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格局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加速调整的结果,我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外部失衡的体现,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中国在国际经济利益分配中的不利现状。本文通过论证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必然性及其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反向冲击作用,审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的影响,提出在当前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双依靠"策略。  相似文献   

2.
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这一方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另一方面,也掩盖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背后所担负的成本与风险.文章从国际、国内两方深入分析了"双顺差"存在的原因,并对其产生的后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重点对其给我国带来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详细具体地提出了一些颇具可行性的调节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这一方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另一方面,也掩盖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背后所担负的成本与风险。文章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深入分析了“双顺差”存在的原因,并对其产生的后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重点对其给我国带来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详细具体地提出了一些颇具可行性的调节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鞠盛 《当代经济》2007,(12):70-72
近年来,我国一直维持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并保持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同时,美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逆差的扩大也引起广泛关注.文章通过比较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差异,还指出两国国际收支均存在不同的风险,最后对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1994年至今,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长期存在,这也带动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剧增,使得我国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外汇管理难度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也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也使得我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关系恶化。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长期存在带来的这种种问题将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的负面效应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我国外汇收支延续了大额顺差的局面,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中的货物贸易顺差已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导因素.本文从贸易方式、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三个角度分析货物贸易顺差的构成,指出我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是由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我国设立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完成的,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亚洲国家产业链转移的必然结果,是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贸易顺差转移.  相似文献   

7.
张颖 《当代经济》2007,(19):119-120
我国国际收支连续15年的双顺差,使国民经济稳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文探讨了"双顺差"将持续较长时期的原因,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开拓进口渠道、扩大对外投资和调整政策等减顺差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张颖 《当代经济》2007,(10S):119-120
我国国际收支连续15年的双顺差,使国民经济稳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文探讨了“双顺差”将持续较长时期的原因,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开拓进口渠道、扩大对外投资和调整政策等减顺差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大家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正是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因此,分析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背后的原因及可能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理解我国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及调控方向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冰 《时代经贸》2009,(12):52-52,51
目前我国国际收支正处于双顺差阶段,本文将提供一个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时笔者从居民高储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投机资本这三个方面入手,并针对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弊端,相应得提出了解决政策。  相似文献   

11.
出口与增长:中国三十年经验实证(1978-2008)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和时外贸易成就斐然.那么,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中国奇迹般的经济增长何以能够实现,出口对于增长贡献了什么,我们从出口和增长的关联中能够得到哪些经验.本文在全面解析三十年经济成就以及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出口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从中总结和得到了相关的经验扣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1994-2001上半年经济指标和股价指数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证券市场股价走势能够反映经济现状及未来走势,具备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按照该结论对2001年7月以来的股坐下跌现象进行了规范分析,认为此次股坐下跌是宏观经济走势不强、工业增速回落的客观反映,是对未来经济走势有可能恶化的警示,建议考虑适当调整宏观财政金融政策,防止经济下滑。另外,对市场违规行为查处和国有股减持对市场的影响也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澄清一些模糊认识,避免对经济调控产生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产品成本补偿既应适度又要足额。我国长期以来成本补偿不足,问题成堆,既有历史上存在的缺陷,又有改革开放过程中新生的矛盾,更有管理上的人为弊病。由此产生的后患无穷:资产耗蚀,生产能力萎缩;利润虚计,分配超前;滥用自然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环境污染加剧;经济信息不实等等。因此,采取措施,促使成本足额补偿,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A cost-benefit analysis for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urrently,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issues such as income inequality,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s well as retardation of infrastructure have occurred in China. In the future, more pressures would be imposed on China by the continuous fast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with transfer of the world manufacture center to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ding its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elements, is a key goal of decisionmakers. This paper develops a methodology on cost benefit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at macroscopic level to identify issues of China's sustainability. In order to address some important issues on how to make polic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the CBA framework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analyses economic-ecological-social interaction, building three accounts that reflect three dimens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at includes 26 sub-models in all, and finally is integrated into an index as Net Progress Proceeds (NPP). The estimation methods of these submodels, such as cos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defensive expenditure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framework and method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ree aspects of economy, ecology and society.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NPR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d been negative for a long time and has just became positive since year 2000 but was quite low. Even the best was only 1.6% in 2002 (the worst was − 24.2% in 1982).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ree accounts,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ecological cost i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affects China's NPR.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if no other innovative measures or policies are taken in the future the costs of growth would outweigh its benefits, resulting in un-sustainability. Basically, th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would be unsustainable due to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re are a few limitations that we consider need to be improved in our CBA framework and method, nevertheless they have many options that can be explored by policy makers, to make the development path more sustainable.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需求与河南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会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甚至停滞。金融危机对河南省的影响来的迟,影响重,走的慢,为实现其增长目标,河南省需要确定相应的政策。笔者从河南省的经验数据出发,在运用VECM建模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中对农村经济的路径依赖并求解动态调整方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政策含义,认为金融危机下河南的经济增长,从长远看要靠积极扩大农村需求来实现,短期内还要依靠增加农村投资抑平波动;农村需求的突破口在于降低物价和加大农村投资。  相似文献   

16.
威廉姆森假说认为,空间集聚在经济发展初期能显著促进效率提升,但达到某一门槛值后,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变小,甚至不利于经济增长,拥挤外部性更倾向于分散的地理空间结构。本文基于巴罗(Barro)增长模型建立了门槛回归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域1978—2008年的数据对威廉姆森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考察了空间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效应,即没有达到门槛值以前,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但超出门槛值后,集聚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即威廉姆森假说在中国显著存在。研究同时还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趋同和发散并存的态势。最后,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债是我国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手段,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通过优化国债的期限、品种结构,调整资金投向,提高使用效益,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郑卫丽  郑伟红 《经济问题》2008,342(2):111-113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所趋.俄罗斯从解体至今,经济的发展历程艰难曲折,如今经济进入了增长阶段,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体系当中.研究与探索俄罗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现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安徽省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这与其实施的相关经济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根据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探讨安徽省经济增长与其贸易发展的相关性,并且利用相关的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而提出促进安徽省贸易、经济更加健康合理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但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待定量评价。使用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对自创区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分别进行整体平均化评估与个案评估,发现自创区设立对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但也存在地区异质性,即以湖北为代表的中部省份自创区设立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自创区设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还未显现出来,表明该地区自创区应加快转型升级,成为地区经济新增长极。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武汉东湖自创区是通过区域创新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