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国家“再工业化”浪潮:解读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纷纷采取“再工业化”战略重塑本国竞争优势.文章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概念内涵、发生背景以及各国的实现路径、战略举措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基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40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从服务业中间使用分配结构、制造业服务化增加值结构、制造业服务投入行业结构、服务业实物投入行业结构等方面,考察发达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演变规律,为我国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积极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加快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资本结构的问题自MM理论提出后,从多种不同的视角分别或综合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做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而我国对此的研究开始较晚,且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西方学者现有的研究理论的结果并不能直接运用于我国的上市公司.为使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提升国际竞争力,结合我国国情研究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沪市A股2013-2015年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择制造行业进行研究,原因在于我国的制造业是以产业链齐全、成本低廉作为国际竞争的突出优势,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制造业临着西方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夹击,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必须加快调整自身的资本结构,以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全球化竞争的大环境下,我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也日趋激烈.建立高效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说非常重要.本文以平衡计分卡这种新型战略工具为依托,构建了我国制造业战略绩效管理体系,为我国制造业的战略绩效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整个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不能没有自己的制造业。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我们必须要抓紧制定出具有中长期意义的发展规划,勇敢地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是工业中的主要部门,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美国曾一度是制造业世界霸主,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制造业竞争力下降,为此,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使制造业在不到十年内实现了重振雄风,为其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分析了美国制造业重振过程中实施的技术创新政策,并结合我国国情得到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要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有重要作用,其发展战略一直以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连市高端装备制造业进行SW0T分析,简要分析了大连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同时也分析了装备制造业的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提出了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打破经济发展常规,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科学技术的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跨过先发国家或地区已经走过的某些经济发展阶段,用较短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或地区用较长时间所走过的路。其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而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的最重要平台,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在产业构成中工业占主体地位,而在工业中制造业又占主体地位。因此,加快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是解决河北省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整体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是被其他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细化的产物。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从工业母体中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促进工业尤其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巨大,是构建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洛阳是我国“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制造业基地,而且致力于打造国际先进的制造业基地,研究目前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有助于理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思路。通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以洛阳市2007年、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综合运用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四个指标,对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以期对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变革和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知识化的双重背景下,各国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工业发达国家均从战略高度关注制造业的发展大计,优先发展各自确立的关键技术,相继实施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计划,并研究和应用面向21世纪的现代制造模式,以振兴和提升其产业竞争力。借鉴各国经验,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比较欧美日发达国家、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和东亚“四小”以及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轨迹,结合现有的产业理论,总结了制造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胡成中 《技术经济》2004,23(12):1-2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十六大战略决策,结合浙江实际做出的战略部署。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向我国进行转移,尤其长江三角洲成为了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外转移的重要地区,我们电气行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新的挑战,打造先进电气制造业基地,是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每个电气企业都要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3.
李秦阳 《生产力研究》2006,(6):167-168,198
通过对德国制造业的辉煌成就及发展战略的总结分析,为我国制造业实施的长远发展目标——打造“世界制造业中心”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梁飞 《新经济》2015,(Z1):36-37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我国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进行着重大转型,经统计,2001年的63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到2011年12月,有178家进行了转型。本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转型进行了统计、梳理、分析,并提出转型企业的注意事项,为制造业上市公司转型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但是,生产力的提高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剧增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人类必须寻找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制造业是耗能、耗资源及产生污染的几个主要的工业领域之一。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和未来的制造业企业加以调整和改造。意大利作为西方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之一,与其它西方国家一样,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实践证明这并不是一条成功的路子。特别是意大利是…  相似文献   

16.
李玲 《发展研究》2007,(1):59-59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制造业发展很快,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转轨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一些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整体水平不高,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与先进省市也有一定的差距.2005年,福建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只有广东的22.6%、江苏的24.3%、山东的31.9%、浙江的35.4%、上海的42.3%,实现建设先进制造业的目标仍任重而道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经济优势不突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工业的发展任务应转向以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为主导,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上全面缩小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从工业生产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物化劳动消耗、劳动生产率、国际知名品牌、创新能力、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高附加价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供给能力等方面.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和任务是“高也成、低也就”,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面缩小制造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基石,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七项重点工作任务之首,成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新的战略定位。本文力求通过了解福建民营制造业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福建民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福建民营制造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制造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循环经济理论内涵以及循环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的关系,并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状况以及发达国家制造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经验,对我国制造业进行了3R原则检验,提,LH了我国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简要分析了目前我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重点对于“十一五”期间在湖北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重点内容进行了思考,以期从战略高度认清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促进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