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经济如何走出衰退?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世纪的最后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衰退的10年”,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短暂恢复之后,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衰退,本文分析了日本经济10年衰退期的增长特征,再次陷入衰退的表现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日本经济新生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叶琳 《现代日本经济》2008,158(2):63-64
2007年12月29日,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和外交学院联合主办的2007年日本经济形势及相关问题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王洛林、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孙新、副会长黄晓勇、吕克俭、侯水平、江瑞平、樊勇明、车维汉  相似文献   

3.
日本从1898年开始实行烟草专卖制度,至今已有87年的历史。1949年,日本面对美国卷烟倾销的压力,为了保护日本烟草工业的发展,经国会批准改组大藏省的“专卖局”为“日本专卖公社”,实行了从烟叶种植到卷烟生产及内销、外贸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垄  相似文献   

4.
经贸信息     
联合国预计中国经济12年后超过日本本刊讯联合国亚太区经济及社会委员会2003年12月19日发表年报指出,虽然受到SARS及伊拉克战争影响,但中国经济2003年持续强劲,成为亚太区表现最出色的经济体,如果未来10年中国每年平均增长达到7%,而日本经济保持低增长步伐的话,中国将在2015年取代日本,成为亚洲区的经  相似文献   

5.
张英 《亚太经济》1985,(3):11-13
到二十一世纪,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更为重要。近年来,美国、日本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内国家间的经济合作表现出更多的关心。特别是日本,自1985年以来。  相似文献   

6.
自1985年9月日元急剧升值以后,日本经济经过一年零十个月的调整,不仅成功地恢复景气,而且再次以较强的势头实现增长,本文拟就日本经济景气迅速恢复的原因及日本今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趋势做些探讨。一、牵引日本经济的几大因素日本经济素以贸易为动力,以外需牵动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企业的撤退看似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市场空间,但其仍然是不可小觑的竞争对手2011年,日本家电在中国市场上表现不佳。先是索尼等家电巨头上半年业绩报亏;进入第三季度后,又出现了日企家电纷纷缩减在中国的业务,进行大撤退的势头。潮退浪涌日本家电此次潮退,起始于2011年7月,海尔与日本三洋电机达成协议,将以100亿日元收购其在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的冰洗资产及销售网络,意味着三洋这一家电品牌将逐渐淡出市场。  相似文献   

8.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公布了《2006年日本企业海外事业开展问卷调查》的结果。该调查揭示日本企业开展海外事业的动因、设立海外网点的特征及国内外事业扩展的不同侧重点。虽然日本企业把中国作为设立海外网点、扩大海外事业等的首选地区,但中国在吸引日本企业设立研发网点及地区总部网点、作为产品销售及通用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等方面面临的形势却并不乐观。中国自身的投资环境及中日关系的现状等是影响日本企业对华业务开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秦兵 《特区经济》2012,(8):113-115
东日本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地震使长期停滞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并对日本产业发展给与沉重打击。加上因地震及核泄露而引起的电力供给困难,日本企业面临"六重苦"(少子高龄化、法人税率、环境规制、日元升值、FTA、电力供给)的困境。日本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会对中国的产业发展产生影响,中国与日本的产业经济合作也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0.
稳定增长阶段的日本经济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以1973年秋爆发的石油危机为转折,日本经济进入了稳定增长阶段,直到1986年11月日本的景气进入谷底,这10余年的时间被称为日本经济的稳定增长或低速增长阶段。导致日本经济增长率大幅下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日本政府和企业为克服这些国内外的不利因素,采取了各种措施积极应对。从这些导致日本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诸多因素及日本政府和企业的对策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公布了《2006年日本企业海外事业开展问卷调查》的结果。该调查揭示日本企业开展海外事业的动因、设立海外网点的特征及国内外事业扩展的不同侧重点。虽然日本企业把中国作为设立海外网点、扩大海外事业等的首选地区,但中国在吸引日本企业设立研发网点及地区总部网点、作为产品销售及通用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等方面面临的形势却并不乐观。中国自身的投资环境及中日关系的现状等是影响日本企业对华业务开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邮政事业涉及公共服务、金融、社会保障等诸多经济领域,其邮政机构——日本邮政公社兼营邮递、储蓄、保险三大业务,目前是日本,也是世界最大的金融机构,因而日本小泉内阁将于2007年实施的日本邮政民营化,即将邮政公社分为邮政业务、保险、储蓄及邮政资产管理公司4家公司的改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瞩目。  相似文献   

13.
媒体速览     
《中国经济快讯》2013,(36):16-16
东盟推进经济联盟:日本的机遇与挑战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简称东盟)创立于1967年,从1973年“日本·东盟合成橡胶论坛”开始,其后40年,日本与东盟的关系一直顺畅。通过合作,日本企业在东盟扎下了根,很多企业已经成为当地企业的一部分。在中国与目本的经济关系开始紧密的上世纪90年代,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增多,但全部叠加起来也不及对东盟的投资。在该地区,日本企业一直是自由贸易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4.
王纪鹏 《黑河学刊》2014,(5):26-27,114
1923年9月1日,日本东京发生大地震,震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天津社会各界得到日本震灾的消息后,各界人士本着人道主义的互助精神,对日本开展了积极地救援活动。这对帮助灾区的难民渡过难关及战后重建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战后日本的出版产业,从1955年至1975年以2位数高速增长,1976-1996年增长率减为1位数,1996年后发生重大变化,10年9降,前所未有。这既与日本经济的泡沫危机相生相伴,又与日本社会的发展及出版产业自身矛盾的累积息息相关。固然有读者需求日益多样化、畅销书发行册数大幅度减少等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因日本整体经济长期低迷徘徊,造成大批读者因对前途失望而对出版物变得漠不关心。日本人口出生率连年下降、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等也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此外,近年来兴起的网络和"手机热"、公益图书馆的发展也给出版业带来了很大冲击。同时,流通渠道的垄断也长期困扰日本出版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日本经济》1988年第三期刊登了刘耘同志的一篇题为“浅析日本推进‘环日本海经济协作’的动向”的文章,对1987年以来日本方面日益热衷的“环日本海经济协作”的构想作了简要的分析和介绍。笔者认为,在现今的经济格局和政治形势下,该构想的提出乃至实施,必将对日本及整个东北  相似文献   

17.
日本从1990年经济泡沫破裂之后,陷入了持续9年的衰退状态,经济增长率由1990年的5.1%降至1998年的-2.8%,与战后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奇迹"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期间日本政府频频换届,挽救经济的招数出了一招又一招,但目前日本经济仍处在不稳定之中。分析和思考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演变过程,或许能对当前的中国经济有一些启示。一、政策措施及效果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泡沫"成份破灭,衰退急速显现,国民经济增长率从1990年的5.1%急剧下滑为1993  相似文献   

18.
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电视、冰箱和洗衣机被称为"三大件",并开始向普通日本家庭普及。此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种类的家电产品被生产和销售。时至今日,包括"三大件"及空调等在内的家电产品已经成为普通家庭的生活必需品。与此同时,废旧家电数量也逐年上升,为了促进废旧家电中有用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构建循环型经济社会,1998年6月日本制定了《家电再生利用法》,自2001年4月开始实施。对日本实施《家电再生利用法》的成效进行分析,可以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05年10月日本邮政民营化法案在日本国会的通过,小泉内阁的以邮政改革为中心的结构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大步。多数日本国民也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并且得到了国际上的一些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5年8月8日发表的关于日本经济的审查报告中明确表示支持日本邮政三事业的民营化,给予了积极评价。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的思路、要因、理论依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的邮政改革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举世公认,无论是从地理位置来讲,还是基于市场潜力来考虑,中国都应该成为日本产品的一个潜在大市场。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现状及两国的贸易发展规模与发展潜力相比极不相称:中国对日出口仅占日本进口总额的5.3%,日本对华出口仅占日本对外出口总额的3.1%。且双边贸易额仍呈下降趋势。据中方的统计数字,中日双边贸易额(含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已由1985年的30%锐降至1990年的15.1%。不仅如此,在历经十几年之后,日本对华投资规模也并未出现重大改观,与日本私营企业在亚洲地区的投资及其它国家在华投资规模相比,日本相形见绌。据统计,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