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率市场化可实现商业银行利润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念鲁 《金融博览》2012,(13):16-16
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利润高达10412亿元,比上年增长363%。五家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商业银行的利润为674367亿元.同比增长25%.五大行的平均资本回报率、资产回报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5%、1.3%和1250%以上。其他商业银行利润也普遍大幅增长。我国商业银行营利能力如此之强.与诸多实体经济的上市与非上市公司的盈利相比.差距悬殊。与西方大银行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是否存在暴利.是否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就可以减少暴利产生,利率市场化究竟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魏苗 《上海金融》2012,(12):41-43,121
本文在阐述利率管制条件下中国银行业利润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市场供求均衡理论分析存贷款市场的均衡利率,发现存贷利差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存款管制利率越低,存贷利差越大。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存款利率提高,存贷利差收窄,银行利润下降。因此,为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业必须实行战略转型,转变以规模扩张为核心的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以降低资本消耗、减少资本占用的中间业务为核心的内涵集约型增长方式,以实现银行业利润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持续走高,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暴利”、“争利”、“掠夺”等微词。商业银行获取高额利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种高额利润的来源和增长模式是否可持续,未来又将如何变化和应对呢?文章认为应该认真分析、理性对待银行业的高利润问题,在实体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银行业依然获取了骄人业绩,这里面既存在合理的市场因素,也有非市场的制度、体制上的深层次原因,至于未来银行的高利润是否会持续,最终取决于政策上的金融制度变革和银行自身的经营方式和理念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王海慧  李健 《上海金融》2013,(3):31-34,116
本文选取2010年底我国存贷款总额排名前25位的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以及收入、费用等截面数据作为分析对象,根据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特征,设定单家银行机构的利润函数,并在古诺动态博弈模型的框架下,对存款利率管制放松后的银行业利润、资产等变化情形进行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存款利率管制放开后,存、贷款利率共同上升,但存贷利差短期内并未收缩;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由于存在规模不经济性,规模扩张的动力较弱,存、贷款规模份额和利润均有所下降,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金融中介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5.
杨再平 《新金融》2012,(5):8-12
近期,关于“银行暴利”的讨论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判断银行业是否存在暴利,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事实上,以资本收益率来衡量,“银行暴利说”的依据并不成立.近几年银行业利润的较快增长源于宏观经济增长及银行自身的改革等诸多因素,银行业的利润增长不是问题而是社会利好.中间业务作为银行收入重要构成部分,不仅是银行需要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只要能够增加社会福利,质价相符、银行中间业务应多多益善.银行利润持续增长面临严峻挑战,更多关注银行业特续稳健发展有助于实现国家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6.
中国银行业要想重新过上好日子,应早日甩掉"奶瓶",切入市场,而利率市场化是最可以率先迈步的改革。来自央行的权威数字表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负面影响正传递到银行业,银行正告别暴利时代,利润增幅下滑、不良贷款猛增、资本充足率压力加大正成为银行现阶段面临的现实窘境。银行走出暴利行业圈密集公布完毕的银行业一季报中,银行一季度净利润增速相较去年同期均  相似文献   

7.
张茉楠 《金融博览》2013,(16):46-47
在利率市场化时代,银行将发生怎样的转变? 失衡的利率结构 利率市场化,标志着中国由政府管制利率时代进入市场化利率时代,银行业也从相对垄断时代进入完全竞争时代。这势必将对中国的金融格局和资源配置格局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8.
杨筝  王红建  戴静  许传华 《金融研究》2019,468(6):20-38
本文以我国贷款利率上下限放开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产权性质差异构造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放松利率管制如何影响实体企业金融化。研究发现:放松贷款利率下限管制能够显著抑制非国有企业金融化程度,而放松贷款利率上限管制则无显著作用,支持了“市场套利观”。机制检验发现贷款利率下限管制的放松显著抑制企业债务成本对企业利润的侵蚀作用;拓展性检验还发现对于盈利能力越强、规模越大以及市场竞争压力越小的公司,放松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对抑制非国有企业金融化的作用更显著。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的利润率差距是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的重要诱因,金融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改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助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金融脱媒,最早应该是Donald D.Hester于1969年在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and Policy一书中提出的"资金绕过银行而直接通过其他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进行配置的现象"。这个解释通俗易懂,就是说在资金融通过程中银行不再扮演中介的角色,资金融通在资本市场上通过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进行,在银行系统之外循环。而在国内,原人民银行反洗钱局局长唐旭则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对金融脱媒进行了定义:“狭义是指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存款机构的存款资金流向货币市场工具的现象;广义的定义不仅指存款资金流向高息资产,而且指资金使用方不经过金融中介,直接在货币市场发行短期债务工具的行为。”也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放松的金融管制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造成了银行的脱煤,使之利润下降。  相似文献   

10.
长期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和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息差可能缩小,利润增速可能下降,未来银行业需要调整经营发展战略,拓展盈利空间2010年、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高速增长,增速达到36%左右,2012年下降至19%。近年来的盈利增长,使银行业不仅能计提大量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提高风险抵补能力,而且能留存较多利润以补充资本,为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创造有利条件。目前,银行业在经营管理效率、风险管控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长期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和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息差可能缩小,利润增速可能下降,未来银行业需要调整经营发展战略,拓展盈利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发展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避免金融经济偏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实现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从资金筹集型向资源优化配置型转变。针对这种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文以银行垄断暴利的问题为出发点,针对当前利率市场化为核心,保证我国金融体系稳步创新,使得经济形势倒逼金融改革,循序渐进的推进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发展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避免金融经济偏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实现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从资金筹集型向资源优化配置型转变。针对这种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文以银行垄断暴利的问题为出发点,针对当前利率市场化为核心,保证我国金融体系稳步创新,使得经济形势倒逼金融改革,循序渐进的推进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波  朱太辉 《金融研究》2020,481(7):134-152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向创新驱动转型,一个亟须研究厘清的关键问题是,银行业竞争如何驱动企业创新活动?本文关注银行价格竞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2013—2018年沪深两市的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中介效应”因果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银行价格竞争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并识别出以融资约束为中介渠道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银行价格竞争不仅会提高银行的风险容忍度,直接增加R&D投资的信贷供给意愿,而且还会通过降低贷款价格和增加贷款可得性来缓解企业整体的融资约束,间接促进企业创新活动。这一机制在解除贷款利率管制之后以及在民营企业层面体现得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以及实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明确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自1996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今年7月,央行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稳步加速阶段,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必将对银行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把握利率市场化对开发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开发银行开展了有关利率市场化的研究和讨论。自去年开始,开发银行与人民银行研究局合作开展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竞争策略与定价机制研究》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利润的迅速增长和金融危机导致的实体经济衰退,社会各界关于"银行业暴利"和"银行挤占实体经济效益"的说法占据很大话语权。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现状,并着力探究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然后证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而是有效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视角,通过模型分析和数值模拟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增加银行风险,而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有两种不同影响渠道。在影子银行发展初期,正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减小,在影子银行达到一定规模后,负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增大。在对融资成本影响方面,影子银行降低经济中的融资成本,互联网金融增加融资成本,纠正存款利率管制带来的利率扭曲。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需重视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利率市场化推进时机趋近成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利率管制有违公平和市场原则银行业利润达到工业企业利润30%在过去的八年中,我国GDP增长了1.49倍,39个工业大类的工业企业利润仅增长了3.8倍,上市银行业净利润增长了26.9倍,相比之下银行业利润占工业企业利润的比重增加了6倍。2003年国有银行改革以来,银行业资产规模快速扩张,保护性息差维持在较高水平,银行业的净利润在2003年的时候仅为工业企业利润的4%,至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3%,预计2011年将接近30%(见图1)。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已经形成了市场利率、管制利率并存的双轨利率体系,市场化利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管制利率则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但2004年10月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这种抑制有所减弱。同时,在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并存的双轨利率体制下,整个利率体系是割裂的、扭曲的,市场利率信号不能在金融体系中有效传导,因此无法有效引导实体经济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谢晓雪 《中国金融》2012,(15):28-29
利率市场化势必将从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已经习惯的资金价格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产生深层次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解除利率管制、提高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同时,也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一步凸显。所谓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发生不利变动导致商业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一般通过金融产品重新定价、收益曲线移动、基准利率变化、银行客户行为  相似文献   

20.
银行业本质在于辅助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银行业的获利能力。这一逻辑关系证明,利率市场化推进程度应以"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作为最终评价指标。同时,"银行业经营"还扮演着连接上述两方面中介的角色。在银行业经营模式构建中须重点关注中小商业银行,应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增强中小商业银行的识别能力、强化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增进中小商业银行的植根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