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国货币为何要国际化?除了政治等因素外,成本与收益的匡算是主要决定因素。这些因素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本币国际化最大的收益是无形中相对降低本国企业对外交易活动的风险,与此同时获得“提前消费”,也就是最大限度地使用外部资源来提升一国的竞争能力。但是在国内金融体系(包括金融监管和创新)还不完善的前提下不计成本地推出国际化反而会弄巧成拙,加大本币汇率的剧烈起伏和本土金融监管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金融论坛》2011,(9):11-20
币国际化可以理解为一种货币的流通范围超出其法定流通区域,在更大的区域或世界范围内行使交易媒介、价值尺度、贮藏手段职能的过程。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收益是铸币税,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美元和日元分别是本币国际化发展模式中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国际货币体系在金融危机之后发生重要变化,人民币国际化内外部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民币国...  相似文献   

3.
微言大义     
夏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本币国际化离不开政府主动推进经济政策简略回顾美、日、德之间货币国际化的历史,可以进一步印证:一国货币能否国际化,自然取决于体现一国经济实力的若干必要条件,但这并不是充分条件。最终能否完成本币的国际化任务,关键要看政府对稳定本币价值和其他经  相似文献   

4.
货币国际化是国际金融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梳理了货币国际化面临的理论困境和现实挑战,研究了本币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剖析了主要国际货币职能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使本币国际化外部条件改变,传统国际化路径面临挑战。本币国际化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形成铸币税收益,提升货币发行国的政治影响力;但同时会加大宏观调控难度,加剧投机资金对金融稳定冲击,并可能陷入“特里芬难题”。受经济实力、对外经贸关系等因素影响,主要国际货币职能发挥存在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国际货币惯性阻碍、西方主导的多边治理规则制约、国内企业与金融机构竞争力较弱等挑战,应客观看待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权衡职能选择,科学谋划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货币国际化会改变一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形态。在货币没有国际化时,跨境资金流动以外汇为载体。随着货币国际化,不仅有外汇形态的跨境资金流动,还有本币形态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跨境流动的目的是基于短期投机套利,那么无论是外汇还是本币,这些资金都具有通常所说的热钱性质。  相似文献   

6.
货币国际化会改变一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形态。在货币没有国际化时,跨境资金流动以外汇为载体。随着货币国际化,不仅有外汇形态的跨境资金流动,还有本币形态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跨境流动的目的是基于短期投机套利,那么无论是外汇还是本币,这些资金都具有通常所说的热钱性质。  相似文献   

7.
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融监管是纠正金融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安排。而监管是有成本的,因此正确处理监管的成本和收益就成为金融监管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内涵的界定,具体分析了影响监管成本和收益的因素,然后对如何寻求监管成本和收益的最佳均衡点从而实现监管效率最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指出金融监管实际上就是一个动态的帕累托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汇率是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是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汇率变动影响本国产品在进口国的贵贱,影响本国进出口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影响本国经济和金融的安全,理论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价格量之比,实际汇率决定于外汇市场的供求,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国际收支发生顺差,表明本币供不应求,一般会引起本币汇率上升,本国利率高于另一国利率,引起短期资金流向本国,一般导致本国货币汇率上升,本国通货膨胀率上升,本币汇率一般下降,汇率变动还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干预、市场预期心理、投机资本和政治与突发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货币国际化进程中汇率制度安排的国际经验 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与该同的汇率制度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表明,在不同的汇率制度安排下,本币国际化进程往往展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试论本币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外币利率已基本开放,而本币利率却受管制,这说明放开本币利率的条件还不成熟,要在最近三年之内达到央行既定的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应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产权改革、金融监管、资金供求风险和社会信用环境等六个方面为本币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货币国际化与货币可兑换是当前国内极为关注的两个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货币可兑换是指一国取消对本币与外币的兑换限制,货币的持有者可以按照市场汇率自由兑换货币,自由地支付和转移货币资金。货币可兑换强调的是供给层面,取决于一国对本国外汇管理制度的选择;而货币国际化强调的是需求层面,主要是由非居民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偏好所决定。货币可兑换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和必由之路;货币国际化则可以促进货币可兑换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中俄两国边境地区银行间本币结 算经过了黑河两年的试点工作,已经从 2005年1月1日开始,正式在两国边境地 区全面推广。本币结算全面推广,对中 俄两国间的贸易发展意义重大。 一、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 人民币与卢布不能在对方国家 边境地区自由流通制约了本币结算的 发展。两国的政府规定本国境内只能流 通本国货币,本币结算可用资金量相对 减少,不利于本币结算业务量的扩大。 2. 就目前而言,本币结算业务仍需 要依靠美元账户进行资金清算。因此, 本币结算业务开展的基础是双边商业 银行需同时建立美元及本币账户代理  相似文献   

13.
金融监管是一国的金融管理机关依法利用公共权力对金融机构及其金融活动进行直接限制和约束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表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业都是受监管最严厉的行业,金融监管是各国政府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国金融体制的合作、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区域化与中俄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民币国际化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人民币区域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本文将实现中俄边贸真正意义上的本币结算作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及国际化的突破口,在分析了制约中俄边贸本币结算的因素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中俄边贸本币结算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崛起必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分析其他货币国际化道路的基础上,总结借鉴经验,明确先决条件。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创新货币国际化的思路,可从倡导推进主权货币国际化、本币出资国际金融机构、鼓励企业使用成员国本币贷款、建立成员国本币清算体系、探索总额和余额控制的资本账户自由开放、选择性开展试点等多方面努力,稳步渐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6.
传统金融监管可以说都是国别金融监管."国别金融监管"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监管体制和政策的决定权完全在一国金融当局手中,一国金融当局可以参照也可以不参照别国的金融监管实践及其经验.  相似文献   

17.
贺翔 《时代金融》2014,(3):75-76
金融监管包括金融监督与管理,其最为对金融运行进行管理控制的一种行政行为,对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是衡量与评价金融监管效率的重要因素。降低金融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率,必须从树立金融监管成本收益效率理念、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方式等几个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必经阶段,是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在货币地位上的具体表现。2002年,中俄两国签订《中国人民银行与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关于边境地区贸易的银行结算协定》及其纪要,为两国开展卢布-人民币结算提供了政策依据。次年完成第一笔人民币结算,拉开两国远东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序幕。最初的四、五年,双方本币结算使用的货币中,卢布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民币使用较少,仅占本币总结算量的5%左右,  相似文献   

19.
货币竞争、货币替代与人民币区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竞争的基础是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其结果就是货币替代.人民币区域化实质上是人民币积极参与区域货币竞争,并试图替代区域内其他货币的过程.尽管在货币竞争中胜出的收益大于成本,但享受利益与承担成本的主体不同,常常使一国政府在面临本币国际化时犹豫不决.鉴于目前人民币在区域货币竞争中的地位,为取得人民币区域货币竞争的最后胜利,应在维持人民币势力范围的同时积极寻求区域货币联盟,同时加快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国际金融中心的演进历史与主要国际货币的变化相对比,通过相关性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定量研究发现,货币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之间是高度相关、彼此促进的;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为本币国际化提供重要的市场平台,而没有充足证据显示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会必然促进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经验启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匹配,具体要加快推进上海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支持人民币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优化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环境,充分发挥浦东“核心功能区”的聚集效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