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谈新时期中国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渐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广告史上,旧时期,由于性别歧视、男性话语唯一性等原因,女性形象在广告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新时期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则有了很大改善和提升,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女性社会地位有了根本性的提高;也是由于传媒和广告策划者重视改善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结果.今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告要进一步从新的角度展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张红 《魅力中国》2014,(16):68-68
婉约词正宗李清照,其词作大胆而真实地表现生活,最突出的一点是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她的作品字里行间包含着生动的形象.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更是技高一筹,用白描的笔法,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张振 《新西部(上)》2013,(11):118-119
本文介绍了电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了女性形象塑造产生偏差的原因,提出了转变电视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对策。要宣传全面、立体的女性形象;创作出客观的现代女性新形象;改变传媒现状,合理优化传媒结构。  相似文献   

4.
苏丽敏 《魅力中国》2011,(20):119-119
在每个特定的时代,社会经济和文化都会显现出与时代背景相辅相成的变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潮的侵八及物质文明的发展,女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都不再只是由于一个默默忍受压迫和歧视的群体,而是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并走上了历史舞台,展现女性的魅力。本文旨在分别从我国的三个阶段,即五四后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1978年到现今,来分析中国女性视觉形象的演变和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沈洁 《魅力中国》2011,(8):245-245
社会建构着男女两性行为的差别,而大众媒介是建构社会的主要力量,该文章以电视节目《天下女人》为倒,分析了电视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以及提出了媒体应该承担男女平等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文体学的目的是唤起人们时文本中性别问题操纵方式的意识。从女性文体学的角度,通过词汇和句法两方面对比分析分别由祝庆英(女)和吴钧燮(男)所译的《简爱》,结论是:祝庆英的译本真正地体现了原著的女性主义特色,再现了女性的地位和形象。  相似文献   

7.
张雨溪 《魅力中国》2011,(14):319-319
波德莱尔《恶之花》中包含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体系:美丽与丑陋的矛盾体,神圣而遥不可及的女人,神秘的异域女人,社会边缘的游荡者,清纯可人的小女孩,母亲。这些形象体系以诗人的生活历程为主线贯穿着整本诗集,本文试对波德莱尔诗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期能更加深入地发掘诗人的内心和他的《恶之花》的美。  相似文献   

8.
每个时代的文学创作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战后日本文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基于日本自身社会的发展以厦文化全球化的促进。日本女性文学的整体创作思想以及表现手法都在进行着细致的变化。在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运渐超脱传统意义上的角色特点,越来越多的日本作者开始喜欢偏于个人化的日常叙事方式来表迭女性形象。本文基于文化视野,从女性形象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王丁霞 《发展》2013,(8):97-98
以语篇分析上的术语讲,知识女性,就是指具有相对高的知识水平的女性群体。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女性更是既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作为社会理性和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品格和气质。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知识女性的形象塑造日趋在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共同进步的社会大舞台上显得重要。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当代女性的形象塑造,为更好地在社会经济文化社会中发挥作用,和男性一起共建幸福美好家园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首先,既为知识女性,就要在形象的外塑上,要赋予女性特色,着红着绿为世界添色彩,作为知识女性,更是知识的垦荒者和创造者,而不是仅在外在上悬浮着"鲜亮绚丽"的气球衣。就要在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在《围城》中成功地塑造了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这四个在主人公方鸿渐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形象,钱钟书通过对这四个女性对婚姻态度形象地刻划描写,从不同的角度揭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不同阶层和地位的女性对婚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浦立昕 《黑河学刊》2006,(4):119-120,125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消费已经超越了其原有的实物性使用价值范畴而演变成一种“符号的系统化的操控活动”,即:抽象的社会价值表征。消费的目的与意义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了消费的社会意义上来。大众传媒以特定的方式扩大商品消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消费行为将随之展示其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大众传媒还促使消费活动呈现一定的趋同性,即追逐时尚。这种趋同性使女性自觉实施自我美化,体现其女性气质。女性有意在视觉上取悦他人的消费行动再现了生活中男女权力不平等关系,造成了女性在时尚消费中的形象缺损。  相似文献   

12.
樊蓉 《魅力中国》2010,(23):12-12
本文以不同新闻内容的女性形象塑造为切入点,以期挖掘出现代报纸在对女性形象塑造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策略,旨在弘扬女性主体精神,呼吁媒介表现女性、关注女性、赞扬女性,以构建平等、和谐的新闻天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英国文坛杰出的女作家之一、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以其怀疑、热情与洞察力,仔细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笔触刻画了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当然也不乏众多形象鲜明的男性形象。在她的众多作品中女主人公们大都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在男权文化为中心的社会表现出极强的母性意识,"性解放"的进一步发展也增强了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社会深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李艳梅  潘婉莹 《魅力中国》2013,(23):104-104
对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研读和思考,分析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类型。从而介绍她的作品的女性形象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为表现主题的外国纪录片是我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缩影,但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往往与真实的中国不符。本文选取外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这一主题,分析外国纪录片如何塑造片面、失真的中国形象,并进一步运用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分析西方社会是如何运用"他者"的观察视角描述中国社会,指出东西方文化差异影响着外国纪录片对中国形象的把握与塑造。  相似文献   

16.
黄进 《宁波通讯》2009,(11):32-33
女性占人口的一半,必然会成为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而这些形象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印记,这种印记集中表现在恋爱婚姻、经济地位、思想观念等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家》《李双双》《当家的女人》等优秀文学作品,分析作家们如何准确地描绘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女性的言语、行为和性格,使其成为鲜活、丰满的女性文学形象,以期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姻生活之中,或隐或显地制约着妇女解放事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女性主义视角的关注下,立足于社会现实,以新世纪中国涌现出的女性电影为文本,归纳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特征,并对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角色进行精读.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反思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把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实际生活中的女性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构建新女性形象和文化.  相似文献   

18.
赵丽莹 《魅力中国》2014,(19):95-96
“三言”一百二十篇小说有二十多篇以女性为主人公,这二十多篇中的女性以全新的形象示人。身上洋溢着市民女儿的光辉。人美、心美、情真。她们或是个性独立,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或是精明能干,展示卓然才能。当然她们亦有受命运摆布的可怜遭遇。研究“三言”中的女性形象.不仅能进一步掌握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及对社会的贡献;而且对于了解当时的时俗民情、思想潮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黑暗之心》中的女性有马洛的姨妈,贸易公司的两位看门人,库尔兹的非洲情妇和未婚妻.康拉德笔下的女性形象已经不是简单的普通女性形象了,她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反映,对女性的社会反映.本文将通过对《黑暗之心》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并且分析康拉德是否是名真正的“厌女症”的男权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左传》中有两类女性形象:一是自觉地扮演统治阶级及当时社会所赋予自身角色的女性形象,一是在更为不堪或悲惨的处境之下,有着不同程度反抗行为的女性形象,由此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女性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