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相对收入流动指标及绝对收入流动指标对1989—2004年间各时期城市与农村家庭的收入流动性进行分析,我们发现:1989—2004年间各时期内城市与农村家庭的平均收入增长速度从低收入组到高收入组逐层递减。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与城市相比较,农村贫穷阶层家庭的收入向上的流动性要大于城市的贫穷家庭。低收入阶层向上的收入流动以及高收入阶层向下的收入流动使得1989—2004年间各时期城市与农村家庭的长期收入差距得到了缓解。  相似文献   

2.
继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新疆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伊犁州党委工作会议后,为贯彻会议精神、达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共同奔小康的目标.伊宁市也适时为自己定位,响亮地奏响了"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31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7%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45000元,年均增长16.7%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00元,年均增长22.8%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以上,年均增长6.2%;到2020年确保与全疆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集结号.  相似文献   

3.
刘志国  刘慧哲 《经济学家》2021,(11):100-109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依照Milanovic和Yitzhaki提出的中等收入标准(人均每天收入12-50美元),2012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只占8.4%,到2018年已经达到28.9%.从收入流动的视角看,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主要来自于低收入阶层的向上流动.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低收入家庭能否向上流动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受到个体家庭微观特征的影响.文章运用有序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家庭中就业人口的比例、体制内就业及城镇户籍等因素都对低收入家庭向上流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主要包括促进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低收入群体就业质量、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4.
李惠武 《广东经济》2006,(10):15-16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历了一个思想大解放、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生活大提高的黄金时期。1978-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7%。至2005年,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三次产业比例为6.3∶49.5∶44.2;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1%和48.3%。广东处于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2010,(8):16-24
继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新疆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伊犁州党委工作会议后,为贯彻会议精神、达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共同奔小康的目标,伊宁市也适时为自己定位,响亮地奏响了“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315亿元队上,年均增长25.7%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45000元,年均增长16.7%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00元,年均增长22.8%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以上,年均增长6.2%;到2020年确保与全疆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集结号。  相似文献   

6.
以GDP总量和人均GDP两个常用的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标描述了中国小“三步走”战略的主要阶段性目标;通过所确定的比较标准,在中上等收入国家和中下等收入国家分别选取了5个国家作为横向比较的对象,以这10个国家的人均GDP与中国的人均GDP目标值进行了静态与动态比较.通过比较与测算发现,中国人均GDP若以3.04%的年均速度增长,在2050年将达到目前这10个国家的人均GDP平均水平;若以这10个国家2050年的人均GDP预测值作为中国2050年的目标值,则中国人均GDP的年增速必须一直处于6.62%.因此,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成为中国实现小“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结合中等收入国家的特点,提出如下理论假设:通胀所造成的家庭福利损失会影响中等收入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相关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后通过FGLS、差分GMM,以及系统GMM的方法对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基础设施、债务水平、技术创新以及储蓄率这些影响因素之后,通胀对上述国家人均GDP增长率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使是在年均通胀率只有514%的东亚国家组,通胀对人均GDP增长率的平均影响也达到了123个百分点~221个百分点,影响比重达到了27%~48%。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通胀的调控,以确保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尽快提高山西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构建"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必须不断加强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舆论导向;以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为重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促使低收入阶层向中等收入阶层转化;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成为中等收入者;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介服务业.  相似文献   

9.
十五计划前四年,宁波市经济发展十分顺利,已经提前一年实现“十五”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191.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2158亿元,年均递增13.9%,人均生产总值3.44万元,约折合4160美元。财政收入由2000年143.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00.5亿元,年均递增27.1%。《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到2010年发展目标,即生产总值将达到4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700美元;财政收入力争突破千亿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结合中等收入国家的特点,提出如下理论假设:通胀所造成的家庭福利损失会影响中等收入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相关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后通过FGLS、差分GMM,以及系统GMM的方法对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基础设施、债务水平、技术创新以及储蓄率这些影响因素之后,通胀对上述国家人均GDP增长率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使是在年均通胀率只有514%的东亚国家组,通胀对人均GDP增长率的平均影响也达到了123个百分点~221个百分点,影响比重达到了27%~48%。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通胀的调控,以确保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在国民中的比重,但是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需要三个社会条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只有三个条件具备了,才有可能使大多数人的收入趋于一致,中等收入阶层才能在人口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依据和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石林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稳步健康发展.从1980年到1999年的19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达到9146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78%,达到80376万元;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2.65%,达到1.13亿千克;烟叶产量年均增长9.29%,达到1379.8万千克;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8.8%,达到187031万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67%,达到76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77%,达到1686元;城乡居民储蓄年均增长30.39%,达到63774万元,人均2899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58万元;1999年到石林风景区的游客达275.3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0.27万人次),门票收入1.23亿元,综合收入3亿元;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7.9‰.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省份之一.目前,浙江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在全国成为第一个跨入3000美元的省份.改革开放的29年来,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3%,中国为9%,而浙江为13%.如果说这29年世界向前走了一大步,那么中国则走了三大步,而浙江向前跨越了四大步."浙江现象"引人瞩目,"浙江现象"产生的原因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4.
陶浪平  晏宗新 《经济论坛》2006,(24):126-128
一、农民增收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到2004年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工数量达到11823万人,乡镇企业职工达到13500万人,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比1978年增加了25000多万人,1997~2003年年均转移500万人左右。但与此相伴随的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从1978年的2.6上升到了2004年的3.45,达到改革以来的最大值。而有的专家估计,如果算上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实际上要达到6.0。据调查,2004年,我国农民工年平均收入6000元,远低于正式工人14800元的年均收入;而2004年城镇居民年均消费性支出7182元。收入低和就业…  相似文献   

15.
运用环境投入产出法,分析上海2005-2008年不同收入人口生活完全能耗的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口,消费水平越高,生活更为高能耗,从而人均生活完全能耗越高。对私家车的购买和使用是导致高收入人口人均生活能耗与社会主体脱节的重要原因。对于非高收入阶层,随着收入增长,其生活能耗上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应警惕其效仿高收入者的生活方式,加大我国节能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我国GDP为39.8万亿元(人均GDP为30615元),若不考虑人口因素,"翻一番"意味着人均GDP将达到61230元。各国发展经验表明,一国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左右,就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如果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会导  相似文献   

1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14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7575美元,中国逐渐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目前,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是一种趋势,这意味着重大的转变将会出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此刻认识和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非凡.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来研究新常态下中国应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亚平  李伯华  李吟  罗宇航  常昊 《经济地理》2011,31(10):1703-1709
根据2000-2009年湖南省统计数据,对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行了现状分析、因子分析和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显示: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全国排位居中,在中部地区居高;长株潭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在全省绝对差距最大,相对差距最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绝对差距持续加大,相对差距增长近年趋缓。因子分析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区域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影响最大,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区域城乡收入相对差距影响最大;城乡居民收入、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和农业财政支出比例均与湖南城乡收入分配绝对差距动态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大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照此下去,城乡收入差距还将继续扩大,只有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11%)略高于城镇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10%)发展时,湖南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才会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控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就是要想尽办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社会结构形态呈现为不稳定的"金字塔"型,要改变这种状况,构建一个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应努力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邻国印度,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减轻个人税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在短短10年内形成了2亿人左右的中等收入阶层.借鉴印度经验,对我国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山西吕梁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从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建立山区经济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吕梁山区经济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收入贫困发生率与年均日照和年均降水量,与第三产业比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呈显著线性关系,且后者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大于前者,说明山区经济贫困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较大;(2)山区由北向南,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显著增加,自然环境趋于好转,但中部易发生经济贫困;(3)山区中部的吕梁市工业虽发达,但农村人口多,城镇居民收入低;北部的忻州市农业发达,农民收入高;南部的临汾市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服务业。因此,吕梁山区由北向南,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依次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且随着自然环境好转,第三产业投入力度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