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居家理财难题一直在困扰着每个人:我究竟应该存多少钱?买房还是租房?我是否应该重新申请抵押贷款以获得更低的贷款利率?钱不只是一堆钞票而已,看似单纯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个人理财的许多迷思。如何拨开迷障,不让金钱的困惑摧毁你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黄英 《理财》2012,(10)
生活中有许多人,既没有钱请专家来打理财务,也没有心情静下来听专家给讲投资技能。也有人说了,听了也不见得能明白,还不如不听。当然,该听的时候还是要听一听的,这不,也有许多在生活中,让你不费力气就能明白的简单的理财方法。非常适合那些没时间来进行投资理财的朋友。正所谓“懒人”理财自有“懒人”招。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老百姓通常把理财与投资等同起来,他们到理财中心时,首先问理财师的是:"给你一些资金,你可以给我多少收益率?"可见,人们总是将理财与投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投资"和"理财"不能等同。理财关注的是人生规划,是教你怎样用好手头每一分钱的学问,它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还要考虑财富的保障,而投资关注的是如何钱生钱的问题。因此,理财的内容比投资要宽得多,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炒股等投资行为等同于理财,而应将理财看作是一个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和过程,使人的一生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从而使自己生活无忧。在国外,理财…  相似文献   

4.
章蔓菁 《中国外汇》2013,(14):60-62
余额宝让人们对互联网时代的理财有了更多想象,但网络理财不仅仅是追逐热门这么简单。"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不少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面对平日里忙碌的工作和工资单上毫不起眼的数字,理财多少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而被誉为"屌丝理财神器"的余额宝则弥补了这一块的空白。需要花的钱是"碎小"  相似文献   

5.
误区一:急功近利型。眼下不少商业银行都开设了理财工作室,由资深专家为客户,订制理财计划。可几乎每位客户上门来的第一句话都是“我的钱能增值多少”或者“你们可以给我多高的收益”。这显然有些太急功近利了。其实,理财并不等于投资。理财的核心是合理分配资产和收入,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更要考虑财富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财的观念应关注“钱生钱”的投资,把握性可能更大一些。一般来说,理财包括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两种。在国外,专业的理财师会根据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情况,在充分考虑其风险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设计理财方案…  相似文献   

6.
有多少人每天打开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余额宝收益?有多少人把闲钱全都用于购买理财通、零钱宝?不可否认,互联网理财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进发而且日益累积起巨大的能量。  相似文献   

7.
汪志 《理财》2013,(2):92-92
家庭如何理财?如何消费?眼下有许多人不知道怎样“钱生钱”,不知道怎样少化钱而生活幸福快乐,笔者今年快50岁了,虽说是工薪阶层,但始终手头不是太紧张,还有充裕的感觉。其实,这一切都离不开我家的理财消费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一凡 《理财》2007,(4):91-92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理财计划可以像一辆行驶在大道上的汽车,顺顺畅畅地前进。可生活中永远都会有意外情况发生,当疾病、事故或失去工作这些隐形红灯在你面前亮起,并全盘打乱你的理财计划时,你该如何处理?怎样将其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呢?一般来说,面对突发意外,我们会采取这样两种态度:觉得人生无常,不如及时行乐的好;或者乱了阵脚,急忙寻找“马后炮”的补救办法。前一种方法当然不够理智,而后一种呢?这种补救性的“应急理财”究竟能有多大作用呢?那么,如何进行理财规划,才能让我们笃定地去面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冲击呢?以下三个策略,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现代人有一个很大的忧虑烦恼,就是老觉得钱不够用。当我们觉得钱不够用时,就会对理财有迫切的需求感。但怎样学习理财呢?很多人问我这一个问题,但我觉得,他们想要学的,其实是投资,而非理财。理财和投资在本质上并不一样,一个是管理金钱,一个是创造收入。多数人对理财的迫切需求,其实是收入不够,或者难以支应其生活开销,导致对增加收入的焦虑感倍增。但是,如果只是单纯想学理财,其实,理财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彭蓓 《投资与理财》2014,(22):60-61
退休后养老金为5500元。收入下降几乎一半,生活水平和品质跟着下降一半?未来应如何养老?到底需要多少钱才能保障从容的退休生活?  相似文献   

11.
人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这码事,究竟该委托理财专家为你打理,还是亲力亲为呢?这两个方法的利与弊在哪里?如何将理财变得简单、轻松而富有实效呢?  相似文献   

12.
总是有人会说我都没什么钱,还需要理财吗?其实不然。人生在世,根据所处职业不同,创造财富的能力也是有高有低,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无论财富多少都需要进行理财。理财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一夜暴富,而是为了能够未雨绸缪,通过对日常收支的科学管理,改进消费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最终实现衣食无忧的财富自由境界。每一个人只要事先确定自己的生涯规划和财富目标,经过持续努力和合理的修正,都有成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理财这个词传到中国并没有几个年头,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当前,银行是变着方法想赚理财的钱,百姓也都琢磨着各自的理财之道。想归想、琢磨归琢磨,但两者的效果都不理想,银行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而百姓是想理财却难找理想的大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在大洋彼岸搞得红红火火的理财飘洋过海之后水土不服呢?  相似文献   

14.
个人理财的定位与误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个人理财是实现人生目标的系列决策活动,这个决策的内容是计算在未来的目标生活中需要多少钱并如何获得这些钱。这里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如何使现有的资金得到增值.另一个是通过劳动再去赚钱,将所获得的财富扣除消费形成新的储蓄。这些积蓄通过筹划会带来新的收益.实现一生的寝食无忧。但是要实现这一人生的财务目标.必须进行必要的筹划,即个人理财。  相似文献   

15.
当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时,当楼房价格不断攀高时,当孩子上学越来越贵时,当我们的收入杯水车薪时,理财自然而然地成为一项非常重要和迫切的生活内容。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已经树立起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高收入阶层更是将财富的保值增值看作头等大事。把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量化到日常的生活支出中,逐渐成为一种被大众所接受的理财方式。但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财产品和各种经济数据时,谁能驾轻就熟地打理自己的辛苦钱呢?即便是面对基金这种大众化的理财产品,平衡型、进取型、价值型、成长型、稳健型、分红型,甚至1号、2号等复制型,哪些才能做到名副其实,哪些又是表里不一,哪些真正适合我们当前的需求呢? 《基民天下》针对的正是如今规模越来越庞大的中产群体,以解答这类人群在面对基金产品时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困惑和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人有一个很大的烦恼,就是老觉得钱不够用。当我们觉得钱不够用时,就会对理财有迫切的需求感。但怎样学习理财呢?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但我觉得,他们想要学的,其实是投资,而非理财。理财和投资在本质上并不一样,一个是管理金钱,一个是  相似文献   

17.
《安徽农村金融》2005,(4):59-60
如今,很多人都在考虑买车买房,考虑如何有个潇洒的退休生活。但是真正到最后能积蓄足够资金如愿以偿的人却寥寥无几。出现这样的结果当然有诸多原因,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没有及时作出正确的理财规划和缺乏足够的理财知识是个中的重要原因。最近,有关个人投资企业债券征税问题的解答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更进一步凸现税收成本已成为个人理财的重大盲区。  相似文献   

18.
《安徽农村金融》2005,(2):50-51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赚钱与花钱中度过的。人从独立生活起,就面临着理财的挑战。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每个人正在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一生进行财务上的预算与策划。如何科学地规划你的理财生涯呢?  相似文献   

19.
如今很多人都在考虑买房买车,考虑如何有个潇洒的退休生活。但是真正到最后能积蓄足够资金最终如愿以偿的人却寥寥无几。出现这样的结果当然有诸多原因.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没有及时做出正确的理财规划和缺乏足够的理财知识是重要原因。最近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个人投资企业债券征税问题的解答出乎意料地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更进一步凸现税收成本已成为个人理财的重大盲区。个人投资者如果不注意相关投资理财方式的税收规定并据此计算投资收益和决定是否投资。就难免会造成个人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妙用税收成本进行个人理财筹划,您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20.
成功选股可以复制,投资致富可以学习。这是《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一书表述的核心观点。巴菲特也有同样的格言:一生能积累多少钱,不取决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