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政府从2004年3月取消对汇率常规干预以来,采取了"放任市场"的应对策略,让市场决定汇率的最终归属。从2004年3月至2010年9月,日本财务省在超过五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再正式宣  相似文献   

2.
汇率干预是央行避免外部冲击、保持内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但是,随着离岸市场规模的扩张,离岸和在岸汇率的联动势必影响央行汇率干预行为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汇率干预指数的测算来反映我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行为,引入香港离岸人民币汇率(CNH)建立央行反应函数,进而研究CNH对央行汇率干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由于目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不足,离岸人民币汇率对央行汇率干预行为的影响还未充分显现。因此,本文继而以经历了完整的国际货币离岸市场发展过程的德国马克为例,研究离岸马克汇率与德意志联邦银行汇率干预行为的关系,预测未来CNH将会对央行汇率干预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从1994年1季度到2005年2季度的数据,运用一个多方程结构模型,对2005年3季度后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和干预边界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05年7月以后人民币仍存在一定的升值动力,期间货币当局的干预倾向与以前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过于频繁的干预并不利于汇率的长远稳定。从而指出管理浮动汇率制下的汇市干预必须以综合考虑基本经济因素和干预倾向而准确测算现实均衡汇率为基础,动态地把握干预边界,以使市场汇率不过分偏离均衡汇率,应逐渐降低干预频率,增大汇率的基本经济因素弹性,根据市场汇率波动情况灵活地进行双向干预操作。  相似文献   

4.
当今各国所采用的汇率制度,即使是浮动汇率制度,也常常伴随着中央银行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故而被称为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具有多种动机,如为了避免汇率过度的短期波动,或是控制汇率的中长期走势,甚至借以改变货币供应量等。本文主要讨论中央银行从汇率目标出发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便使市场汇率与目标汇率一致的外汇买卖行为。鉴于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会导致市场预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既可能有助于也可能不利于干预目标的实现,因此,分析市场预期对于提高外汇干预的效果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理论模型分析鉴于汇率在现代…  相似文献   

5.
外汇市场中的干预效力:汇率沟通与实际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率沟通与实际干预是货币当局影响汇率的两种政策工具.基于EGARCH模型,本文估计了汇率市场中沟通与实际干预的效力.经验结果表明,汇率沟通会使汇率朝着货币当局合意的方向变化,且影响可以长达四个月,但同时也造成汇率波动增大;实际干预在汇率市场中不能使汇率朝着货币当局合意的方向变化,并造成汇率波动增大.这表明汇率沟通是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日本央行的外汇实际干预数据对1991-2004年央行干预日元/美元汇率的效应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买入干预的绝对数量对汇率水平影响显著,当干预为日美央行联合买入时,干预对汇率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单边卖出干预和央行联合卖出干预对汇率水平均不产生显著性影响。同时,日本央行参与入市干预这一举措本身会导致汇率波动的下降,但当干预数量较大时,日本央行的干预将会增大汇率的条件方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和Johansen协整检验,实证分析人民币NDF汇率较好地反映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NDF可作为人民币预期汇率的变量;我国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外汇干预是有效的,而且干预带有较强的目标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汇率沟通已成为货币当局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本文评估了汇率沟通在人民币汇率变动中的效力,并就其效力与实际干预的效力进行了比较。经验结果表明:汇率沟通时滞短,能使汇率朝着货币当局合意的方向变化,且汇率沟通冲击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解释力较强;然而实际干预时滞较长,其效力明显弱于汇率沟通,对汇率变动的解释力弱。这两种政策工具的差别表明,汇率沟通在汇率市场是个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9.
声音     
《中国外汇》2014,(24):11-11
“今年以来,人民银特大幅减少了外汇干预,自二季度以来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常态化的市场干预。外汇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最增强,汇率预期分化。”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2月初,人民币汇率出现了汇改三年多以来最严重的连续贬值态势,为此,我国中央银行启动了外汇市场干预措施.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应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动态稳定,中央银行可对外汇市场进行适度干预,并提出了外汇市场干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最近人民币出现了持续贬值,其贬值幅度为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最大的,引起海内外的关注,也引起市场的震动。人民币汇率深受政府干预,如此持续的贬值背后有什么政策意图?  相似文献   

12.
林欣 《海南金融》2006,(11):66-67,80
外汇市场的短期波动,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其它方面。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经常介入外汇市场,发挥着各自的功能,这包括影响汇率水平、减少汇率波动性和影响外汇储备量。本文从央行对外汇市场干预的目的出发,着重论述了干预的方法及对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并指出我国外汇市场干预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各国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已成为国际通例。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政策选择包括冲销干预和非冲销干预。本文对开放经济下我国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干预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冲销干预来实现外汇市场干预的目标。最后,从增强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效力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汇率和利率制度、加强国债市场建设和干预手段多样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华 《时代金融》2014,(30):12-13
汇率沟通和实际干预是外汇干预的两大政策工具。随着我国中央银行将逐步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实际干预,汇率沟通将在汇率调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SVAR模型,评估了汇率沟通的效力,并将其与实际干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汇率沟通可在较短时滞下使汇率向货币当局合意的方向变动,并在较长时期内有效,因此是有效的汇率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5.
郭凯 《中国外资》2008,(11):39-40
本文研究了发达经济体外汇干预体系的现行做法,总结了发达国家外汇干预体系的经验;探讨了如何通过市场手段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有效解决外汇占款产生的基础货币过量投放所产生的流动性过剩与保持汇率稳定之间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外汇干预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外汇市场的协同波动与联合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ARMA-GARCH,GARCH-M及EGARCH模型检验中国、日本及韩国1997年1月至2010年9月的实际汇率波动,及是否存在风险溢价和杠杆效应,结果发现:中国汇率波动最为平稳,而韩国汇率波动最大,并且存在显著的风险溢价和杠杆效应。我们另外考量了中央银行干预对汇率波动的影响,发现日本中央银行干预最为有效,而韩国中央银行干预最为无效。此外,我们以BEKK-MGARCH模型检验中日韩三国的汇率协同波动现象,发现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汇率皆具有正向协同波动关系,而以日韩的协同波动持续性最为显著。若考量央行联合干预,则中日汇率的协同波动性将提高,日韩汇率的协同波动性将明显降低。此外,中日及日韩的联合干预对汇率协同波动有显著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参照Weymark(1997)等提出的外汇市场压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由三个市场和货币当局构成的中国开放经济宏观模型,利用1994年1月至2008年3月的月度宏观经济数据,估计了模型的有关参数,计算了这一期间人民币对美元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和人民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指数。发现1994年以来,除了东亚金融危机时期的个别月份,人民币对美元都面临升值压力。1994年汇率并轨后,在汇率的决定中,市场机制一度发挥过一定作用,但政府干预程度越来越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至2005年汇改以前,干预指数接近于1。2005年7月新一轮汇改之后,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外汇市场干预的中心问题,就是冲销干预和非冲销干预是否影响汇率以及如何影响汇率的问题。当前,我国中央银行主要是以冲销方式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但是,这种冲销干预的实践准备不充分,并且受到国内货币市场、财政状况等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2月初,人民币汇率出现了汇改三年多以来最严重的连续贬值态势,为此,央行也启动了外汇市场干预措施.但新时期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究竟有无必要,干预方式存在哪些变化以及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政策建议等都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0月11日,美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发表了我国操纵汇率、人民币币值大幅低估等错误言论。而统计数据表明: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人民币汇率正逐渐趋于均衡合理水平。而对于汇率干预的问题,再次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上世纪60、70年代后,日本和德国都曾面临汇率升值的考验,两国政府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给这两个国家的宏观稳定和经济增长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日、德两国汇率干预的做法差异,引起我们的思考,以准确把握人民币未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