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意识到只有不断加大乡村地区的发展力度,才能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发展乡村旅游文化能够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渠道,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分析我国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提出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策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的目标,就需要从农村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农村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和自然风光优势,以农村旅游产业开发作为发展思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开发是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加强农村旅游产业开发与布局,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明确指出要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随着乡村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建设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助力,同时,极大程度地增加村民的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乡村旅游产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三农"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产业结构,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率,盘活农村本地资源,并且满足城镇居民放松身心的需求。本文将研究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策略,希望本文对于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要振兴,文化需先行,当前的宜宾部分农村地区文化设施落后,乡村人民精神世界贫乏,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并在无形中指引乡村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新时代宜宾乡村文化建设要从人才队伍入手夯实乡村文化基础,在传承乡村文化同时不断追求创新,改善乡村公共设施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因地制宜激发乡村文化产业活力,重整乡村文化秩序,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把旅游和"三农"相结合,"以旅促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为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一致。无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地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在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有关部门进一步认识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且为了提高农村经济建设活动的基本水平,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针对农村旅游市场开发进行了适当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市场开发策略,力求能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为农村旅游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从农村旅游市场的开发现状入手,结合十九大精神的指引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开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希望可以促进农村旅游市场开发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追捧生态旅游,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基于自然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旅游模式。因此,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比较喜欢和向往的旅游地点。同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地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从而有利于实现城乡的融合和一体化。可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它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和发展的空间。下面本文主要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及现状出发,提出一些发展的对策及建议,希望能够推动农村地区旅游的发展和升级。  相似文献   

9.
"智慧农村"即是以智慧的理念来管理农村,通过智慧的方式来发展农村,应用智慧的手段来建设农村,从而使农村更具活力和吸引力。建设"智慧农村"目标即是要使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达到安全舒适便捷,农村的管理实现科技智能信息化,发展智慧环境,享受智能生活。兴十四村是黑龙江省较有代表性的乡村,该村不仅有基础设施健全、农业化程度高等优点,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智慧乡村发展潜质,合理分析该村智慧城市发展的优劣势对于实现该村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莹 《西部旅游》2022,(12):22-24
党的十九大以来,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全新消费选择,也给农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所以在乡村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为解决当前乡村旅游在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文章将乡村旅游与智慧旅游的理念相结合,深入分析乡村旅游智慧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探索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路经,以期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库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人居环境,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乌东德库区农村移民后期产业发展暨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提出"1个样板、2手支撑、3项目标"建设理念,分析安置点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库区移民村振兴的建设思路和规划框架,围绕绿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移民受益机制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提出具体建设措施,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正>乡村振兴作为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产业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想推动森林旅游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乡村的发展情况,从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入手,凸显乡村资源的特征。基于此,要对乡村森林旅游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抓手,以森林生态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为依托,满足游客的多样化旅游需求。  相似文献   

13.
杨佳敏 《西部旅游》2023,(21):29-31
<正>乡村振兴是指通过改革创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建设等综合手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发展战略。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亟待探索的现实问题。重庆农业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该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重庆市C镇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文章选取重庆市C镇作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对象,分析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对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旅游乡村发展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农村治理的重要途径。通过旅游乡村发展模式,实现对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确保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例,对旅游乡村背景下农村治理体系建设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向乾宏 《当代旅游》2022,(10):22-24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内容,而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推动力,将农村生态旅游经济与健康产业充分融合起来,就能够在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契合现代健康产业的发展目标。在现阶段,农村生态旅游经济与健康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政策不明确、资金缺乏、缺乏人才等问题,由此使得康旅融合的效果难以得到凸显。本文将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旅游经济与健康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日本为解决农村地区家庭少子、人口老龄化、发展停滞不前的社会问题,也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本文在论述了日本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如何借鉴日本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以期促进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村经济进步、解决农村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展现了蓬勃的发展力,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的市场活力,体现了政府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创新发展与智慧。  相似文献   

18.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农村村容村貌、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就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发展乡村旅游,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同时,应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与管理以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77,自引:9,他引:177  
参与式乡村旅游是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重要形式.它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能够加速乡村非农化进程,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但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只有通过对社区和居民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增强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才能保证参与式乡村旅游沿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田园综合体建设是目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平台,在多个地区已有成功试点实践。宁波达人村是宁波市重点打造的具有宁波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也是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之一,自2018年9月试运营以来,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它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可以为全国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