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商誉的计量 商誉的计量方法取决于人们对商誉性质的认识。关于商誉性质,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商誉代表净资产的获取代价与其公平价值之间的差额”。另一种观点认为,“商誉代表企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从以上不同的认识出发,可以分别得出间接计量和直接计量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负商誉的性质 会计学界普遍把负商誉定义为,企业并购时所取得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其并购成本(收购价格)的差额。这一定义所涉及的仅仅是负商誉的计量方面,而未明确负商誉的本质属性。关于负商誉的性质大家看法不一,主要存在三种观点:①负商誉是一种“递延收益”。  相似文献   

3.
商誉会计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各国对商誉会计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处理方法,特别是“商誉”与“外购商誉”的混淆表述,使人们对商誉的认识及相应的会计处理产生误区。本文从超额盈利能力角度出发,对商誉会计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认为商誉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特殊优异的无形资源,在本质上代表了一种比较优势;外购商誉只有满足获取超额盈利能力才能加以确认;超额收益折现法是计量商誉价值的较好选择;同时提出采用定期价值重估与减值测试相结合对商誉进行后续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4.
商誉相关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锐 《会计之友》2005,(1):19-20
本文从介绍商誉的性质、定义入手,全面对比了国际上各国会计准则对商誉定义的描述和确认计量的方法,并提出目前商誉在定义上的缺陷和不足:文章重点对商誉定义,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外购商誉的摊销等几个焦点问题进行了阐述,尝试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以求商榷。  相似文献   

5.
卢珍 《财务与会计》2022,(13):57-60
商誉包括了“核心商誉”和“因确认递延所得税项目的调整商誉”两部分内容。在商誉减值测试中该两部分内容是否需要分别考虑,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分歧。本文认为,由于“核心商誉”和“因确认递延所得税项目的调整商誉”不仅在性质上存在差异,而且在初始计量方法上也有所不同,所以在特定条件下,这两部分商誉在减值测试中应当分别进行。  相似文献   

6.
对商誉会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垚 《企业经济》2003,(10):178-179
由于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全球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无形资产在现代社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甚至有超过企业有形资产之势,而商誉作为一项无形资产也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目前,我国对商誉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就企业商誉的性质、构成要素、本质、定义等问题进行讨论。一、西方传统会计理论关于商誉性质的观点随着人们对资产本质的深入认识,对商誉的性质也有了深入的了解。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会计界逐渐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商誉观点,即“超额盈利观”、“剩余价值观”和“企业好感观”及“核心商誉观”。…  相似文献   

7.
自创商誉到底该不该确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莹 《财会月刊》2005,(6):40-40,41
自创商誉确认的问题一直是会计学界争论的焦点。由于企业账面净资产和股票市价所形成的价值“黑洞”越来越大,客观上自创商誉的计量就被摆到了突出地位。笔者认为,自创商誉的计量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商誉本质的误解以及商誉的会计处理中存在的误区。本文认为,将商誉人为划分为“自创”和“外购”是商誉会计理论始终存在“瓶颈”的根源。商誉本质上是一种自创价值,外购只是商誉价值在某个特殊时点上得以实现的一种途径,而不能作为商誉的主要来源。然而,商誉会计理论中对“外购商誉”与“商誉”的表述导致了概念的混淆,对本质的误解必然导致会计计量上存在误区。只有澄清商誉的本质,否则商誉会计理论的“瓶颈”将永远不会突破。  相似文献   

9.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商誉的确认、计量、减值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实现了对商誉界定的突破。但对商誉按其来源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其实质相同却采用不同的确认和计量方法,造成的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遭到质疑。为减少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外购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已在现实中得以应用,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未能应用,本文对商誉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分析,认为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有其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应对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基于统一的标准进行确认和计量。  相似文献   

10.
商誉计价问题的内容包括商誉的性质、确认的对象和方法与摊销方法等等几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每个问题又有两种相对应的观点,根据这些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可以将商誉的计价分为“第一套处理系统”和“第二套处理系统”。我国的处理基本上是“第一套处理系统”,但又不完全。我国的处理存在不足。笔者的意见是:对商誉的计价总体上应采用“第二套处理系统”,对外购商誉采用“第一套处理系统”。其中涉及的会计理论、“概念框架”等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相似文献   

11.
负商誉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负商誉的存在性 负商誉是否存在,会计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负商誉不可能存在,因为负商誉与资产的性质相悖,资产不能有负值。笔者认为负商誉并非是与商誉相对的,只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购买成本小于被购买成本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由负商誉的形成原因来看,负商誉与商誉的性质完全不同,既不是资产也不是负债,负商誉并不是商誉的负值,只是一个用词,并不能因此而否认负商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负商誉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凯 《广西会计》1999,(10):29-31
负商誉问题是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难点,迄今研究者们在负商誉的性质、会计处理等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而目前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的发展,负商誉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试就负商誉的若干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观点。一、负商誉性质的探讨1.有关负商誉性质主要观点的评析对于负商誉的性质目前主要有如下四种观点:①否定观。即否认负商誉的存在。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认为负商誉在逻辑上不可能存在。其理由是:如果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售价,那么企业的业主就会将资产逐项售出,而不会将企业…  相似文献   

13.
购买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萍 《会计之友》2003,(5):42-43
笔认为核心商誉以及被确认在商誉中本质上不属于商誉的资产要素是一种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购买商誉符合会计确认的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标准,应该在财务报表中对购买商誉进行初始确认和计量;购买商誉后续确认和计量的较为科学的方法,是在对所有商誉进行摊销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商誉价值的减损评价。  相似文献   

14.
论购买商誉及其会计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商誉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随着当企业资源构成,经营理论,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商誉在企业全部资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不断加强,越来越为企业内外部关系人所瞩目,但由于商誉所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它是所谓“最无形”的无形资产,其会计处理至今仍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大难题,购买商誉与企业的合并收购行为密切相关,更是商誉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出发,系统揭示其确认,计量,摊销和减值重估等会计处理问题,并对相关会计理论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会计规范中 ,商誉被视为一种无形资产。这也是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笔者认为 ,基于下述理由 ,应当将商誉单独作为一个资产负债表项目 ,与无形资产加以区分。第一 ,商誉不符合资产的可控性特征。商誉实际上是两种计量结果之间的差额。一是按照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多种计量属性分别计量各个单项可辨认资产、负债 ,再将其结果加减所得的金额 ;另一个是不包括商誉在内的企业净资产的整体交换价值 ,表现为产权市场上、尤其是股票市场上的价格。影响后者的许多因素 ,如购售双方的特殊交易动机及其谈判能力与技巧、单项资产交易与整体交易相…  相似文献   

16.
浅析我国企业商誉会计信息的披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商誉的涵义及分类 (一)商誉的涵义。“商誉”由英文goodwill翻译而来,其本义为“美好的愿望”,在16世纪中后期英国的商界就出现此词。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演进,会计界对商誉的定义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超额盈利观、剩余价值观和无形资源观。  相似文献   

17.
自创商誉会计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兵 《审计月刊》2006,(9):42-43
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各种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国际上对外购商誉作为资产确认基本达成共识,但对自创商誉的确认在会计实务中至今未被认可。目前,我国自创商誉因其不能合理可靠地计量而被排除在传统的会计确认体系之外。但持相反意见者也大有人在,如葛家澍教授曾指出:“在现代企业中,自创商誉是存在的,也是可以计量的……自创商誉之所以长期在会计上得不到反映,是由于传统会计有一些框框难以突破……会计中的一些传统偏见应当逐步改变。”自创商誉是否应进行确认。笔者认为,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随着会计计量技术的发展,自创商誉的确认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负商誉存在的客观性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商誉和负商誉的比较,就现行的负商誉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企业并购过程中并购主体的购买成本低于被并购主体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不是“商誉”的对应概念,并提出应根据负商誉的本质及存在的不同原因进行相应账务处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主要是通过改变会计计量属性来实现资产保值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的“成本”是指过去实际交易中所投入或取得的原始成本,会计计量可靠性较好,相关性较差。“市价”是指现在虚拟交易所投入或取得的重置成本或可变现净值,会计计量可靠性差,而相关性较好。目前会计学界对“市价”的理解主要分为两派: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英国为代表的可变现净值观点和以美国、荷兰等国为代表的重置成本观点。笔者认为我国应属于前一学派。虽然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尚未普遍规定企业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但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则…  相似文献   

20.
从制度经济学看商誉的性质及其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商誉的性质与决定,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人们已经形成“剩余价值观”、“无形资源观”、“协同效应观”、“超额盈利现值观”等几种主流观点。本文无意评论已有观点和文献的得失利弊,仅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