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镇江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总体格局特征及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初步地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镇江市最大优势景观类型为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林地也是镇江市较为重要的景观类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显著的东西空间分异特征,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镇西丘陵区,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则相对较低;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镇东平原区,景观呈现较低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却较高;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镇江中东部地区较高,表明人类开发活动与景观破碎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规律。  相似文献   

2.
城市作为以人为主体的景观生态单元,建筑物群体构成了景观的主体。此外,还分布有公园、绿地和其它一些不常见的景观要素。城市景观是深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景观类型,同时城市生态系统也深深地刻上了人类影响的烙印。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城市化,未来的景观将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改造。  相似文献   

3.
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为研究方法,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域,应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研究区各景观指标,结果表明:林地是景观的背景基质,其它景观类型充当斑块功能;交通运输用地斑块数量最大,破碎化程度最大;园地斑块数量最少,板块之间距离最大;林地景观斑块形状最复杂,商服用地和园地比较简单;研究区各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差异较大,景观多样性水平和均匀程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4.
东莞市城镇扩张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ENVI对东莞市1997—2013年的TM/E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分析以及景观扩张指标(LEI)与AMOEBA空间层次聚类算法相结合,从空间相对距离变化及扩张时序变化两个角度,对城镇斑块景观时空分异性、扩张变化程度、类型以及组团的空间分异性特征进行剖析,从动态及静态两个方面了解城镇扩张过程中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97—2013年,东莞的城镇扩张呈现出以边缘式扩张模式为主的状态;②从梯度分析结果来看,距离城镇中心10 km范围内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城镇区域,10~40 km范围内的地区属于扩张活跃地带;③新增城镇用地受到城镇中心、周边城市以及主要交通线延伸的影响,形成具有时空分异特征组团。最后,为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城镇分析结果,结合东莞城镇发展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生态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构建产业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IISNE)对2001—201 5年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测评。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广西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剧了其环境污染程度,广西环境污染的加重主要源于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和其他制造业比重的提升,而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比重的降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广西生态环境恶化速度。  相似文献   

6.
温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本文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温州市及县(市,区)的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找出了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水平及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土地利用方面,对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应防止农业用地的流失,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应努力提高林业的多种效益。  相似文献   

7.
庐山石刻景观是历朝历代文人学士政治家们以庐山自然山石为载体,以勒石刻字为手段,反映各历史时期人类思想印痕的物质文化现象,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珍贵资料,是构成庐山文化景观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1949年共911年间,庐山共产生了933块石刻,各朝代间的时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在空间格局上,以庐山管理局为中心的平均石刻距离为7.87千米,平均海拔高度为549米。平面格局与垂直格局也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距离越远,海拔越低的区域范围内,分布着更多的石刻。  相似文献   

8.
从地区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阶段性判别、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分析四川省宝兴县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三十年来,宝兴县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一、二、三"型转换成2007年的"二、一、三"型;按照Chenery"标准模式"评价,宝兴县经济水平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产业结构仍停留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转换滞后干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以畜牧业、石材加工业、建筑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由1990年的"中等"发展到2007年的"较重"水平,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效应表现出差异,农业、林业、轻工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效应逐年降低,重工业、畜牧业和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9.
吴琼  张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3,(10):151-152,212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2000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对扎鲁特旗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从区域尺度定量分析扎鲁特旗的景观空间格局,揭示扎鲁特旗2000-2005年五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0年、2005年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景观为草地景观;2000年、2005年草地面积有所增加,旱地、沼泽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较多;2005年与2000年相比,生态环境指数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乡村与城郊景观格局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要在2020年之前使城市化水平达到60%。乡村景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必将发生更大的变化。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多样性、斑块密度、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对比乡村景观和城市郊区景观的格局,并从景观格局角度计算其城市化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城市郊区景观比乡村景观更为破碎、多样性指数更高,优势度组分显著不同,景观城市化指数差异显著。这一研究将为加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景观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城市群,伴随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林地、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以成渝城市群四川境内的13个主要城市市域范围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准确识别并量化了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结构要素,其次计算出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以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GI网络结构要素中所占比例作为变量因子,根据GI网络中景观组成的相似程度对13个城市进行分类,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别下城市GI景观组成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的核心区和连接桥是主要GI网络结构要素类型,7类GI网络结构要素在城市中主要由耕地和林地构成,不同城市在景观组成特征上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对客观认识各城市GI特征、成渝城市群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保护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的自身特征和周围环境的景观格局可影响 其冷岛效应。以上海市中心城区68个面积大于1hm2 的绿地为 研究对象,探讨绿地内外部的环境景观格局配置对其冷岛效应 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为增强一定面积绿地的冷岛效应, 可通过提高绿地边界形态的复杂度、提高绿地内外部环境中水 体斑块的面积、降低不透水面斑块面积或分散布置绿地内外部 环境中的不透水面景观等措施来实现。探究了环境景观格局要 素对绿地冷岛效应的影响,弥补当前相关研究的空缺,这对提 升有限土地空间内的绿地冷岛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1987年、2000年及2006年三期TM影像(Landsat 5)为信息源,基于GIS技术对锡林浩特市市区及其近郊进行景观分类并生成景观类型图,将景观类型划分为10大类.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3.3从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上计算各类景观指数,并计算景观转移矩阵,定量揭示了整个景观格局与类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20余年内,研究区内居民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交通用地、园林用地及商业文化用地等人工号现面积增加明显,分别增长了5.12km2、8.56km2、2.92km2、1.00km2和1.65km2,以草地为主的其他景观近20年减少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8.54%.在景观水平上,1987年、2000年和2006年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1、0.28和0.33,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4、0.62和0.77,加权平均面积周长比为19.3、26.72和30.38,说明研究区景观类型分布更加均匀,破碎化程度增高,斑块形状复杂程度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4.
选择武汉城市圈内的嘉鱼县鱼岳镇为研究区,以2005年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分析鱼岳镇城镇用地空间动态变化与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鱼岳镇城镇用地呈快速上升趋势,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以耕地为主,其次是其他农用地和林地;同时存在城镇用地转变为其他类型用地的自我调节现象,反映了城镇用地发展中自组织与被组织的过程。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中的不同地类在空间分布与景观格局上存在较大差异,被占用的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斑块破碎度明显小于其他地类,新增城镇用地与减少城镇用地的动态变化,更多体现了一种有序扩张和无序缩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 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 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 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 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 合三峡山地环境条件,提出景观格局规划优化途径,包括维育 山水生态活力、保护簇群核心生境、修复山地蓝绿景观,以及 管控生态要素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库区人居景观建设提供规划 方法和管控建议,以期实现生态文明语境下三峡人居空间景观 探索的地域性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借助景观生态学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编制草原景观类型图,并利用专业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对内蒙古西乌珠穆沁草原景观的连通性、异质性等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西乌珠穆沁草原景观空间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土地沙化退化趋势明显,人工景观比例增加,但总体相对稳定,草地景观占整个景观面积的86%以上。随着人为活动干扰加剧和气候环境变化,景观整体的破碎度加剧,连通性降低,景观的分布更加均匀化,生态系统向退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入 手,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 成部分,体现了提升国家空间治理能力的系统制度设计,强调 全域全要素的统筹协调和管控。在介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 设的基本状况后指出,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之 下,规划工作中应有进一步的价值排序。首先应把生态系统的 安全性摆在首位,其次是生态功能优化,在此基础上,对自然 资源、人文资源、景观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做整体规划设 计。通过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测评估预警系统,更 好地管理包括景观资源在内的各类国土空间资源。在新的发展 阶段,需要多学科融合,在适应国家建设新要求的同时,推动 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彬  张小林  尹旭 《经济地理》2015,35(3):138-144
在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讨论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及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各分指标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同时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表现出苏锡常地区的高值集聚,苏北地区的低值集聚态势。为提高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并缩小人居环境的区域差异,针对不同地区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