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碳排放权交易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30·60”目标的重要着力点,而煤电行业由于下游产业庞杂且依赖度较高,其高碳排放特征所带来的经济负外部性逐渐扩大,引入市场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碳交易市场运行对煤电行业产生的碳减排效应,并引入中介变量建立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行对煤电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路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2014年以来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显著降低了煤电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且碳交易市场运行可以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降低能源消费水平、提高清洁能源发电量比例来降低煤电行业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碳排放权交易作为我国重要的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在提升地区碳绩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运用我国30个省份2001—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我国的碳交易政策对地区碳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解析碳交易政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可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促进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碳绩效,并且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碳排放量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减少碳排放量,但是技术创新对降低碳排放量的作用并不明显。因而应当对各区域碳配额进行协调管理,并且严格控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交易占比。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200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碳减排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在地区之间具有正向作用机制;科技创新、产业机构升级以及二者的交互关联作用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具有积极显著的作用,并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基础设施水平、宏观税负、公共服务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区域碳排放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中介机制效应检验发现,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可以相互促进,并能够作为彼此的中介变量加快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且提高能源效率也是二者间接影响区域碳减排的重要传导路径.  相似文献   

4.
低碳背景下,金融中介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2007-2016年碳排放强度与金融中介发展等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金融中介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程度,并进一步考察碳交易相关政策对其的影响。这对完善我国碳交易体系、明确低碳经济发展着力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第一,我国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外溢性;第二,金融中介动员社会资金功能、投资转化功能以及资金配置功能对抑制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但动员居民储蓄功能对其存在不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考虑碳交易政策作用时,地方政策加深了动员社会资金功能和投资转化功能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程度。因此,中央政府要审时度势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地执行和完善碳交易政策,并建立跨区域碳减排合作关系,合理分配金融资源,以促进低碳发展社会共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强度是连接经济增长和绿色低碳的桥梁,因而探究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中国2013—2021年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门槛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绿色金融对CO2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发现:绿色金融能够显著地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多种稳健性检验后发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但在不同地区城市、不同资源类型城市、不同规模大小城市,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果存在异质性;并且绿色金融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应存在非线性特征;进一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促进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三条间接渠道中,只有产业结构绿色化升级、能源结构清洁化升级显著,而绿色技术创新渠道还不显著,其中产业结构绿色化升级是主渠道。最后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3―2019年全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对城市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能显著降低城市碳排放量,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碳减排效应在中西部城市、高金融水平城市中更加显著。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能够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与环境规制强度来减少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消费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分析框架,并探讨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及数字普惠金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消费结构升级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其中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比城镇更强,且这一结果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消费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在西部及低收入地区更大;产业结构升级在消费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强度的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即消费结构升级可以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来间接抑制碳排放强度的上升。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不断发展,消费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是逐步增强的。最后文章从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与产业结构升级,从消费与生产两端同时着手实现碳减排,加快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晓艳  舒蕾 《南方金融》2022,(11):65-73
煤电是许多国家最大的电力来源,也是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在几乎所有国家都加入《巴黎协定》的背景下,全球能源市场正在重塑,煤电有序转型势在必行。从美国和欧盟煤电发展历程来看,其转型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普遍性在于:一是将煤电转型纳入整体能源战略,避免煤电转型可能引发的供电短缺;二是技术进步和替代能源成本下降是煤电转型的重要条件;三是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偏好及气候承诺抑制了资金流入煤炭及煤电行业,提高了煤炭和煤电行业融资成本。特殊性则在于,美国和欧盟的资源禀赋不同,煤电转型从各自实际出发,利用自身特点,取长补短,弥补煤电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供电缺口。我国煤电转型要从能源结构、电力结构和金融机构融资现状出发,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采取适合国情且利于行业发展的方式,稳妥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中国2013-2020年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数据,以高碳和低碳企业为异质性研究视角,采用PSM-DID检验了碳排放交易对企业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显著提高了低碳企业的股票收益率,该作用可由现金流效应解释,且在高新技术类、高行业集中度的企业中效果更加显著;对高碳企业的股票收益率则无明显影响。在调节机制方面,碳市场活跃度能够促进碳交易机制对股票收益的正向影响,而碳价对两类企业均未能发挥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代目标下,金融科技可以凭借其数字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绿色产业的广度与深度,为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利用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但不会对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影响。从中介效应来看,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助力能源结构优化来减缓碳排放强度。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金融科技与碳排放强度均存在正向空间外溢。基于此,我国应注重引导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继续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利用其数字技术精准实现绿色项目高效落地,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力新旧能源平稳转轨,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1.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日益增大的减排压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减排大国,建立碳交易市场势在必行。目前,中国发展碳交易市场存在金融参与不足,减排区域分割特性明显,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缺乏定价权,中介服务能力欠缺和制度不规范等制约因素。借鉴发达国家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经验,本文提出了如下发展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路径:首先,设定碳排放权限额,确保碳排放权的非公共物品化;其次,依托现有排污权交易市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建立碳排权现货与期货市场;第三,明确政府定位,完善碳交易市场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碳交易和碳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在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安排、纳入碳交易市场的行业范围和参与主体及产品、碳排放交易的监管体系、政府出台的推动碳市场建设政策、多元化碳基金等方面的经验,对我国碳交易和碳金融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是二十一世纪的头等问题,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实施碳交易既是解决环境恶化的重要选择,也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碳交易产生的背景入手,深刻剖析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各种不完善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的对策办法,目的是培育发展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减少碳排放以发展低碳经济,达到实现最佳生态环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郑立  盛均全 《财政监督》2014,(12):70-72
环境问题是二十一世纪的头等问题,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实施碳交易既是解决环境恶化的重要选择,也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碳交易产生的背景入手,深刻剖析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各种不完善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的对策办法,目的是培育发展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减少碳排放以发展低碳经济.迟到实现最佳生态环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夏凡  王之扬  王欢 《海南金融》2022,(7):24-30+37
建立良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对碳排放权进行合理定价,已成为全球各经济体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举措。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已建立24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遍及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本文着重比较国际上运行时间较长且相对成熟的五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欧盟碳交易市场(EU ETS)、韩国碳交易市场(K ETS)、新西兰碳交易市场(NZ ETS)、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CCTP)、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分析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制度框架和实践进展,为我国碳市场运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周俊才 《甘肃金融》2023,(4):30-34+48
文章以绿色信贷和绿色金融政策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对促进环境保护的影响路径与机理,基于2011—2020年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面板数据以及分行业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绿色金融与工业行业转型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得出绿色信贷对抑制碳排放能够起到显著作用且工业行业转型升级这一要素在其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另外,文章利用双重差分法(DID)对2016年出台的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这一政策的出台显著地抑制了污染行业的碳排放量,能够促使高污染行业企业向清洁型企业进行转化以降低绿色金融政策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欧盟碳市场是全球筹备和建立最早、规模最大、交易最为活跃的碳交易场所,其成功运行的16年时间中,不仅让欧盟碳排放量显著减少,而且有效优化了欧洲国家的能源结构,同时带来了域内经济结构的升级以及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负向运动的良好格局.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源于欧洲碳市场建立起了渐次化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了价格机制的引导作用,搭建起了完善的市场交易平台,培育出了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且吸引到了多元化的投资参与主体.  相似文献   

18.
碳交易市场稳定和高效运行是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效率和市场风险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并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本文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在运行效率方面,国内碳排放配额发放以免费分配为主,企业参与碳交易以清缴履约为主要目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国内碳交易市场总体上处于弱式有效或无效状态,市场定价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在风险水平方面,受供需结构间歇性失调影响,中国碳价波动较国际成熟市场更大,区域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异质性,且由于缺乏衍生品交易机制,中国碳交易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完善。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提高中国碳交易市场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内容。选取2010—2021年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当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更高时,碳交易政策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有所降低;企业无形资产越多,碳交易政策对其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明显。相较于小型企业、低竞争度市场中企业,碳交易政策对大型企业、高竞争度市场中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尤毅 《海南金融》2023,(3):39-46
本文简述了我国碳交易制度的发展历程,概括了碳交易市场的特征,认为我国碳配额管理和碳交易存在制度层级低,权威性和有效性不足,配额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结构不成熟等问题,建议对碳配额管理和碳交易进行立法,科学确立碳基准价格,充分发挥碳价格机制作用,对高碳和碳密集行业、企业确定碳排放峰值及年限,完善碳额度分配机制,加强对碳排放的监测、报告和核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