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中,政府的财税管理是由中央和地方多级管理组成的,这就要求在各级政府间协调与处理各自的活动与关系。所谓财税体制,就是指处理各级政府之间财政税收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它是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在财政税收领域的具体反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杠杆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是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方式之一。地方政府作为经济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层次,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和实施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中央宏观调控权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履行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责,保障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快速发展。但是,在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的政策空间较小,政策手段较少,因而,地立税收作为服务于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的政策工具,在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更为突出,作用更为明显,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以税收为主,地方税收也是地方政府引导和规范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主要工具,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应更加注意发挥地方税收的作用,增强运用税收手段管理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发现,地方税收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税收结构与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促进地方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应作以下努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税收总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地方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4.
董旸 《涉外税务》2002,(7):53-57
因为税收与地方政府行为、地方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税收计划的制定原则、增长方式不可避免的受到政府的影响,因此税收计划具有支持和破坏依法治税两方面的作用。只有改革计划编制方法,增加其科学性和兼容性,才能较好的处理依法治税和税收计划的关系,达到二者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财力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地方政府财力主要由税收收益权配置状况决定。从税收收益权配置的两个方面—税收收入分配与税收转移支付入手,通过以黑龙江省为着眼点的比较分析,阐述了税收收益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问题,同时探讨了税收收益权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地方政府应科学合理地运用政府财力,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南方金融》2004,(8):47-49
与大都市的发展状况相比,我国一些地方的县域经济近年来一直处于相对缓慢发展状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县域金融服务的缺位。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在于改善县域金融服务。本文在分析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目前状况基础上提出了多管齐下改善县域金融服务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是我国经济格局中的基本样式。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由于经济、金融、行政、司法和社会信用体制等诸方面的原因,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之间存在诸多矛盾,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近些年,随着内外部形势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面临着各种经营挑战。同时,县域经济的强势崛起为银行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使县域成为各大银行新的竞争高地。县域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县域金融机构扎根地方,与县域经济发展相依相存、共生共荣。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更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为此,本文对县域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经济水平不断升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县级金融机构的定位也做不断调整,逐步制订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策略。但在现实中,往往有诸多因素制约了县级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在湟中县其中一个突出原因,就是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使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服务的协调存在较大差异。从一定层面看,县域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是过去县  相似文献   

1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所创造的GDP占全国GDP的50%以上,在创造税收、增加就业等方面功不可没。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当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资金供给不足与需求旺盛的矛盾。在县域融资市场不发达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财政政策的导向和调节,政府得以在市场缺陷的情况下调节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规模和方向,实现经济最佳发展。目前实际的状况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基本无权根据当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类型等来制定地方税收政策,税收调控功能在基层政权调控地域经济发  相似文献   

13.
特色经济已成为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但目前县域金融支持地方特色经济与特色经济的社会贡献度有些不相称。本文以阳西县域特色经济为例,深入剖析制约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因素,探索加强县域金融对县域特色经济的信贷支持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银企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4.
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研究乡村旅游与县域经济之间的协整关系和耦合关联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乡村旅游与县域经济发展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探究2009-2021年竹溪县乡村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关系,进而揭示乡村旅游发展与县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机理。结果显示:2009-2021年,竹溪县乡村旅游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乡村旅游与县域经济两系统由严重失调逐渐发展为优质协调。竹溪县乡村旅游与县域经济发展两系统之间具有很强的耦合关系,但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需继续探索实现竹溪县乡村旅游与县域经济的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王玲 《中国金融》2007,(20):85-86
县域经济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但边远地区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在发展中却出现了许多不协调的问题。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强烈;另一方面,县域金融呈萎缩趋势,特别是融资功能逐步弱化。  相似文献   

16.
蔡昌 《财会学习》2012,(1):41-43
正一、税收契约及税收契约关系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契约与税收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互动的关系。税收筹划作为由社会多方契约关系制约的、多方契约力量之合力推动的一种经济行为,也与契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契约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从现代税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金融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建设和构筑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县域经济中,县域金融却在逐渐萎缩,县域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愈演愈烈,因此,亟需关注县域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18.
西部县域金融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与微观基础,因而县域经济是真正的地方经济。我国目前共有2000多个县(包括县级市),县域范同内的人口共计约10.8亿,占全国人口的85%(中国统计年鉴2003):然而在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一直走的是城市发展路线,重视大中城市的发展而轻视县与乡镇的发展。因而县域经济,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步拉大。伴随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县域金融,特别是西部地区,其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县域金融作为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终端环节,其发挥金融支持经济的作用正在不断的弱化。孙铭在《县域金融体系:大破之后如何大立》一中,则直接提出县域金融市场出现的“真空”现象。  相似文献   

19.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冲击。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县域经济如何发展和壮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此,要发展和壮大中国县域经济,就要正确处理好六大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与解放思想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关系;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四是要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关系,五是要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与政府职能的关系;六是要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与机制创新的关系。这对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理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税务部门的工作关系。新税收征管法第五条规定与旧税收征管法第五条规定相比,在地主级人民政府和税务部门工作关系有以下三个不同地方:一是适应税务机构分设的需要从单一的领导方式改为领导和协调二种方式。二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税收征管工作,不论是领导还是协调都要“依法”执行,这里的“依法”既包括依照法律法规,也包括规章。三是从支持税务机关完成税收征收任务,改为支持税务机关依照法定税率计算税额,依法征收税款。表明不再立法上强调完成税收任务,也不再把支持税务机关完成税收任务作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职责,强调税务机关应依法征税,应收尽收。这将对一直困扰税务机关的“计划治税”逐步向实现“法制治税”转变,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