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降维,对我国31个省份城镇居民住房综合状况的地区差异、住房类型特点及发展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江苏住房综合状况最好,西藏住房综合状况最差,省际之间住房状况差异很大,但是地区之间的差异在缩小;中部地区住房综合状况最好,而东部地区基本住房状况很差,西部地区住房设施状况也不完善;相比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城镇居民住房状况在改善。  相似文献   

2.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利用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体制改革对不同地区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结论是经济体制改革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影响明显,且影响程度从东到西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
采用历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系统地对中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变动以及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显著提高,与居民收入水平基本协调发展,消费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但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存在区域空间上的差异,虽然相对差异逐渐缩小,但是绝对差异却呈扩大趋势;通过对区域旅游消费差异的地区构成进行分解,发现东部地区城市间的差异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之间的差异是造成区域旅游消费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将个人所得税作为主要变量,采集1994年-2014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统计数据,利用驱动分解的绝对收入流动性指标和转换矩阵的相对收入流动性指标测算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流动性,分析收入流动性的地区特征及税负趋势.结果显示:2009年之后我国城镇居民绝对收入流动性呈现出下降趋势,中长期收入流动性强于短期.收入增长效应代替互换效应,成为当前城镇居民收入流动的主要驱动.城镇居民负担的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流动性负显著,不同时间段各收入组影响有一定差异.除税负外,收入结构、就业比例、劳动者素质、地理区位和初始收入位次等因素也对收入流动性影响显著,据此针对不同收入地区分别提出措施以打破收入流动僵局.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指标体系并对2005—2021年中国30个省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结合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进和分布格局,借助Dagum系数法和耦合模型识别区域发展差异与系统整体性,并运用障碍因子法对部分地区进行制约诊断。研究表明: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显示良好上升趋势,呈现东高西低、中部上升、东北停滞的分布特征;空间集聚性明显,未表现出极化倾向;组间差异是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差异来源,尤其是东西差异;各区域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整体性有所提升,除西部地区外耦合协调性均呈收敛态势;影响东北和西部省份发展的制约因素集中在绿色生态、科技创新和效益共享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将消费习惯引入信息消费增速提升的福利效应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运用1992~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信息消费数据,测算了信息消费增速提升给中国不同区域城镇居民带来的差异福利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内部习惯特征对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福利效应具有显著影响。引入习惯特征后,信息消费增速提升1%相当于在其未来无限生命期界内每年补贴0.27%~26.05%信息消费产品或服务;第二,无论是同质性偏好还是异质性偏好假设,四大板块中的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福利效应均高于东部地区,区域间信息鸿沟转化为福利差异。因此,在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同时,应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资本的积累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本文运用永续盘存法和基年迭代法测度数字经济资本存量,运用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莫兰指数分析数字经济资本存量的区位差异和演进趋势。研究发现:全国及省份数字经济资本存量均呈迅速增长态势,区域间数字经济资本存量分布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基尼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差异是数字经济资本存量区位差异的主要原因;核密度估计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资本存量的省际分布存在区域集聚现象,分布不均衡程度加重;莫兰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省份处于低水平区域并保持无跃迁的稳定状态。本文对于完善数字经济核算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产业融合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中国城镇居民1990-2008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了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法(FE-IV)对我国城镇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及其地区差异、时序变化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存在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中西部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然后滚动回归的结果表明,全国、东部及中西部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整体上呈现出先下降然后上升的趋势,且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居民间相对谨慎系数的差距逐步变小。本文最后在实证结果基础上提出了缓解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构建包含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化冲击的城镇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模型,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加剧了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城镇化发展则有助于减轻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上述效应由于受到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的调节而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地区的城镇劳动需求弹性较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也较大。因此,要降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一方面,应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减轻城镇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市场化进程和扩大对外开放,打破要素市场分割,使城镇非农部门的劳动需求更加富有弹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消费水平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居民消费水平呢?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展开的研究.分析了我国31个地区城市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消费水平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居民消费水平呢?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展开的研究。分析了我国31个地区城市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利用投入产出表和相关资料数据,研究了增值税扩围对不同行业就业人员、城乡居民以及城乡不同收入家庭收入分配的影响。结论是,扩围后不同行业劳动报酬变化差异显著,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居民收入整体有所提升,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大于农村居民;西部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幅度相对较低,地区收入分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发达程度不同地区的1745份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检验财政民生性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满意度的实践效应,结果显示二者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不同类别的财政民生性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满意度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医疗卫生支出和交通通信支出,教育、文化体育和住房保障领域的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满意度并未表现出显著影响.为此,政府在实施民生导向的财政政策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提升财政民生性支出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在保持税负稳定的前提下,着力通过降低公共品价格和提升公共品质量以推动城镇居民消费满意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在新古典消费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民族地区城乡居民的消费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方法,考察了老龄化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城乡层面的比较。实证结果发现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在民族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的是显著的负效应。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城乡老年人口收入来源的差异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导致老龄化的"消费效应"在城镇地区占据主导地位,而农村地区则是"储蓄效应"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协整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利用协整理论对辽宁地区消费与收入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分区跨期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滑等经验观察,借助于Euler方程的天然正交条件,直接采用GMM方法对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进行了分区跨期测度。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总体波动呈现倒U型结构,且地区间差异显著。因此,在居民存在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减少城镇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收入分配改革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贫困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备受关注的话题。教育、性别、年龄、地区经济都是影响城镇贫困群体收入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在收入的不同分位点影响收入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本文通过核密度估计方法初步筛选影响因素,然后构造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影响收入诸因素的作用方式与程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镇贫困群体的致贫原因。  相似文献   

18.
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最终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全国31个省市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和结构有较大差异,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较高,消费结构也较合理。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改善消费结构,不但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要引导居民正确消费、提高各地区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角度来研究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文章利用1991-2008年间江苏省城镇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支出的数据等进行分析,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发现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收入差距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进而利用总收入的基尼系数和剔除社会保障转移性收入的基尼系数的对比分析,发现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有效地起到降低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相反在部分年间,反倒加剧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0.
流动性约束作为一种信贷约束,在信贷市场发展不充分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严重,欠发达地区居民在流动性约束下,更倾向于减少当期消费而增加储蓄额。本文运用近28年西北五省区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面临的流动性约束程度,分析了住房制度改革和消费信贷发展是1999年以来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增加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缓解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流动性约束、提高消费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