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凤仪 《财经科学》2006,(12):59-64
作为制度经济学的两种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功能、意识形态的根源与变迁、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整体来看,马克思的分析框架迄今仍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些分歧的根源是方法论: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个体主义和建构理性主义,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的统一、演进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现祥 《经济评论》2004,(5):50-53,62
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基本保留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不变硬核 ,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引入信息和交易成本以及产权的约束 ,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它们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硬核 ,如理性选择模型。同为制度经济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与近代制度经济学派没有任何理论渊源关系 ,但是他们都关注制度问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呈现出模型化、强调历史的作用、注重制度差异的研究及用制度方法解释发展差异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经济制度动态发展理论既是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二者在经济制度动态发展理论的研究目的、制度发展的动因、制度变革方式以及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制度动态发展理论既存在差异,也有相互融通之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二者科学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完善,对于我国目前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中对制度供给的边际分析方法借鉴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对产品供给的边际分析方法,但隐含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均衡思想却被疏漏,所以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供给的分析经常遇到困难。  相似文献   

5.
王廷惠 《财经研究》2004,30(10):70-83
由于忽略了时间、知识与企业家等重要现实因素,一般均衡理论存在致命缺陷.一般均衡理论的现代发展,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边际意义上的努力,仍然没有突破原有框架的根本局限.新制度经济学不过是一般均衡理论的现代制度版本,方法上仍然继承了新古典的衣钵.信息经济学将信息理解为一种商品的方法,忽略了无知的知识问题,同样无法为理解真实世界的许多现象提供合适解释.  相似文献   

6.
制度的人与人的制度:人与制度互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旭光 《经济问题探索》2008,122(1):119-123
本文沿着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演进线索,对经济人的制度内涵进行历史追溯.进而揭示出人与制度的内在关联性,并从中归纳出人与制度互动机理,认为我国应及早构建和谐制度以推进人与制度两大系统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张岑遥 《经济师》2005,(11):42-42,44
把制度纳入经济增长理论框架的过程,贯穿于西方经济增长思想史的始终。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制度因素经历了从外生到内生、从重要因素或中性因素到关键因素、制度的内涵与外延都不断拓展的过程。文章主要分析这一进程、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发展趋势,并比较了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在制度分析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私有制度的效率出发,对马克思的私有制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私有产权在不同语境下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提出马克思的私有制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私有产权理论的重大差异、制度效率观的差异阐述了马克思同新制度经济学对私有制认识的不同及原因。提出马克思私有制的观点同新制度经济学不能简单的谈互补,而是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来分析两者的关系与作用,关键的问题是形成什么样的互补关系,以此科学界定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范围,制度选择和制度效率问题要考虑最终的结果即社会分配问题。既要坚持公有制的主导作用,也要不断完善私有产权的运行过程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以经济学家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强调了制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还试图解释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制度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本文回顾了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并将其与之前的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解释社会发展的理论做了比较.从而着重论述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一个开放性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制度分析适用于长期的制度变迁分析,而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则适应于短期的制度变迁分析,并且马克思的长期制度变迁分析具有历史性、演进性和动态性;在马克思看来,建立在私有财产制度基础上的生产过程存在剥削和掠夺性的一面;马克思不仅重视制度公平性分析,而且注重对制度的性质进行分析,这也是马克思不同于制度经济学家的重要一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致用之学的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已经形成了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流派,从而打破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实现了经济学理论的多元化。但是,由于中国具体的经济实践和制度环境上的原因,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三大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振环  白非 《经济问题》2008,(11):17-20,34
私有制的效率是否为最高效率是马克思制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冲突之一。两种制度思想在分析制度效率时,过多地关注于制度本身与产权的归属,而较少研究制度的组织形式在制度效率中的作用和制度的适用范围。私有制的组织形式才是私有制效率的决定因素。公有制与私有制不是非此即彼的逻辑关系。所有权制度组织形式的创新是提高制度效率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3.
法经济学体系的建立,依赖于两大理论作基础,一是经济学理论,二是法理学基础。在经济学方面,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说为法经济学提供了思想武器,新古典经济学为法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新制度经济学则直接为法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艳 《财经研究》2007,33(7):58-69
文章尝试从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进行探讨:一是依据马克思剩余价值基本理论抽理出这一理论的基本假定条件,并在这些假定条件下构建经典马克思剩余价值函数的基本模型,然后根据现代经济发展变化的现实,改变部分假定条件,尝试构建一个新约束条件下的剩余价值动态模型,这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的重要内容。二是探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最大化生产模型与西方利润最大化的沟通与连接的问题,并通过数学推理证明两个模型在技术层面是完全可以相互沟通,这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试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归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嵩 《经济经纬》2005,1(2):4-7
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归属,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笔者一方面分析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个人主义思想的批判,力图弄清他不同意其中的哪些因素,又保留了其中的哪些因素;另一方面分析马克思本人关于"现实中的个人"的论述,并且对照卢瑟福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定义,明确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归属。笔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坚持从自利的、理性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现实中的个人"入手的研究视角,他是一位方法论个人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问题上,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和芮切特)、旧制度经济学家(霍奇森)以及经济思想史家(卢瑟福)不仅边界刻画依据不完全相同,而且他们对新制度经济学智力成果的描述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某种制度分析是否属于新制度经济学关键是看该理论是否假定环境存在着不确定性、人是否具有有限理性,是否明确地或隐含地以交易费用为正为前提。而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在旧制度经济学家和经济思想史家那里被进一步放宽。他们深入到本体论层面,认为某种制度分析只要坚持方法论个人主义,那么它就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而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边界刻画更能准确、客观地反映新制度经济学的智力成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财务学的“经济人”假设进行了探讨,认为正是由于公司财务理论研究前提假定的非真实性,导致了当前主流财务学在研究导向、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的失效。马克思经济学人本主义思想为财务学研究如何贴近社会现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思路。财务学本身具有社会属性,在此基础上,财务学研究的领域可以扩展到制度财务学、财务社会学、财务心理学、财务伦理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新制度经济学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引入了交易费用分析范式。运用价值现象学的方法可以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由于忽视交易费用赖以存在的条件,所以在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颠倒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关。怨恨构造了现代社会的精神气质,新制度经济学与这种精神气质是一致的。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起源及变迁的关注都与怨恨所造成的价值假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from the unified visual angle of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 has observed Marx's theory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clarified the misunderstanding on Marx's theory of na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thought at home and abroad for a long tim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the Marx's thought that na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external condition and internal elements of human social economic growth, confirmed firstly Marx is the forerunner who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internal cause of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of far-reaching academ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