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何璇 《时代经贸》2014,(6):437-437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融中心的形成有自然形成和政府主导两种模式,两种金融中心形成模武在不同的金融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探讨了国内发展金融中心的启示,指出各地金融中心的建设应立足实际制定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随着重庆的开埠与经济的发展,到抗战爆发前,重庆已逐渐形成为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到抗战时期则进而发展成为了大后方的金融中心,这一中心的形成,为战时大后方经济金融的发展,抗战的坚持直至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重庆金融中心的形成则是得益于战时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则使这一特殊环境不复存在,金融中心的地位自然便难以为继;但作为战时金融中心的重庆,对整个抗战大后方的影响和作用却是重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现有金融中心相关理论为基础,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了金融中心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金融中心形成的动力机制可概括为两条路径:一是需求诱致,二是政府主导。文章进一步剖析了我国金融中心在演进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系列重要特征,并预测我国金融中心未来的演进趋势将朝着一条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引入市场规则的混合形成模式发展;同时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的需求诱致特征更为凸显;金融中心的形成将更多地体现为政府参与的多重博弈格局。  相似文献   

4.
金融中心形成模式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中心的形成有自然形成和政府主导两种模式,这两种金融中心形成模式在不同的金融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其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更倾向于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当经济和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形成模式又居于主要地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上海只能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5.
彭飞 《当代经济》2010,(8):70-73
华南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提出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要求,广州和深圳两市都有着强烈意愿并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发展成为华南地区金融中心.本文分析了广州和深圳已有金融现状,并以建设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对两市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市各具对方无法复制的发展金融中心的优势条件,因而提出构建广州和深圳两市华南地区联合金融中心构想.并进一步探讨了联合金融中心下两市金融产品的构造安排及发展策略.联合金融中心构想有利于广东在华南地区快速形成一个在国内甚至世界上具有竞争优势的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4-2017年中国城市劳动人口就业结构,利用因子分析提取城市实体经济功能结构特征因子,透过金融在城市网络中的集聚与分散趋势,研究中国城市功能与金融资本集聚和区域金融中心形成路径关系.研究发现,区域金融中心的流动转换功能对区域金融资本集聚有正向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是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地方制造业和地方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金融资本集聚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域金融中心的流动转换功能对区域小微金融和中长期信贷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地方金融发展有助于提升区域直接融资规模占比,区域金融中心产业发展对外资金融机构选址落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建立金融中心时,改变以往突出强调金融中心集聚效应的观念,引导金融机构适度扩散和科学布局,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园区是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总结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上海、北京、广州与深圳等金融中心在进行金融产业空间布局、建立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外移外包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同金融中心和金融后台基地的建设必须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避免功能相似、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  相似文献   

8.
金融中心的形成有自然形成和政府主导两种模式,这两种金融中心形成模式在不同的金融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其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更倾向于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当经济和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形成模式又居于主要地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上海只能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9.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学家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和金融的关系,往往试图借鉴金融发展理论的观点,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金融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区域间的金融资源流动问题已成为影响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已成为金融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易形成金融集聚或金融中心,经济学家往往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研究该问题,得出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和机制等,最近国内也有研究者从金融资源的角度探讨金融集聚,提供了较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与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哪些城市有潜力构建为金融中心,构建为哪一级别的金融中心,以什么样的模式构建金融中心?现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模式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构建了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43个样本城市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有潜力构建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城市进行划分,并提出了四种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1.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婧瑶  陈东  樊杰 《经济地理》2007,27(6):892-895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的识别是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难点,也是金融地理学持续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识别方法采用规模指标、层次指标,或者规模和层次相结合的综合指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加之中国区域发展条件复杂、区域差距大,传统指标在用于中国实践时不能准确揭示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次.对不同金融部门跨区域配置资金模式的分析可以定性确认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级,是对传统识别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李英 《经济研究导刊》2008,(19):110-11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现代金融体系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资本市场是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正是改变现有资本市场格局、有利于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  相似文献   

13.
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处于中西部结合地带,承中启西,是我国经济战略东移西进的必经之道。如何发挥该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带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中西东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完成中华复兴的关键所在。虽然本区域有南阳市、十堰市作为竞争对手,但襄阳市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已无悬念。区域金融中心是区域经济中心的最高形态,把襄阳市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发挥其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可更有效发挥其区域经济中心的龙头作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金融中心的定位是:次区域、专业型;应该采取政府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4.
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用30年时间,从一个地方性微电子研究中心发展成为欧洲最大、世界领先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探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系统梳理IMEC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IMEC研究方向、组织结构、研究模式、经费收支、人员构成、成果转化和地区作用,分析了IMEC发展成功的主要经验,包括:选择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方向,构建稳定开放式研发平台,获得政府长期持续资助,开展广泛国际合作,采用利益共享的商业模式及坚持中立性原则等。借鉴IMEC的成功经验,我国半导体产业需要像IMEC这种组织来聚合产业力量,增强产业活力;应采取IMEC典型的经济实惠模式;应构建类似于IMEC的开放式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以实现符合产业与市场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金融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日趋活跃,传统的金融理论知识已不足以支撑现代金融发展的需求,并且,随着地方金融中心的崛起,区域金融的发展也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转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金融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我国31个省份1978—2011年金融业区位商进行非线性傅立叶单位根检验,将检验结果与区位商均值相结合,分东、中、西三地区对金融业空间集聚的区域分异及其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集聚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各省份的金融业集聚水平大体呈橄榄形分布,同时,三地区大部分省份金融业集聚的单位根检验结果都体现出不稳定特征,说明我国金融业的空间集聚格局一直处于不断调整之中。而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7.
从金融供给侧发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稳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利用我国内地2004-2018年275个地级市空间面板数据,基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和地方金融发展视角,实证考察金融供给空间结构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兼具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地方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还存在普遍意义上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受空间区位、城市规模、市场化程度的异质性影响,并且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具有随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特征,在60km以内为溢出效应密集区,而当城市间地理距离跨越200km后,空间溢出效应将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8.
We examine the impacts of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on R&D intensities in 22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18 OECD countries for the period 1990–2003. We take account of suc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s the need for external financing and the amount of tangible assets. Multiple forms of domestic financial development a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R&D intensity but onl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significant among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We find the strongest effects for private bond-market capitalization, while FDI, private credit by banks, and stock-market capitalization have similar effects in terms of magnitude.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金融无论在规模、结构、业态,还是在功能、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准确、全面、客观地分析和了解中国金融的现状,总结中国金融40年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经验及利弊得失,是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的深度改革和全面开放的重要前提。本文从金融资产规模和结构、融资工具和融资机制、金融业态、金融功能和金融风险、金融开放以及金融监管模式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金融的变革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和与中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years, considerab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impact of various forms of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However,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is only one of a number of different schemes attempting to elicit better performance and is itself heterogeneous. Moreover,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schemes are typically introduced in conjunction with employee involvement schemes and their combined effect can b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ir individual contributions. Indeed, concentrating on only one type of participation can seriously distort its relationship with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a range of different employee participation schemes is examined, including two types of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has important interaction effects with particular types of employee involvement scheme and that the two main types of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scheme have negative interactions. Furthermore, some employee involvement schemes are found to have a lower or even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financial performance when introduced in iso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