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妮 《环境经济》2006,(6):21-27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荒漠化作为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个代表全球性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它能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威胁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威胁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为了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联合国大会把2006年确定为"国际沙漠与荒漠化年";为了配合这一行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沙漠和荒漠化"作为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一直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防治荒漠化首席专家卢琦博士.  相似文献   

2.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050万公顷,12%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荒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推动了荒漠化防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俄罗斯南方一些重要产粮区的耕地和牧场荒漠化现象日趋严重,据俄罗斯《独立报》透露,俄罗斯遭受沙漠侵害的土地面积正在以每年 40万~ 50万公顷的速度增长,每年约有 77万公顷的水浇地出现盐碱化,而遭到破坏的植被面积则达到 7000万公顷,俄联邦每五年就要丧失 700万公顷的农业用地,其中 200万公顷是可耕地。就目前情况而言,约有 1亿~ 1. 2亿公顷的农业用地处在荒漠化的边缘。全国有 30个地区属于荒漠化或潜在荒漠化之列。虽然与俄罗斯广阔的森林覆盖面积相比,这点土地荒漠化面积似乎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由于这些地区的人…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17日是第1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2012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主题定为"土地滋养生命——携手遏制退化",旨在唤醒社会公众对土地与生命关系的清醒认识,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和鼓励公众参与,形成防治荒漠化的自觉行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农业总体生产力虽然明显提高,但由于开发与治理不够协调,致使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例如,近年来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土壤质量下降,我国大约有1/3的农田受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面积达180万Km2,沙漠化及沙质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8.2%;水资源日益减少,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水资源危机不仅影响到了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6.
土地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荒漠化治理要确立保护环境与农牧民生存需求和增加收入愿望相结合的新治理思路,构建多元化的治理开发主体,大力引进现代企业运作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7.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了以“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为主题的宣传口号,旨在诠释荒漠化与民生福祉的关系,鼓励人们积极投身荒漠化防治工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维系和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作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通过工程治理等措施,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8.
近日,记者在国家林业局获悉,"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来临之际,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秘书长吕克·尼亚卡贾签署荣誉证书,授予中国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他在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及防沙治沙事业中的卓越领导和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拓 《发展研究》2009,(3):65-68
一、荒漠化的现状及危害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我国荒漠化面积26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7.46%。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  相似文献   

10.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滥垦、滥伐、滥采、滥牧、滥用水资源以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使土地沙化、退化、荒漠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是近年来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地防治沙尘暴,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屏障,恢复生态植被,实行保护性耕作制度,从而有效地控制沙尘源,同时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达到减轻沙尘暴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