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20年,天才骗子查尔斯·庞兹制造了美国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骗局。他承诺在3个月内让投资者的钱翻一倍,然后用后期投资者的钱支付前期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息,魔术般施展“拆东墙补西墙”骗术,在短短几个星期内捞到了成百上千万美元。这种骗术是如此的蛊惑人心,以致《剑桥英语大词典》把“庞兹骗局”作为一个专门词条列入。  相似文献   

2.
翟义刚 《上海保险》2011,(1):20-21,42
“庞氏骗局”得名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裔商人查尔斯·庞兹。他从1920年开始从事投资欺诈,不断吸纳新投资者的钱,并将其付给前期投资者。前期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投资回报,就宣称他是投资天才,于是更多新投资者携带现金纷至沓来。自庞兹以后,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各种各样的“庞氏骗局”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美国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600亿美元欺诈案,成为世界金融界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何为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的名称源于波士顿巨骗查尔斯·庞兹,他编造的一个投资骗局于1920年崩盘。庞氏骗局是一种投资欺诈,其支付给投资者的回报不是来自真正的投资或实业产生的利润,而是来自后续投资者投入的钱。  相似文献   

4.
成宝德 《科学投资》2007,(11):50-52
黄金市场同其他投资方式一样,也存在着诱人的骗局和欺诈的陷阱。而且这些陷阱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清醒地认识,反而是一批又一批的欺诈者利用投资者的投机心理和盲目意识一次又一次骗术得逞。  相似文献   

5.
王奇 《投资与理财》2014,(13):54-55
高息诱惑、秒表圈钱,虚拟平台信息……成为目前跑路平台的常用骗术。对此,业内人士评价,这些骗术虽然很拙劣,但投资者侥幸心理太重,对一些平台的基本信息都不去核对,是造成他们“踩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何为庞齐陷阱 “庞齐陷阱”来自查尔斯&;#183;庞齐(Charles K.Ponzi)策划的一个金融陷阱.骗人向虚设的企业投资.用后来的投资者投入的资金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的投资者.以便诱使更多的人上当。早期加入骗局的人投入少量金钱就能获得大量的回报,因为他们赚的是后来加入骗局的人们投入的金钱。但是.最终会伴随着新加入的人日渐减少使骗局破灭。最后加入的人——众多上当受骗的人会一无所获。  相似文献   

7.
理财     
《中国外汇管理》2011,(8):10-10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最常见的三大陷阱 “钱”往何处去成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命题,楼市在严厉的政策调控下暂时偃旗息鼓,股票、基金市场变幻莫测,银行理财产品吸引了投资者的眼球,十几分钟内售罄的银行理财产品层出,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全球经济大潮潮起潮落,退潮时,人们往往能够看到更为真实的情景…… 2008年12月10日,在金融风暴中面对巨大赎回压力的伯纳德·麦道夫,向作为公司高级雇员的儿子承认,其苦心经营数十年的投资神话,只不过是一场“庞氏骗局”(借指以高额回报为吸引,筹集新钱弥补旧钱亏损的集资骗局)。而这之前,身为前纳斯达克交易所主席的他一直是年高德劭的商界楷模,  相似文献   

9.
私募基金募资形势的严峻,并使投资者的动作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但那些“聪明钱”(SmartMoney),尤其是本土的聪明钱,依然能为优秀的投资者所用。  相似文献   

10.
周文革 《理财》2007,(5):80-82
“抢”钱五个关键关键一创新不是一切一般而言,风险投资者(以下简称“风投”)特别偏爱那些创新非常强的领域,他们甚至乐于为一些空泛的“概念”型创业买单——只要这些创业项目真的具有丰厚的市场潜力。比如,分众传媒、占座网都是靠创意而融到风险投资的典型成功案例中的。不过,如果据此认为只要拥有了好创意就一定能获得风险投资,也不尽然。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初以来,理财市场颇不平静,先是被投资者视为存款替代的集合信托产品屡屡出现风险,后又是某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被曝代销质量较差的私募产品,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接着某些银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被指有问题……“庞氏骗局”、“骗子理财”等字眼频现网络。银行似乎感到很无奈,不管是发行自身的银行理财产品,还是销售其他理财机构的产品,投资者在购买时都做了风险评估,抄写了风险警示条款,本应对投资风险很清楚,但为什么一旦投资失败,投资者立刻翻脸不认人,指责银行违规销售,甚至诈骗呢?  相似文献   

12.
这段日子,银行卡为方便储户设立的ATM自动柜员机和网上银行成了骗子们惦记的一块“肥肉”。因为这些新兴方式的不完善和人们警惕性不高,有不少人的银行存款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感到特别窝火。《科学投资》为你总结了近期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银行卡骗术,以及防范和识破骗术的方法。无论这些手段是高科技还是老骗术,其实只要多个心眼.这些“鬼把戏”人人都可以识穿。  相似文献   

13.
李琳 《时代金融》2007,(8):25-26
“粮食丰收之后,必须提防鼠患”——这句贴在农村宣传栏中的宣传语,如今成为了中国股市的形象描述。2006年中国股市掀起的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让投资者体会到了“粮食丰收”的喜悦,然而喜悦的背后却是“鼠患”横行。某些手握百亿元资金的基金经理们正在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兴建“老鼠仓”,让投资者的钱为自己“抬轿子”。  相似文献   

14.
王正位  王新程  廖理 《金融研究》2019,470(8):96-112
庞氏骗局是金融学的重要话题,但是使用大样本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较为匮乏。本文首次利用e租宝88.9万名投资者的微观数据研究投资者陷入庞氏骗局的原因,研究表明,信任是使投资者陷入庞氏骗局的重要原因。首先,投资者的投资探索行为使其逐步积累起对平台的信任。本文发现:投资者待回收本金会随着投资笔数的增多而显著增多,即投资者过往投资中得到及时还款等正面反馈而逐步建立起对平台的信任。其次,投资者也会受到朋辈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e租宝平台存续时间延长,投资者待回收本金显著增多所需的投资笔数越来越少,即投资者投资决策会受到朋辈的影响,所以在投资者整体数量变多后,投资者加深了对平台的信任。此外,外部信任背书也是导致投资者陷入庞氏骗局的重要因素。本文发现央视广告当期新增投资者首次投资金额和原有投资者待回收本金都显著增加,即央视广告使投资者相信该平台的可靠性。本文从内部视角研究庞氏骗局投资者的微观投资规律,对后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因为投资贵金属导致了亏损,和炒股票亏本是一个道理,谈不上遭遇了骗局。你买了房子最后房子跌价了,不能说房子是个骗局。问题出在当初投资人对贵金属交易、赚钱设想得太简单。不少市民反映经常接到介绍贵金属投资的电话,也会有人派送投资贵金属的传单折页。推销电话和宣传单上关于贵金属投资收益率的种种描述,让有意的投资者莫哀一是,让已经持有贵金属买单的人心里忐忑。  相似文献   

16.
桂同勋 《理财》2005,(9):49-49
很多人都认为,钱需要拼命“挣”才能获得,要说“钱”能“想”出来,不啻天方夜谭。然而,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创业成功,就必须有新思维,多想、巧想、妙想,“想”出条条新财路……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投资》2005,(6):3-3
想发财需要找门道,这谁都知道。但是门道在哪里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封面文章《钻进钱眼》教给你找发财门道的第一步,针对中小投资者资金量小、经验不足的特点,首先让你明白钱在哪里,先找到“钱眼”,然后对症下药。这是《科学投资》长期研究的结果,指明了当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商流中,金矿最为富集的14个地区,并细致剖析了其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指尖动了”钱没动,我的存款究竟谁做主?随着微信“理财通”的上线与受到热捧.部分银行出台规定,限制其交易额度,这一做法引发了一些投资者的不满与质疑。  相似文献   

19.
招商银行的“金生利”、平安银行的“金抵利”和新浪微财富的“金生宝”,都是黄金投资的创新产品。他们不但解决了黄金保管问题,还能让金条生出“利息”。黄金、股票、互联网金融、房产……面对各种“钱生钱”的投资理财渠道,有些投资者比较倾向于金融类的产品。有些投资者比较偏爱实物型的投资。在中国民间,对于黄金的喜爱从来没有消失过,黄金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普通家庭比较适宜“压箱底”的理财产品。但是黄金价格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跌出了投资者的心理底限,给那些偏爱黄金的投资者予以了重重的打击。于是,有些金融机构又从“黄金储蓄”上动起了脑筋。  相似文献   

20.
白利倩 《理财》2014,(5):60-61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依然是很多大众投资者喜爱的投资方向,因为其收益稳定,风险较小。但不得不提醒投资者的是,尽管银行理财看似保守,但实际上也存在许多小猫腻,以及隐形“吃钱”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