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自信、利益均衡是确立乡村旅游伦理关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刚 《旅游学刊》2014,29(11):9-11
正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文物古迹旅游和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有着明显的不同,乡村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源于城乡间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乡村旅游主客体间天然的身份不对称,并因此而影响到主客间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同时,由于乡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多以企业投资来实现,投资企业不管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都会把"谁投资谁受益"作为旅游开发的当然原则,因此而产生了普通村民对乡村发展控制力的丧失、经营参与机会被剥夺、利益分配打折扣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构建和谐的乡村旅游伦理关系,必须  相似文献   

2.
朱华 《旅游学刊》2006,21(5):22-27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改变农村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利益主体复杂,随着乡村旅游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发展,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显现.因此,只有从战略的眼光审视、规划和管理乡村旅游,加强利益主体的协调与合作,寻求利益主体更多、更广泛的利益共同点,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乡村旅游才可能深入持久发展,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对四川泸沽湖景区既有产权制度如何引发利益矛盾、进而导致社会冲突的过程进行了论述.研究发现:旅游收益分配不均带来的利益矛盾是引发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直接因素;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会导致旅游目的地利益主体之间收益分配不均;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是引发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根源.鉴于此,从发挥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正功能、强化利益整合在冲突治理中的基础作用、推动相应产权制度的变迁,从3个方面提出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治理策略,希望从理论上丰富旅游社区社会冲突治理的研究体系,在实践中构建旅游目的地社会稳定机制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4.
作为土地增值收益再分配过程的土地收储,不断导致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与冲突。识别居民对土地收储意愿态度特征及其作用机制,不但有助于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收储的顺利进行,更对维持乡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河北W村为例,采用扎根理论对非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获取的536条数据资料进行层级编码分析,探析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收储阶段居民征地意愿及其特征。研究发现,居民在土地收储阶段的意愿会依据个体条件产生差异化价值需求,并根据需求的被满足程度形成积极响应、条件支持、矛盾屈从和顽强抵抗4种典型形态。通过扎根理论形成的"条件-需求-意愿"作用路径,可对意愿细分形成原因进行阐释,其本质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地理环境影响人行为选择的一种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乡村居民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利益主体,其参与旅游发展的态度、参与程度不仅关系到乡村居民自身利益,对于提高旅游者体验质量,开拓乡村旅游市场,促进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实证经济学角度出发,以贵州安顺天龙屯堡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个案,对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实践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和揭示乡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义,并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中的潜在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规划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城市规划的影响,好的地方可以借鉴,但是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染上不同种类的城市病。为使乡村旅游健康稳定的发展,提出从生态上重视"微资源"、社会上改变"有序性"、经济上平衡机制与利益等几个方面来预防乡村旅游城市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7.
池静  崔凤军 《旅游学刊》2006,21(7):17-23
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退化、村民无序争夺有限资源等"公地悲剧"现象十分普遍.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属性决定了"公地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它表现为公共资源利用无度、公共秩序混沌失序和公共福利供给短缺,导致了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迅速耗损和旅游品牌资产快速衰减,并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田野作业方法,主要分析了杭州梅家坞荼文化村、龙坞荼村和山沟沟景区"公地悲剧"的产生原因及其演变情况.文章还探讨了地方政府主导型、外来投资者主导型和农村集体组织主导型3种制度模式来解决乡村旅游中"公地悲剧"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正在逐步成为人们心目中旅游的一个重要方式。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打造要针对旅游者向往自然和乡土亲情的多元化、个性化、情感化、体验化需求,开发独具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来开发地区乡村旅游的资源,保护乡村旅游生态资源,走品牌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互联网+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9.
随着"黄金周"旅游热的出现,很多人开始把旅游目的地放在乡村景区。乡村的旅游产业在快速的发展。为提高地方经济的效益,许多地方政府称"发展乡村旅游"为"扶贫"。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部分乡村的生态环境发展问题较为严重,很多地方没有健全的监管体系,造成了环境的破坏,也对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一定要坚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乡村旅游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产生动因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指出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正面临着组织转型,规范的"农家乐"协会和"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将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主要的组织形态,后者最终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1.
"美丽乡村"建设为葡萄酒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背景,葡萄酒旅游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美丽乡村"政策和宁夏葡萄酒旅游情况进行梳理,明确了葡萄酒旅游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宁夏葡萄酒旅游发展存在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不足、葡萄酒旅游活动缺乏乡村特色、当地村民参与水平低、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弱等问题。应在葡萄酒旅游开发中加大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高当地村民参与水平、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发展葡萄酒旅游,把宁夏贺兰山东麓建设成为"物质美""生态美"和"精神美"的旅游胜境。  相似文献   

12.
在区域旅游的视角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迎来了高峰。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提高全市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主要以江西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和发展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其品牌建设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建立品牌体系,提升品牌定位而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受汶川地震影响,都江堰虹口乡成为生态脆弱地区,用生态伦理观引导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意义重大。基于生态伦理学研究视角,通过对都江堰虹口乡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当地村民和旅游者的实地调查,探索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未充分认识到自身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和义务,旅游开发利益分配协调不佳;旅游企业管理者生态伦理意识缺失、偏离,旅游从业人员生态伦理意识淡薄;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欠缺,忽视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旅游者生态伦理意识不强,缺乏对地方文化应有的尊重。为此,建议虹口乡地方政府培育乡域生态伦理风尚,协调各方利益;旅游企业应善待自然,提高员工生态意识;村民要树立环境友好精神,传承乡土文化;旅游者应坚持绿色消费,尊重乡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少数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到社区传统文化、就业心理、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案例社区相对保守的就业心理和落后的受教育水平是其在旅游大开发进程中日益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在没有外来制度干预下,社区就业心理转变争就业能力提高都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案例社区在旅游大开发过程中日益边缘化的趋势难以改变."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对海南少数民族社区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转变过往以"度假酒店+地产+高尔夫"的飞地旅游发展模式,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扶持以本地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社区旅游项目,为少数民族社区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技术援助和利益保障机制,使作为利益攸关方的东道社区能够有效获得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选择了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一组乡村旅游开发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国内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投资主体关系.参与乡村旅游投资的主体包括政府、外来投资商、乡村集体组织和乡村居民个体.由于对乡村旅游开发要素的所有权不同,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市场化水准不同,投资回报不同,因而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参与乡村旅游投资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不管是发达还是欠发达地区,由于旅游资源的国有,土地资源的公有,在乡村旅游投资中,政府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乡村地区资金的稀缺性,使得外来投资商可以获取乡村旅游投资的主要收益;而乡村地价较低,使得乡村居民的投资往往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本文在对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剖析的基础上,对影响河南省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从优化旅游要素、提高国内国际需求、实施旅游企业战略管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提出提升河南省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个性化乡村民宿产品需求与落后供给的矛盾不断加大,乡村旅游发展形势变的严峻。以辽宁青山沟为例,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对该地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融入中国书法、茶艺、萨满文化等传统要素,设计开发乡村主题民宿产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民对乡村旅游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势头迅猛。但制约和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渐突显。对于起步较晚、基础较差、经营主体以农民为主的乡村旅游景区如何突破瓶颈,优质发展,是各个乡村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本文基于企业文化管理的理念,针对乡村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破坏资源、一哄而上、同质发展、GDP导向等共性问题,构建了景区"文化树"管理理论模型,并从微观角度提出了模型构建落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旅游企业劳资冲突的发生机制与治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企业劳资冲突是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它反映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文章结合当前我国旅游企业劳资冲突的现状,以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3类旅游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了旅游企业劳资冲突发生机制的概念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从旅游企业劳资冲突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内不同要素相互作用、发生过程与发生结果4个层面分析了旅游企业劳资冲突的发生机制,探讨了旅游企业劳资冲突的治理策略,以减少和化解旅游企业劳资冲突.该研究可以引发学界对旅游企业劳资冲突研究的进一步思考,也可成为旅游企业、政府、旅游行业协会等组织制定和完善劳资冲突综合治理策略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出去旅游的频率增加了,引发了一股乡村旅游热。将我国未来的旅游推向了村休闲、养生度假康体疗养等各类乡村旅游上。这有好的一方面,也就会有差的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发展较快速,农民参与度不高,导致乡村旅游整体布局散乱、经营模式单一化,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引入"全域旅游"思维概念,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产业转型,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思维在乡村旅游中的深入和应用。本篇文章是以海口乡村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状况、发展前景以及现有的环境进行分析和讨论,对海口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创新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