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储蓄国债是我国国债市场兴起的新品种,其合理的设计和成熟的运作方式都优于凭证式国债,是一种管理更科学,投资者兑付更灵活方便的新的国债品种,将成为今后国债市场上的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2.
一、一级自营商制度与国债市场1、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作为国债发行和流通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一级自营商指的是若干有资格条件、有市场经验和金融实力的金融机构,在国债市场中作为“国债的市场专家”而存在,一级自营商在国债市场上承担义务并拥有一定的特权。通过国债管...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07201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同时上市交易的国债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方法分析货币政策对于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及其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利率对交易所国债市场流动性影响明显,对银行间国债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小,货币供应量对两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均较小。总体而言,货币政策对交易所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大于对银行间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市场的有效性研究一直是资本市场研究的重点问题,但我国对于国债市场的有效性研究较少。银行间国债市场也是国债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文章分别从市场内部和市场外部,利用随机游走模型的检验及协整检验等方法对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得出银行间国债市场基本满足弱式有效市场假说,但是和交易所市场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的结论,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国债市场做大做强,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债券市场逐步放开,债券市场所面临挑战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国债市场作用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调整国债结构、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国债发行转向安全的公开拍卖方式、建立统一的国债交易市场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债市场,使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管理人员的综合测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大和国债政策市场化、长期化趋势的确立 ,优化国债融资成本的迫切性日益突出。针对我国国债市场的非市场化结构特征 ,我们提出以市场化为核心的优化国债市场结构和筹资成本的思路 ,并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优化国债融资成本的较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债转让和流通的主要场所,我国国债二级市场在整个国债市场乃至金融市场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国国债市场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交易方式有限,市场分割,交易主体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也制约其进一步发展。要完善与发展我国国债二级市场,就要建立全国统一、多层次、多元化的国债交易市场,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监管体系,完善交易方式;尽早出台一部专门的《国债法》等。  相似文献   

8.
国债价格引导机制实证研究——交易所国债市场何去何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债市场的人为分离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交易所市场也呈现出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通过对跨市场国债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国债的收益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交易所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国债价格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交易所市场比银行间市场的国债对信息的反应更为敏感;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国债的价格变化相互引导,但交易所占主导地位。最后给出了针对交易所国债市场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杨永波 《理论观察》2013,(5):101-102
近年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相继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印发<凭证式国债承销团成员考评办法(试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2012年凭证式国债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加强对储蓄国债承销团的监管。但在实施过程中,储蓄国债承销团的监管仍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完善监管机制,规范各国债承销机构在运营中的管理行为,充分发挥国债承销机构的积极作用,从而保证储蓄国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市场在摸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债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学术界对国债发行方式、国债适度规模、国债流动性等方面的讨论也日益增多。本文主要对国债发行、国债规模、国债流动性、国债收益率、国债风险、国债回购等6个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国债市场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债价格成为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关注的关键变量。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重要的进展,将西方成熟的国债定价理论应用于我国的国债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分析了均衡模型和无套利模型、单因子模型和多因子模型的特征,并利用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回归得到几个随机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利用这些期限结构模型给我国国债定价。根据国债定价结果,对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郑韶  胡斌 《上海改革》1995,(6):18-20
国债的发行是一个重要的财政资金来源,国债市场又是宏观财政调控的结合点。国债市场的发展首先取决于一级发行市场的工作成功与否,同时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国债二级市场的建设与完善。期货市场的功能大致有三:套期保值功能,价格发现功能和投机功能。  相似文献   

13.
国债规模与国债市场金融功能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毅 《南开经济研究》2005,(2):99-100,106
摘要:我国国债市场的未来发展面临着维持政府财政收支平衡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之后,对国债发行规模如何调整将影响着我国国债市场和整个金融体系的长远发展。由于国债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维持足够的国债规模是极为必要的。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将隐性国债逐步显性化,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既能够化解潜在的政府债务风险,又能够推动国债市场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债市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正严重阻碍着把国债市场打造为核心金融市场的努力。本文选取上证所交易的十种国债,通过对他们在央行最近一次调整存款利息前后,价格与收益率关系表现的实证检验,得到了国债实际价格变动显著偏离理论值的结论,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背离根源于国债市场的结构性顽疾。最后,从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供给的角度,从交易标的、交易主体和市场联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国债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自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市场以来,我国形式上已经实现了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在今后利率改革进程中仍需国家通过控制基准利率间接地引导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就为基准利率的选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基准利率选择的国际原则以及国债市场近两年发展趋势分析,国债利率不失为下阶段基准利率的选择对象之一.当然,国债市场也需要政策支持以得到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及国债市场间的协整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上证综合指数、上证基金指数和上证国债指数为研究对象,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关系检验考察中国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和国债市场在股市由下跌向上扬过渡行情中的长期均衡关系及短期波动的影响,研究中国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和国债市场的运行相关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爆发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三个方面影响了公共债务:央行向财政部上缴铸币税;降低再融资成本;刺激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有效提高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水平。在此过程中,国债市场同时承担了货币政策传导和政府融资功能,中央银行致力于将投资者的资金从长期国债市场挤入短期资本市场,降低投资者的债务久期,而公共债务管理者则试图在低利率环境下发行长期债券延长债务久期,降低债务成本,二者的政策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随着发达国家相继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债利息将会迅速增长,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对中国而言,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国内债券市场;降低主权债务管理与货币政策、金融稳定的潜在冲突,建立国家层面的资产负债表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18.
鲁婕 《发展》2014,(7):98-99
中国债券市场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经历了曲折的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国债市场也逐渐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中国国债市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了解中国国债市场的现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债券市场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至今,从规模和制度上看已初具成熟市场的形态。但是,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不完善以及市场之间的分割状态一直制约着国债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次,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有必要在充分审视制度的意义和风险的基础上,在国债市场推出预发行交易,以期完善一、二级市场运行模式,提供债券价格连续发现的功能等,促进国债市场向成熟市场过渡。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造了中国国债现货市场分割(或统一)程度的指标及由分割造成的市场风险指标,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国债现货市场统一程度、风险的影响。结论表明:截至2005年,中国国债现货市场的分割程度不断降低、市场风险逐渐下降,货币政策对市场统一起主要作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市场风险的影响基本上相互抵消。结合本文结论和中国现实,我们提出了促进国债现货市场统一、降低风险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