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章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在分析其城乡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了"整体调控"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方略,全面统筹区域发展,优化城乡布局,合理调整和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努力实行"四六配置",推进"三区两带四团"发展等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利用战略.同时,提出了积极推进城镇用地增长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促进农村居民点和乡村工业用地集中,推进城乡发展空间分级管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张,使得耕地保护压力加大,还呈现出用地内部结构不合理和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本文对扬州市城乡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对土地资源保护、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以及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关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有一些不同声音,但该项工作对于保发展、保红线、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有效改善民生、加快新农村建设等都起到了非常重  相似文献   

4.
衡水市的城乡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耕地大量被占用;(2)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3)中心城市和县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辐射带动能力较弱;(4)农村居民点超标用地与闲置并存.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的思路:(1)按照“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紧凑发展、小城镇聚集发展”的原则,建立多极、轴线与组团式发展的城镇工矿用地格局;(2)农村居民点布局以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为原则,积极建设中心村.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要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健全土地市场体系,强化土地用途管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挂钩”政策,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讨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时空关联特征及其利用效益水平,为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轨迹分析法。研究结果:(1)近25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年均增长3.92%,增长区域主要集中在浙北、苏南以及沿江地带,同时,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分布存在显著空间关联并不断增强;高—高值区域主要位于苏南和环杭州湾地区,呈现"Z"型空间增长格局;低—低值区位于城市群西南山地地区。(2)1990—2015年该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稳步提升,在空间分布上由南北空间差异逐渐演化成核心—边缘空间差异格局。(3)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功能耦合协调格局可划分为主导协调区、核心协调区和潜在协调区,呈现由南向北依次递减分布。研究结论:可根据区域内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功能协调分区制定差异化调控策略以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6.
一月大事     
(2008年7月16日~8月15日) 7月16日,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日前下发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挂钩试点工作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建新拆旧项目区选点布局应当举行听证、论证,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对于擅自扩大试点范围,突破下达周转指标规模的,将停止该省(区、市)的挂钩试点工作,并相应扣减年度用地指标。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1991-2007年城乡建设用地现状特征为:村镇建设用地比例过高,人均建设用地水平与城镇规模大致呈反方向变化,城市内部用地结构部分失衡.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为:城乡建设用地呈加速增长趋势,城市与农村建设用地并行增长,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分级差异明显,工业和居住用地高速扩张.江苏城镇建设用地存在建设用地粗放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村镇建设用地比例过大,城市内部用地结构失衡等问题.建设用地理性增长需要进一步控制.控制城乡用地增长速度,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推进城乡居民点用地的整理改造.  相似文献   

8.
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双扩”已经形成对耕地的“双挤”局面,使得耕地保护难度加大,对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各类土地利用中问题的最终解决,都依赖于土地整治这一根本措施。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凸显,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任务非常艰巨。有效解决各类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工  相似文献   

9.
在对紧凑城市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提出了"以高密度开发为准则、重视城镇建设用地内涵挖潜,以分散的集中为引导、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以混合用地模式为指导、优化各类用地的空间组合,以和谐舒适为目标、合理安排基础设施用地"的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10.
2004年以来,国家在土地管理方面相继提出并试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人地挂钩政策(以下简称两个挂钩),这是土地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是破解"两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两者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区分清楚两者关系,对实施两个挂钩政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两个挂钩的"同"与"异" 基本内涵.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增减挂钩的实质是占补平衡政策的延伸,是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的一种特殊土地整理行为.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构建一个可全面定量评价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调整相关环境影响的模型体系。研究方法:系统整合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计算模型、多样性指数模型、土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模型、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等相关模型,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该模型体系比较全面地评价了上海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结果显示上海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将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明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区域生态压力。研究结论:该模型体系能够客观评价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调整的相关环境影响,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河池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采用因素相关性分析法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2001-2007年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园地面积逐步增长,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呈现增长态势,累计增长量达5990.380hm2,2001年、2004年、2007年河池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178.56,178.80,178.41,土地呈现从高度开发利用向合理调整转变的趋势;政策因素、经济和交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等都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信息熵、均衡度等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对安徽沿江开放城市--芜湖近10年的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工业用地比例过高,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后期工业用地比例下降,城市绿地大幅度增加,城市职能与用地结构趋向吻合.该研究为今后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生态敏感性分析指标体系,对沈阳市辖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单因子分析和综合分析,并在ArcGIS支持下,进行空间叠置分析,生成生态敏感性分区图.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形成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城镇发展综合性强,牵涉面广,用地规模的大小,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空间布局的落实都应立足于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及土地利用的客观规律;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才能做到小城镇的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的有机协调,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评价,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格局进行优化。[方法]文章以栾川县三川镇部分村庄为例,构建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分类指标体系,运用MCR模型对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功能适宜性分区之间的冲突,制定相应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结果](1)根据MCR模型模拟结果,根据适宜性将研究区土地资源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后备开发区、优先开发区等4种类型分区;(2)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与其适宜性之间的矛盾,可将生产功能区内碎片化的农用地、采矿用地和生活空间内零星建设用地优化为生态发展用地和对生态环境具有涵养作用的农业发展用地。优化后的生活用地面积减少了7.86hm2,工矿用地减少49.14hm2,生产用地中的农业用地增加20.11hm2,生态功能用地增加了36.89hm2,实现了农业生产用地集中连片、生活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用地充分保障的优化目标;(3)运用MCR模型模拟划定的土地资源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相吻合,可为乡村规划和空间重构提供理论指导。[结论]通过村域土...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构建半城市化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农村与城市间过渡性区域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将厦门市集美行政区域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等手段对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集美区适宜作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1.7%、15.4%和1.6%,与当地土地利用实际比较吻合。研究结论:构建的土地适宜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步骤可用于其他半城市化地区。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兰州市西固区土地利用中存在耕地锐减,土地人为破坏严重,利用结构不合理,规划实施不力等问题,指出了这一特殊区域土地利用的原则和方向,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几点建议,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减轻“三废”污染,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无锡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无锡市1990~2008年建设用地统计资料,对无锡市建设用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灰关联度模型,对引起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无锡市建设用地呈高速扩展态势,扩展合理性正逐步提高,建设用地多样性程度提高,用地结构趋于均衡;通过驱动力分析发现,道路长度扩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运营车辆数增加是造成建设用地扩展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nal composite structure during urban built-up land sprawl (UBLS) will generate different effects, and thus, a city’s spatial structure has important bearings on urban sustainabili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allocation relationship of UBLS using multivariate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the Weaver-Tomas composite coefficient based on site data of granted built-up land parcels. Moreover, the composite structure evolution process of UBLS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a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amount structure of the three types of UBLS (i.e. industrial land sprawl, residential land sprawl and commercial land sprawl) tended to be balanc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Follow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the urban industry structure, the overall composite structure of UBLS ranged from single residential land-use structure (Res.) to industrial-residential land-use structure (Ind.-Re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land marketization, the marketization land granting mechanism caused low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types of UBLS and a single composite structure, i.e. Res., single commercial land-use structure (Com.), and residential-commercial land-use structure (Res.-Com.). Subsequently, a dual-driving force including the market economy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caused a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a multiple composite structure, i.e. Ind.-Res. and industrial-residential-commercial land-use structure (Ind.-Res.-Com.). However,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osite structure in various regions illustrat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spatial isomorphism phenomenon of the composite structure and the dislocation of urban built-up land allocation. The urban internal built-up land spatial layout pattern is the embodiment of two dominant driving forces,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future urban built-up land granting mechanism based on market guidance, and the composite structure of UBLS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func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inforce the macro-control of land-use planning for the dispersed granted land parcels so as to optimize the urban land-us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