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用卡固定额度是指信用卡客户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循环透支使用的最高限额。信用卡审批通过后,银行一般会根据客户的风险和资质情况来确定固定额度的高低。正常情况下客户的风险和资质情况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动,所以银行不会轻易调整客户的信用额度。但在有些情况下,银行会对信用卡进行额度调整。  相似文献   

2.
一、信用卡业务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中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是恶意透支风险。在银行信用卡犯罪手段中,恶意透支是最常见的、隐蔽性最强的一种,因而对发卡机构的资金安全威胁也极大,主要是以套取发卡机构的资金为目的,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进行与自己经济能力极不相称的购物与消费,主观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偿还透支的款项。  相似文献   

3.
2012年3月,陈某成立了一家汽车租赁行,并向甲银行申领了1个POS机。2012年7月,孙某向乙银行申领了信用卡,信用额度为1万元。2013年9月,孙某因做钢贸业务发生严重亏损,希望通过信用卡套现来清偿所欠他人款项。经朋友介绍孙某认识了陈某,并提出通过在POS机上进行虚假交易实现套现。陈某答应了孙某的请求并要求收取手续费。  相似文献   

4.
开户是银行的基础业务,也是风险隐患的源头。当前社会上网络诈骗、电话欺诈、信用卡恶意透支、洗钱行为与日增多,这些风险行为都必须借助银行账户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用卡市场的快速发展,使用信用卡消费越来越普遍,但是出现了一些利用信用卡套现的行为,造成银行收益与风险不匹配,扩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严重影响了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一、信用卡套现的行为分类信用卡套现的特点是以较低成本提取信用卡的部分或全部资金,迅速满足持卡人对现金的需求。有些循环利用信用额度提取现金,即套现;有些利用伪造的信用卡,或冒用他人信用卡套现或取现后不还,存在恶意透支的情况,即构成信用卡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6.
信用卡是一种货币支付工龄,也其他支付工具相比,其最大区别就是允许透支,即银行向持卡人提供一定程度的信用贷款,并限时清偿,而信用卡业务流程是由发卡银行、的寺卡人和特约商户三个主体构成的,因此信用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其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信用卡风险包括:信用违约和信用诈风险;冒用欺诈风险;假卡欺诈风险;内部作案风险,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发卡银行方面:1、部分业务人员素质不高,风险防范能力差。2、对银行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3、内部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稽核制度。4、对特约商户与营业网点经办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够。5、风险监控手段落后,使恶意透支者有机可乘。6、银行间的联合防范不力,使不良持卡人有空可钻。(二)特约商户方面:业务受理中的失误引发风险。2、业务受理中的非正常操作引发风险。(三)持卡人方面:1、信用违约。2、恶意透支、蓄意欺诈。3、冒领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4、利用遗失、被盗卡进行诈骗。5、伪造、涂改和利用过期卡进行诈骗。  相似文献   

7.
典型案例 2008 年3 月,郑某向J 银行申领一张信用卡,信用额度为10000 元.同年12 月,基于郑某此前较好的信用记录,J 银行主动将郑某的信用卡额度调高至18000 元.随后,郑某先后刷卡透支消费16982 元,但一直未向银行清偿.2009 年5 月,因郑某未按约定清偿信用卡透支款项超过3 个月,且欠款本息20964.48 元已超过其信用额度,J 银行立即按照领用合约的约定暂停郑某使用信用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迅猛。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用卡需求,各家银行纷纷推出多种人性化服务,主动为信用状况良好的持卡人调高信用额度就是其中之一。银行主动调整持卡人信用额度为持卡人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一定风险。本文通过分析银行主动调整持卡人信用额度的法律风险,探讨其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信用卡业务已逐渐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争先发展的主流业务。但是,由于信用卡自身的业务特点,在给银行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风险。近一段时期以来,银行卡恶意透支现象呈快速增长趋势。恶意透支长期占用银行资金,对银行的业务经营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而银行的防范手段却非常有限。本文剖析恶意透支产生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0.
韶爱泉  梅志军 《金卡工程》2009,13(9):129-129
恶意透支信用卡是信用卡诈骗罪的常见形式之一,准确地界定该罪的主体范围、主观恶意、客观行为有利于准确打击犯罪,维护金融秩序.本文认为该罪犯罪主体应当包括一切通过信用卡中请程序而从银行获得信用卡的人,包括利用他人身份证骗领信用卡的人;在主观认定方面,不能简单的通过超过限额或超过限期,经银行催告仍不还款等行为,而应当通过申请信用卡资料是否真实,程序是否合法、消费透支额度大小、消费情况、消费是否有逃避追查或积极还款行为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加以综合认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迅猛,发卡银行达数十家。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末,中国信用卡市场累计发卡量已达1.75亿张。大多数银行在吸纳新客户时,往往忽略了信用额度对发卡行风险和利润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信用额度如何影响风险和利润,并介绍几种较科学的授信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锦 《中国信用卡》2006,(8X):40-42
近年来,信用卡业务已逐渐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争先发展的主流业务。但是,由于信用卡自身的业务特点,在给银行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风险。近一段时期以来,银行卡恶意透支现象呈快速增长趋势。恶意透支长期占用银行资金,对银行的业务经营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而银行的防范手段却非常有限。本剖析恶意透支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六.交易环节存在的风险点分析 所有的信用卡风险都是通过交易这一环节体现出来(如表6所示)。交易成功后,风险才能变成现实,所以尽量防止风险交易的发生是控制信用卡交易风险的关键。在信用卡交易中设置密码能有效地防止假卡和冒用卡风险,并且是防范交易风险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反洗钱、恶意透支、过度消费有赖于信用卡异常交易监控系统的建设。商户环节的风险控制需要银行、银联、商户以及执法部门的共同配合。短信欺诈、ATM欺诈、网上交易欺诈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由于持卡人用卡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是由于客户对银行的绝对信任,从而放松了警惕性。银行要加强对客户的信用卡知识教育,提高客户的风险意识。只有从用卡方面加以重视,才能有效地减少用卡风险。  相似文献   

14.
信用卡风险主要是指造成资金损失的危险程度。理论上讲,信用卡业务在营运过程中,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资金风险。实践中看,由于发卡行、持卡人、特约商户三者之间潜在着风险源,银行鼓励善意透支和持卡人恶意透支行为同时存在,透支如果催收不及时,追索乏力或缺乏风险保障机制,就容易形成信用卡风险。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信用卡坏账损失、欺诈案件呈上升趋势,信用卡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信用卡风险主要是指造成资金损失的危险程度。从理论上讲,信用卡业务在运营过程中,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资金风险。从实践中看,由于发卡行、持卡人、特约商户三者之间潜在着风险源,银行鼓励善意透支和持卡人恶意透支行为同时存在,如果透支催收不及时,追索乏力,或缺乏风险保障机制,就容易形成信用卡风险。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信用卡坏账损失、  相似文献   

16.
开户是银行的基础业务,也是风险隐患的源头。当前社会上网络诈骗、电话欺诈、信用卡恶意透支、洗钱行为日益增多,这些风险行为都必须借助银行账户得以实现。2011年7月以来,工商银行江西分行在日常监控工作中发现同一客户、代理人开多户的情况频繁发生,风险动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金融》2009,(7):F0002-F0002
保护银行卡片很重要。如果您的银行卡丢失或被盗,将存在被他人冒用取款、消费或被恶意透支盗取钱财的风险。申领及使用银行卡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18.
从一个申请拒绝案例看信用卡风险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风险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在信用卡的发行、使用、结算等诸多环节都存在着风险点,体现出涉及面广、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等特点。要使我国信用卡业务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信用卡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下面就一个信用卡申领拒绝案例剖  相似文献   

19.
杨旸 《浙江金融》2005,(3):20-22
A目前银行卡挂失风险承担的有关规定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银行卡分为借记卡和信用卡.借记卡和信用卡的主要区别是能否透支,借记卡不能透支,信用卡则可以透支.按照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等,信用卡又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贷记卡是事先获得发卡银行给予的一定信用额度,持卡人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在提现和消费时均可透支.准贷记卡则事先交存一定备用金后获得信用额度,准贷记卡仅在消费时可以透支.  相似文献   

20.
《金卡工程》2014,(1):44-45
如果有一张信用额度2万元的信用卡,只要用户存入100万后,在开通预授权的POS机上(可以超限15%),额度就扩大到了115万,通过刷卡就能套出115万元的资金。利用POS机的预授权,进行信用卡套现,今年大规模爆发,正在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企业引发一场预授权风险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