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广东省揭西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近30年(1984-2014年)的气象资料,结合生态旅游特色以及基于环境卫生学的人体综合舒适度、基于炎热指数的人体舒适度和穿衣指数等评价体系,对揭西生态旅游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在考虑影响旅游的气象灾害因子的基础上,分析认为揭西的最适宜旅游时间是3、4、10、11月,适宜旅游的有1、2、5月,较适宜的有6、9月,稍微不适的是7、8月份。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马尔康市国家基准气候站近30年气象资料,应用四川省地方标准人体舒适度指数与风效指数,从气象角度分析马尔康地区旅游适宜度,为游客的游赏计划提供一定的指导。结果表明:马尔康地区适宜旅游月份为4月到9月,其中7、8月份人体感觉舒暖,为疗养气候,是马尔康地区最佳旅游时期;其余月份气温偏低、日照强,不适宜旅游。  相似文献   

3.
清远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其旅游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特分析清远市旅游气象服务现状与需求。基于对清远市A级及以上级别景区的普查,从旅游气象服务的防灾减灾需求和经济效益需求两个角度出发,制作调查问卷,分析得到清远市旅游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气象服务改善策略,最终完成对清远市旅游气象服务现状与需求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柘荣县鸳鸯草场区域自动气象站(2011-201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比柘荣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鸳鸯草场的气候特点,并采用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和风寒指数对其旅游气候资源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鸳鸯草场旅游资源更好地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景区气象实况和预警服务信息、气象灾害防御是旅游者、旅游管理和服务部门等密切关注的信息,雷电是这些信息中最为突出、危害最大的气象要素。雷电一旦击中游客、景区内运营设施、古建(构)筑物、古树等,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掌握雷电等气象灾害对景区造成危害的成因,完善景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制定有效的景区灾害防御措施,加强景区安全保障体系,能为平安旅游、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保障。本文重点探究了旅游景区雷电灾害类型及防御建设的必要性、雷电防护措施的要求、雷电预警、雷电灾害应急预案编制、防雷知识宣传和培训以及应急措施与灾害处置等内容,为景区雷电灾害综合防御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赤水市1981-2015年35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从旅游角度出发,统计分析了赤水市旅游气候资源优势。结果表明:赤水市气候条件良好,冬无严寒、天气温和、雨日少,体感以偏凉、凉爽和舒适为主,适宜冬季修身养息;夏季体感以微热、暖和及舒适为主,酷热天气极少,约有18天高温天气,最热时段是7月下旬-8月上旬,多数时段适宜旅游活动,但需根据天气情况选取恰当时机,避开高温和强降雨天气旅游;全年黄金旅游日多、3-6月和9-11月是最佳旅游时段,旅游气候资源优良,非常适合人们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7.
气象灾害对旅游景区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因素与旅游活动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旅游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川的消融以及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洪涝、干旱、台风、高温以及雪灾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频率,也正在不断地加剧,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在显现。本文综合分析了气象灾害对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者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灾前预防、灾中避险以及灾后处置三个方面,对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做出合理的建议及要求。  相似文献   

8.
据国家旅游局《2005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我国旅游景区已经达到2万余家,旅游景区吸引物包括地文、水域、生物、天象与气候、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等8大类型,它已成为我国民众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学习知识的好去处。结合今年"生态旅游年"的主题,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成为不少旅游景区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李锋 《旅游学刊》2007,22(10):55-60
后开发景区的成长性反映了景区的成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后开发景区的自身特性和旅游生命周期理论适用条件,决定了不适宜用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测度后开发景区的成长性.科学的方法是从旅游区域空间的角度测度后开发景区与区域内别的景区的相对等级地位变化,从旅游市场的角度测度其在旅游市场空间中的市场发育度,通过后开发景区的相对等级地位和市场发育度在两个空间中的各自变化来判定后开发景区的成长性.本文从旅游区域空间、旅游市场空间和时间等三维角度出发,建立了测度后开发景区成长性的研究模型,并运用此方法对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的成长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云台山景区的成长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因为四季气候的不同,靠天吃饭的旅游容易产生淡季和旺季的问题。就旅游而言,天象或气候景观本身是极具特色的吸引物。聪明的景区或旅游目的地会利用季节来包装,在不同的季节推出时尚旅游新品,保持四季常青。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西安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形象为实证研究对象,从景区共生形象角度选取了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内大雁塔和大唐芙蓉园为景区形象生成基础,关联研究了共生景区形象对游客重游意愿及口碑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主题景区旅游形象生成主要受景区内共生景点中历史遗存类景点旅游形象的影响,新建同一主题文化公园对主题景区旅游形象生成也有明显影响,但不如历史遗存类景点旅游形象对主题景区旅游形象生成的影响大;旅游景区共生形象和游客后续行为意图中的重游意愿和口碑效应之间有着正向关系;景区内同一主题共生景点旅游形象对游客重游意愿存在正向的关系,和游客口碑效应(WOM)没有明显的关系。该结果说明了主题景区整体旅游形象是导致游客重返景区和口碑宣传景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资讯     
榜单5A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北京: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天津: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安新白洋淀景区、秦皇岛山海关景区山西:五台山旅游区、大同云冈石窟内蒙:鄂尔多斯响沙湾旅游区、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月亮湖旅游区  相似文献   

13.
推动景区机制改革创新,是破解5A级旅游景区管理运营和培育创建制约瓶颈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4A、5A级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分析了成都市5A级旅游景区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主要成功经验及先进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考和建议:聚焦改革配套建立动力机制,提高政策驱动力;聚焦改革赋能创新管理体制,提高景区领导力;聚焦产业发展创新经营机制,提高景区市场竞争力;聚焦标准建设建立内审机制,提高景区示范引领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景区网络形象指数研究——基于互联网内容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国家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中国景区网络形象指数,通过大数据方法对旅游局官方网站、景区官方网站和门户网站旅游频道等205个互联网站点进行内容分析,计算得出153家5A级景区的网络形象分值,并分别讨论了其总分排名、空间分布及类型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旅游景区网络形象呈现4大分异:(1)整体形象分异:我国5A级景区网络形象总分值差别悬殊,景区网络形象与其旅游接待人数存在错位现象.(2)空间分异:高分景区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并已经形成了“钻石地带”和“高分走廊”两大高分集聚区域.(3)知名度与美誉度分异:景区普遍存在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不匹配问题.(4)类型分异:景区网络形象类型多样,总体上以均衡型为主.  相似文献   

15.
张阳  宋杨 《西部旅游》2023,(19):28-30
<正>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和交通可达性对于提高旅游景区的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以海南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Arc GIS软件分析工具中的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分析功能探究海南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定量分析法计算海南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交通可达性系数,对海南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和交通可达性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海南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呈现东部沿海地区沿交通线带状延伸、南北沿海地区核心集聚的分布特征;第二,由于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路网建设完备程度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海南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交通可达性呈现自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衰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及实地调研法,选取洪崖洞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分析洪崖洞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经济收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展望洪崖洞旅游景区的发展前景,针对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得出洪崖洞旅游景区是一个典型的将互联网与旅游业相融合的案例,值得其他景区发展过程中借鉴其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罗浩  冯润 《旅游学刊》2019,(11):116-123
目前,旅游学界对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等概念经济性质的理解较为混乱,存在以下误区:将旅游景区与旅游产品混淆,将旅游产品与旅游体验混淆,将旅游景区与旅游资源混淆,将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混淆。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尝试剖析旅游景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经济性质,继而延伸到对若干相关概念的经济性质的界定,试图厘清以上误区。研究结果认为:旅游景区是(景区业)旅游产品的生产单位和生产场所;旅游产品是由旅游吸引物、设施(硬件)、人员(软件)的组合所营造出的一种综合性服务,是景观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服务的有机组合;旅游资源是原赋的旅游吸引物,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原赋)资源,是旅游业所特有的一种生产要素;旅游吸引物是指一切具有旅游吸引力并可为旅游业利用的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和人造旅游吸引物,后者本质上是资本和/或劳动,而不是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的原则,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然而每至旅游高峰期景区遭到游客人为破坏的情况却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对武汉市若干个景区进行调查,旨在了解武汉市旅游高峰期的景区破坏状况及对景区周边地区的影响。通过对破坏状况进行原因分析得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协助可持续旅游工作的落实。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游客、旅游企业、景区、社会相关立法机构及媒体等提供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康养旅游作为集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兴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充分利用景区资源,开发康养旅游产品,是增加景区吸引力、竞争力,实现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对海螺沟景区康养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海螺沟景区康养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海螺沟景区康养旅游产品创新提出策略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旅游品牌的文化体系建设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学术界关于旅游品牌文化体系的概念、范畴及内涵尚缺乏明确界定,结合砚州岛旅游品牌文化体系的规划实践,尝试进行归纳总结和系统思考,并结合景观文化塑造的共性和内在逻辑,提出了一个旅游品牌文化体系的规划框架,其内涵包括景区价值文化、景区产品文化、景区形象文化、景区行为文化、景区环境文化、景区生态文化、景区互动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