间劳动力价格不一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户籍壁垒政策对区域工资差异的影响、地区人均GDP水平、地区受教育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外向型经济以及FDI(外国直接投资)、所有制改革。这些影响实际劳动力价格的因素对制定政策,调节社会矛盾有着直接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基于廊道设计方法,开展中国西部能源经济区城市体系评价,研究中国西部能源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方法 :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西部能源经济区鄂尔多斯市、银川市、庆阳市等跨越3个省、自治区的10个城市。通过对西部能源经济区各城市的人口、产业统计数据的研究,分别运用归纳演绎、图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西部能源经济区发展较为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平衡,处于功能转型和产业转型初期,城市间竞争多于合作。具有相似区位条件但分属于不同行政区域的地区在同类产业领域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浪费了大量宝贵资源。(2)西部能源经济区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中,大城市数量较多,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尚未形成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西部能源经济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中间大两边小。城市规模结构的不平衡状态将导致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地域隔离,使其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联络等多方面的限制,既无法与上一级城市形成联络,又很难带动周围城镇的发展,继而造成西部能源经济区城镇网络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影响西部能源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3)西部能源经济区内人口多数集中于南部农业发达地区庆阳和平凉等地,少数集中于北部工业发达大城市鄂尔多斯和银川,且人口数量呈现出逐渐向西北工业城市鄂尔多斯和银川迁移的倾向。人口分散集中于各个大城市而不是集中于同一城市的趋势仍在继续。研究结论:(1)应加快建设以鄂尔多斯—银川为中心轴线的城市体系,促进人口向西北迁移,优化西部能源经济区的城市等级结构。(2)亟需重视城市分工和城市体系的优化,加大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入和发展,注重对能源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可持续利用。(3)建立行政协调体制,由银川统一行使跨界职能,协调政府间的利益;建立区域内部统一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体系;加强城市体系层级规划,在能源工业生产、人口和产业集聚等方面共同引导能源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3.
借助地方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探索低碳特色农业资源流通方式可以帮助多数小城市突破城市发展的天花板,减弱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快速规模化发展产生的虹吸效应。本文首先分析了促进地方特色农业旅游资源流通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当前小城市特色农业旅游资源流通存在的从众行为、粗放式管理、流通渠道不顺畅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响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数据资料     
城市化的基本指标是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7%,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发展中国家在38%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为36.09%。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只有4城市化亿人生活在城镇。2000年我国的建制镇已超过两万个,约有两亿多人生活在小城镇。我国现有农业劳动力3.5亿,耕地19.5亿亩。我国将50万人以上定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定为特大城市,200万人以上定为超大城市。我国大城市有47个,特大城市有22个,超大城市有12个。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城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经阶段。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进程,新型城镇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在为社会资源供应结构提供优化契机的同时,又向教育资源配置提出资源结构均衡的要求。均衡配置城乡中小学的教育资源,紧迫任务主要有二:一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夯实资源均衡配置的经济基础;二是拓宽乡村教师的来源渠道,改进乡村教师的供应结构,为乡村学校的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研究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实现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数理统计与综合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平谷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与GDP、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以及人口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平谷区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较多,园地增长速度较快,林地略有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节约集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保障服务首都北京功能和平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灰色区域"发展道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麦吉提出了Desakota的概念,指在同一区域上同时发生的城市性和农村性行为,它用来表示在亚洲大城市之间交通走廊地带的农村地区所发生的,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为特征的发展过程。他认为,Desakota区域既不是城市,也不是农村,我们称之为“灰色区域”。“灰色区域”的空间形态是城乡两大地离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空间形态,如大城市群带、城市走廊、城市郊区等。从“灰色区域”的经济地理的角度来看,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最近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切实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特别是提出根据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大城市的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到2000年应控制在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规定的范围内,不得扩大;非农业人口loo万以下的特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原则上不得再扩大。从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人均用地的发展和现状来看,大城市要比中小城市相对小得多,为此,有的同志就提出,从节约土地的角度看,似乎应把发展大城市作为重点,再从土地的经济效益和产出率来看,大城市,…  相似文献   

19.
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同中国的大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数字鸿沟突出,并呈现出日益拉大的趋势。在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加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该地区绿色循环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手段,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现状,依托重点城镇逐步向山区延伸,达到片区全覆盖;以"互联网+"着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从而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循环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必须服从于、服务于这一战略。当前,京津冀农业正面临资源短缺、比较效益不高等共性问题,同时,地区之间也存在严重的资源禀赋不均衡,急需通过区域一体化来实现优势互补,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此,推动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区域农业发展活力的必然选择。京津冀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各有不同,必须从区域全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