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一)城镇用地新模式1."旧城改造,内涵挖潜"用地模式一是重点进行城镇内旧村(城中村)、旧工业区和工业住宅混杂区等的改造。二是挖潜城镇内闲置、空闲土地,盘活利用部分土地资源。三是划拨用地采取有偿方式使用,同时采用集中办公的办法,提高政府部门用地集约水平。2."向天空、向地下要地"用地模式"向天空要地"是指通过增加建设密度、容积率、提高高层建筑高度等方式,提高城镇的单位土地承载力,向空间发展。"向地下要地"是指充分利用城镇地下空间,达到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土地资源的目的。(二)农村居民点用地新模式1."一户一宅"用地模式长期以来,在九江市农村中"一户多宅、违法占  相似文献   

2.
正一、加强规划引导控制,有计划盘活存量土地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严格保护耕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作为规划修编的宗旨,结合全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发展趋势,按照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要求,设立全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指标,并结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度建设,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与调整。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树立科学的城镇规划理念,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城镇化模式。我们还要加强产业空间规划、城镇建设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水利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建立协调统一、控制有力的规划调控体系。辛庄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了与专项规划的衔接,按照"工业向集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集聚效应,对工业集中区进行整合归并,城镇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统一布局,使土地利用结构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城镇人口数据,构建了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评价模型,划定了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度的分级标准,对安徽省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协调性较弱,呈现土地快速扩张态势;土地显著扩张是安徽省城镇发展的主要类型,全省共有8个城市表现出土地显著扩张,3个城市表现出土地明显扩张,3个城市表现出人地基本协调,仅有2个城市表现出人口明显增长;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地显著扩张和土地明显扩张城市主要集中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人口明显增长城市的分布重心则相对北移,主要集中在皖北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人地基本协调城市主要集中在"两淮"资源型城市。基于上述结果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内涵,针对如何实现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土地资产管理,建立规范地产市场,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征收土地税费的重要依据与基础性工作。以重庆市为例,在简要介绍重庆市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概况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推进欠发达地区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土地级差收益是反映城镇土地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在城镇土地定级别的基础上,建立不同土地级别的土地收益模型,为快速.方便地评估城镇地价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城镇基准地价。因此,本文从城镇土地级别单元土地收益样点入手,定量测算土地级别收益,建立土地级差收益模型,并利用土地级差收益模型评估城镇基准地价。  相似文献   

6.
国颂 《企业导报》2009,(4):31-32
<正>土地使用年限即指土地使用权受让人在出让地块上享有土地使用权的总年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13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由国务院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条例》中也对各类土  相似文献   

7.
城镇地籍测量工作是城镇地籍管理和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地籍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澄清城镇土地的属性、位置、面积、用途、经济价值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建立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奠定基础,高新测绘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本文对城镇地籍测量中GPS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的应用做了相关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广州市黄埔区为试点单位,收集整理各种空间和属性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建库入库,开发统计分析程序并进行城镇土地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城镇土地统计工作开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建立新的城镇土地信息管理和土地统计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帆 《企业经济》2013,(1):151-154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我国必须在保证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必须在城镇化发展和建设中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土地,走集约利用土地的城镇化道路。本文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入手,在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后,提出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改革创新方向,并强调集约用地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务院1988年9月2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城镇土地使用税是与土地资源占用相关,以开征区域内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为征税对象,对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始终是城镇土地的来源,从城镇出现的第一天起,其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土地城镇化这个基本前提。从中国土地城镇化的制度供给来看,城镇土地的产权制度、征收制度、收益分配制度、流转制度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制约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要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充分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目标,惟有制度改革和创新才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2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121号文)规定:"对按照房产原值计税的房产,无论会计上如何核算,房产原值均应包含地价,包括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价款、开发土地发生的成本费用等。"  相似文献   

13.
安玉雪 《企业导报》2012,(24):153-154
城镇建设的水平决定产业发展的水平,没有一流的城市就不会聚集一流的生产要素,就不会有一流的产业。随着唐山"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总体思路的确立,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将在促进城市功能转型、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产生影响,为促进城镇建设水平的提升,必须要克服土地、资金、规划等瓶颈制约。  相似文献   

14.
城镇土地分等及其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十几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城镇土地分等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路线,并成为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的依据之一。2001年11月12日《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正式发布,进一步从法律上确立了城镇土地分等的操作规范与实施细则。本简要回顾了城镇土地分等十几年来的发展历程,概括了分等工作的理论依据的技术路线,并针对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指标体系建立、城镇土地分等基本方案校核、跨行政区域城镇土地分等和城镇土地分等成果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对深化城镇土地分等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秘鸣  赵然 《价值工程》2011,30(11):77-78
本文通过对城镇土地定级因素选择原则、选择范围,城镇土地定级参评因素因子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同时,指出现行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因子体系应用于乡镇土地定级存在因子过多、部分因子无实际意义等问题,得出城镇土地定级因素的选取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从《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入手,通过现有农村居民点分散、人均用地超标和空心现象分析,探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实施挂钩政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相应保障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自2007年1月1日实施以来,对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节不同地区因土地资源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拓宽税基、公平税负、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更贴切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需求逐渐增加,土地价值不断攀升的事实。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我们公司取得土地的形式多样,历史遗留情况复杂,往往给我们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缴纳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下面,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希望有助于相关土地使用者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缴纳。  相似文献   

18.
谭立萍 《民营科技》2014,(11):77-77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的供需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云阳县城镇的发展。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成为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对云阳县城镇地籍调查数据汇总的基础上,对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及利用方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浙江房地产》2007,(2):19-20
第一条 为了合理利用城镇土地,调节土地级差收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加强土地管理,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为城镇土地使用税(以下简称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土地使用税。  相似文献   

20.
正第一讲开头就说"1982年《宪法》一条规定:城镇土地国家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简单的几个字,在最高的法律层面确立了"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影响深远。先不说后面的影响,这等到城市化、工业化如火如荼之际方可尽显"英雄本色"。这一讲还是先讲1982年《宪法》到现在的《土地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