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过渡的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粮食流通体制所面临的现状是: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主体不健全、市场法规不配套、政府功能不适应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和对待。要解决这些问题单纯依靠市场竞争与价格的作用很难完成,应既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自身发展规律,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又强化政府功能,规范政府行为,控制、调节经济体制转换秩序来实现。以尽可能降低体制转换成本,顺利完成从计划分配向市场化的转换。随着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和加入WTO,我国的粮食流通将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2.
3.
粮食流通体制缘何难以市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的竞争性产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但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反反复复,难以进行市场化改革,有时甚至还有逆市场化的趋势。这不仅与粮食经济的重要性有关,而且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所说的市场化不是指粮食完全由市场来调节,而是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适当、适时参与并矫正其缺陷的市场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大因素阻碍、延迟了粮食流通体制以市场为方向的改革。一、对粮食的非经济性质的矫枉过正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承担了不少非经济职能。一是保证人们生存的社会性质;二是确保稳定供给的政治性质;…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浙江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初见成效后,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江苏、北京、天津等主销区省市又相继放开。只要粮食形势不发生大的波动,一些粮食非主产区省市也要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主产区在应对主销区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中,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粮食流通体制上,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6.
一、市场化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不断改革和探索。先后推出了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保护价制度,“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两线运行”机制,“四分开一并轨”、“四分开一完善”以及“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措施,目前又实施“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政策。不难看出,粮食流通由政府控制逐渐向市场化过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渐接近总目标: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购销和价格形成的作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完善的国家粮…  相似文献   

7.
8.
9.
10.
吴群 《农业经济》2002,(8):12-14
走粮食购销市场化路子是我国迎接WTO挑战 ,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这一改革对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并与国际接轨的粮食市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农业在更高层面上进行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对东南沿海乃至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   2 0 0 1年国务院决定率先在东南沿海的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江苏和北京、天津等地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这标志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国务院批准 ,江苏从 2 0 0 1年秋季起 ,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1.
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是指用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形式。没有市场何来市场机制 ,所以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计划经济则是用计划机制来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形式。实行计划经济不需要市场体系 ,在允许“小自由”时 ,保留农贸市场和集市贸易就可以 ,不需要批发市场 ,更不用说期货市场。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调控型或管理型的市场经济 ,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如果没有市场体系 (特别是有形市场 ) ,国家就无法调节市场 ,就容易出现“一活就乱 ,一管就死”的局面。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很深刻的。那种主张粮食交易主要通过无…  相似文献   

12.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中国期货市场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3.
粮食流通体制的制度安排对居民的粮食消费偏好与选择、对农民的粮食生产偏好与选择、对粮食流通企业的偏好与选择都有作用和反作用。粮食流通体制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必须注意居民和农民的行为偏好与行为选择,必须同粮食流通企业(国有的或民营的)出于自身利益追求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委、省政府经慎重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从2001年起,全省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实行粮食购销的市场化,为了做到有备无患,上虞市粮食局组织了2/3的机关干部深入到市内17个重点产粮乡镇,以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和国有粮食企业职工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概述以下。  相似文献   

15.
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建立,标志着中国粮食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10多年来,粮食经历了数量增减、购销、价格放与收的曲折改革过程,粮食市场逐渐发育,规模逐渐扩大。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各类粮油批发市场100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粮油市场有52家,营业面积72万m2,年成交额227.39亿元,零售额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粮食作为重要农产品,其流通也应以市场化为取向,所谓市场化,就是以市场而不是计划作为粮食流通的渠道,以市场主体而不是行政主体作为粮食流通的执行者,以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而不是政府定价作为形成价格的途径,以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调配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集散控制系统是将各自独立的智能仪表,数据采样控制单元用于现场数据采集控制,并能通过现场总线与上位计算机相连,形成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该系统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图形显示技术于一体,采用分散控制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采用总线技术集中管理,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管理功能,并克服了PLC运算能力与存储能力有限及计算机集中式控制可靠性低等缺陷,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全国大宗粮食面临的库存总量相对过剩,优质品种结构性短缺和名牌产品少的情况,分析了实施粮食品牌经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产业化带动、基地示范、技术创新、品牌营销、政府推动等方面构建了粮食品牌经营的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十六大的政治宣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能否到位对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就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政策选择谈点粗浅看法和认识。一、市场化取向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线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作为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粮食流通体制,也沿着市场化的方向不断改革和完善。 (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我国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