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总书记作出的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战略思想和基本依据。对宁波来讲,要贯彻好“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做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全面总结和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市“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作,并结合宁波实际,研究确定新形势新阶段“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作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2.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关键是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3.
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新的富民工程和新的支柱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重点,是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重要渠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劳务经济要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真正树立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高度。创新“三农”工作思路和发展模式,探索一条适合杭州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对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为此,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善农村经营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5.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省振兴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面临许多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就扎实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思路,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海蓉 《发展》2006,(11):104-105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实行城乡互动,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化,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郑玉生 《发展》2006,(8):9-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不是相对孤立的、崭新的课题,而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两大思想,并经过对解决"三农"问题多年的探索与思考所做出的决策.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妥推进.  相似文献   

8.
谭世杰  徐佩文 《发展》2006,(6):21-2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们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缓解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金融机构,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作为农业经济资金生产要素供给的主要部门,作为长期以来服务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应当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支持新农村建设更需要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杨天一 《特区经济》2007,225(10):134-135
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也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必然选择。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正确对待部分地区已取得的成功经验,不能仅仅简单复制所谓的"模式"和"样板";建设资金的投入,既要依靠财政的强力支持,同时也要尽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建设取得成效、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战略决策,集中反映了中央对“三农”工作新的形势判断、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供销合作社是直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推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资源和抓手,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论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祥松 《特区经济》2008,(4):179-18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解决"三农"问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新农村建设是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对解决"三农"问题在理论上的继承和创新。同时,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也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在内容上也是相近的,在某种意义上讲,解决"三农"问题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14.
党的十六大从战略高度作出了“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给我们突破“三农”问题带来了重大机遇。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利益的最佳保护者,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要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农民、乡镇企业和乡村政府。当今新农村建设的举措虽说是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所有的政策措施都要靠人去实施。如何激活和重塑新农村建设的微观经济主体,自然就成为童中之重。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中“新”的主要内涵是农民主体地位和经济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需要”新人”。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的经济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6.
方名松 《老区建设》2006,(10):44-4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上。笔者认为:我们在为新农村建设“输血”的同时,更应积极为新农村建设“造血”。为什么“造血”更重于“输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达到  相似文献   

17.
朱珺 《老区建设》2008,(8):47-48
我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进“三农”的发展,而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农村图书馆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积极发展农村图书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持续27年的改革开放,创出了令世人惊叹的经济增长奇迹,也留下了如何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沉重话题。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取消农业税后,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适应公共服务的要求、农民收入和保障水平低,农村发展受到限制。因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就成了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王春江 《发展》2007,(9):24-25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期谋求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